刘真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验案3则报道

2019-01-05 00:25:1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车前子气短窦性心

刘真教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证型尚无统一认识,主要有心肾阳虚、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痰湿阻滞、阳气欲脱证型,临床以心肾阳虚证型最为多见[1]。治疗上侧重益气温阳治疗,临床报道应用相对多的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2]。刘真教授不拘于此,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上注重调理气机,应用健运脾胃,运化水湿;调和肝脾,解郁清心等治疗方法达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刘真教授治疗本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健脾祛湿法

病例[1],女,75岁,2017年5月24日初诊。病人主因阵发性心悸9 d加重伴头晕10 h就诊,症见:阵发性心悸,自觉心跳不规律,多于休息时发作,气短乏力,时有头晕,天旋地转,有时与颈部转动有关,持续数秒钟可自行缓解,饮食后肠中辘辘有声,饮食不慎则腹胀不适,纳可,寐差,醒后不易入睡,无燥热,大便黏滞不爽,小便调。舌红、苔腻,脉缓滑。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1次/min,V4~V6 ST段压低。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总心搏74 701次,平均51次/min,最慢38次/min,最快108次/min,室上性期前收缩61个。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诊断:心悸、痰湿阻滞,治以健脾祛湿安神为大法,处方:陈皮10 g,清半夏6 g,茯苓15 g,甘草6 g,焦三仙30 g,薏苡仁20 g,炒白术10 g,山药20 g,炒苍术6 g,荷梗10 g,炒鸡内金15 g,龙齿15 g,炒酸枣仁30 g,党参15 g,桂枝3 g,炒苦杏仁10 g,盐车前子20 g,柏子仁10g。服上药7剂后,心悸症状改善,气短乏力减轻,腹胀减轻,无头晕,纳可,寐可,大便较前通畅,舌苔腻较前减轻,心率58次/min,去荷梗,加五爪龙30 g,桂枝加量至5 g,加知母10 g,桑寄生15 g。2周后复诊,心悸、胸闷、气短偶发作,无头晕,二便调。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62次/min。

按:此病人系老年女性,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水饮凌心故见心悸胸闷气短;湿邪重浊黏滞,阻遏气机故见乏力;脾气亏虚,脾不升清,水饮上犯清窍故见头晕;“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水饮留滞胃肠故见肠中辘辘,饮食稍有不慎则腹胀不适。舌红苔腻,脉缓滑为脾虚湿阻之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辨治湿证,慎用苦寒,以防戕伐阳气。方选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以健脾益气祛湿。常用对药苍术、白术,健脾与运脾以燥湿;杏仁宣肺、薏苡仁、车前子渗下,调畅三焦气机,以清利湿热;焦三仙和炒鸡内金健脾消食;山药健脾益气;荷梗健脾祛湿;龙齿、炒酸枣仁、柏子仁安神。

2 舒肝健脾、益气养阴法

病例[2],男,53岁,2016年12月12日初诊。主因心悸头晕2 d加重伴气短4 h就诊,症见阵发性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平素易焦虑紧张,脸红,纳可,寐可,平素易便溏,近3 d未解大便;小便调。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缓。心电图提示45次/min,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导联ST-T改变。西医诊断: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中医诊断:心悸,肝郁脾虚、气阴亏虚。治以疏肝理气、益气养阴为大法,方药:五爪龙30 g,太子参15 g,麦冬10 g,五味子6 g,白芍10 g,夏枯草20 g,桂枝10 g,菊花10 g,玄参10 g,玉米须30 g,车前子20 g(包),百合30 g,知母10 g,炒火麻仁15 g,预知子10 g,柴胡10 g,清半夏6 g。服用7付后复诊,心悸,胸闷气短诸症均改善,偶有反酸、胃怕凉喜热饮,易燥热汗出,大便2~3 d一行,黏滞。减桂枝为8 g,去菊花,火麻仁加至20 g,加桑叶30 g,预知子加至15 g。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总心搏87 525次,平均心率72次/min,最慢54次/min,最快134次/min,室上性期前收缩681次。

