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

2019-01-05 00:10纪慧萍
医药前沿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外伤状态护理人员

纪慧萍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急诊科 山西 长治 046000)

医院急诊科是一个主要为急性病症患者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重要科室,外伤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事故、意外是导致该类患者受伤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在受伤之后患者病情的进展速度较快,需要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1]。由于外伤发病具有较强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后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心理状态,睡眠状况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使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降低,在积极实施急诊救治的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但传统护理往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不够重视,导致使治疗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2]。本文研究急诊收治的外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82例外伤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形式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发病时间1~9小时,平均3.1±0.5小时;年龄19~64岁,平均35.8±6.4岁;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发病时间1~12小时,平均3.3±0.6小时;年龄19~66岁,平均35.7±6.2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① 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在急诊科室对患者急性持续性守候,将医院的基本环境、医护人员情况等信息向其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使患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陌生感,使警惕和戒备心理减轻,从而创造良好的急诊救治条件,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能够得到显著性提升。同时,针对一些由于外伤影响而产生恐惧及不平衡心理状态的患者,广大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及时而必要的鼓励和支持,使不良心理状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缓解或消除,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需要将外伤治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使其在治疗计划实施期间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积极的配合。② 在发病期外伤会导致肢体出现严重的疼痛感,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患者取半卧位,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配合患者喜欢的轻音乐,使其紧绷的肌肉能够迅速的放松下来,转移注意力,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③ 在缓解期患者通常会对痛苦经历进行回忆,此时出发病时的病态行为就会再次出现,以自我伤害、辱骂亲人、毁坏物品等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还会有心灰意冷、悲痛欲绝等异常情绪出现。此时广大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关怀,使其能够充分的珍惜治疗已经取得的成果,想象预后的美好生活。④ 恢复阶段有一些患者会由于担心预后和复发,进而产生心理负担,深陷其中而长时间的无法自拔,护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强化心理护理,避免自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阶段性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将心理负担完全放下,以勇敢的态度面对并最终战胜疾病。

1.3 观察指标

(1)在护理干预前后睡眠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效果;(2)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1.4 评价标准

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在救治期间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共分为14个小项,每项设置0~4分,最高分为56分,分数越高则可以说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越严重[3]。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在救治期间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最高分为18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4]。

满意度:在临床治疗计划全部实施完毕,患者出院的当天,通过满分为100分的不记名打分问卷,对急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80分且≥60分,满意:≥80分[5]。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睡眠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效果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PSQI、HAMD、HAMA三项评分水平分别为(13.65±2.19)分、(26.83±3.74)分、(25.19±4.57)分,护理干预后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9.28±1.06)分、(18.73±3.61)分、(16.72±2.95)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PSQI、HAMD、HAMA三项评分水平分别为(14.09±2.54)分、(26.93±3.15)分、(26.54±4.08)分,护理干预后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5.16±1.21)分、(12.08±2.46)分、(11.73±1.56)分。上述三项指标在护理干预前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有13例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19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8.0%;观察组27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分别为(19.61±2.76)h和(7.83±1.50)d;观察组分别为(13.26±2.04)h和(5.12±0.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很多急诊外伤患者在发病后和救治期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为了能够充分避免病情恶化或在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提前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按照其实际要求进行救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6]。急诊外伤患者在救治期间出现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加之病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护理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干预显得十分重要,按照相关指标要求进行分析,达到理想护理效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可知,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和态度,会对患者情绪产生直接影响,在救治期间对患者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切实做到耐心和细心,对广大患者的痛苦进行了解,从护理要点入手,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7]。将相应的护理模式有效应用,可以使患者自身的实际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在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着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心理护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后,使医患矛盾得到充分化解,从而改善关系,进一步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只有对患者在急诊救治期间给予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才能使依从性得到显著性提升。根据相关领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外伤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在此期间要面临较大的生命威胁,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缓解,使其迅速转危为安。同时还要给予护理指导,认真落实人性化服务的措施,关注患者心理需求,使急诊救治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性提升[8]。

猜你喜欢
外伤状态护理人员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状态联想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