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气阴亏虚,心失濡养则见心悸、胸闷、气短;脾虚则清气不升故见头晕。脾主四肢,脾虚湿阻经络则见乏力。平素易焦虑紧张,木乘脾土则见便溏,肝阳上亢则面红。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缓为肝郁脾虚、气阴亏虚之征。治以小柴胡汤合生脉饮、夏枯草汤加减舒肝健脾益气养阴。柴胡、预知子、半夏舒肝健脾,白芍柔肝养阴,菊花、夏枯草、玄参合用清肝泄热,百合清心解郁;五爪龙、知母、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张介宾:“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用桂枝通心阳,阳中求阴。玉米须、盐车前子利湿不伤阴;火麻仁润肠通便。

3 舒肝理气活血法

病例[3],男,54岁,2016年4月14日初诊。主因阵发性心悸3年加重半月余。症见:阵发性心悸胸痛(自感胸部拘紧、空落感),多于生气着急紧张时发作,发作一次大约持续30 min,心悸胸闷时伴有打嗝,打嗝、排气后症状缓解。平素心率多在44~50次/min,入睡可、多梦,夜尿1~2次,大便日一行。偏干,无燥热出汗。脉左弦滑、寸略弱,右涩弱(右冠造术后),舌淡红、苔薄白、舌下脉络紫粗,口唇紫。24 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停搏,平均心室率50次/min,最慢心率37次/min ,最快心率74次/min ,大于2.0 s的停搏2 075个。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断:心悸,气滞血瘀证。治以舒肝理气活血为大法,方药:柴胡10 g,党参6 g,清半夏6 g,黄芩6 g,预知子15 g,旋覆花10 g(包),茜草20 g,郁金15 g,石菖蒲20 g,薤白10 g,瓜蒌10 g,桔梗6 g,炒枳实6 g,苏子20 g,焦三仙30 g,炒谷芽20 g,百合30 g,鸡血藤15 g,车前子10 g(包)。7付后二诊胸闷、胸部紧缩感减,胸闷时打嗝减;遇冷后见后背痛,与前胸紧缩感不同;入睡可,仍多梦;大便日一次,偏干仍在;口唇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去桔梗,柴胡加至15 g,党参加至10 g,郁金加至20 g,枳实加至10 g,炒谷芽加至30 g,加羌活3 g,加葛根20 g。复查心电图心室率60次/min。

按:《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故病人在生气、着急、紧张时气血失和、心失濡养常会出现心悸胸闷。心脉瘀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见胸闷时伴见打嗝。心脉瘀阻,心失濡养,血不养心故见多梦。心开窍于舌,血脉瘀阻,故见舌下脉络紫粗,口唇失于濡养故见口唇紫。气机失调、瘀血停留体内瘀久化热,热伤津液故便干。病人为气滞血瘀证,故以小柴胡汤合肝着汤加减。小柴胡汤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肝着汤擅长消散肝经脉络瘀滞。旋覆花和苏子合用降气止逆,桔梗宣散肺气,“调升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瓜蒌散结开胸通痹,薤白通阳散寒,二药合用化上焦结聚之邪,宣胸中阳气以宽胸。石菖蒲、郁金、预知子、百合清心解郁安神;鸡血藤补血活血兼润肠通便,活血通脉;炒枳实、车前子行气润肠通便;炒谷芽和焦三仙合用“持中央”和中消食,促进药物吸收。

4 结 语

中医病名中并无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多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其脉象为缓脉、细脉、弱脉、结脉、代脉、迟脉等,目前大多归属于心悸、胸痹等病的范畴。目前治疗多以益气温阳为主,临床用药大多侧重于温阳,汤药多用附子等药物[2],口服代表药有心宝[3],静脉注射中成药有参附注射液[4]。刘真教授不拘于此,临床重视辨证论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涉及气血,与肝脾等脏器关系密切。治疗时重视健运脾胃,运化水湿;调理气机,善健脾舒肝理气血,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车前子气短窦性心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00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人人健康(2021年13期)2021-07-23 08:51:10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不同炮制方法用于车前子对治疗慢性便秘的影响对比分析
胸闷气短的自我推拿疗法
人道神药车前子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38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19:46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0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