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清,徐茵茵,张意柳,高千千
(肇庆学院 a.旅游管理系; b.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其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独特鲜明的农村特色,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区域传统村落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较早且内容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传统村落文化[2]、传统结构、乡村建筑[3]、乡村格局、传统村落景观[4-5]、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6]等方面。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集中如下:一是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7-11],主要从不同视角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制;二是传统村落的价值[12-13],村落价值逐渐引起了学界重视,对其旅游价值的研究成果也持续增加;三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14-18],这类研究主要分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近年来,对传统村落的探讨逐步侧重于空间形态、景观基因以及空间意象等领域[19]。总体上,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不同学科领域来分析传统村落,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在研究对象上,多偏向国家级、省级等传统村落探讨,较少涉及省级以下的传统村落信息挖掘;在研究区域上,局限于对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等省的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对西江流域的传统村落关注较少。西江流域广东段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保留至今的传统村落是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整个西江流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鉴于此,本文运用GIS空间技术方法,梳理西江流域广东段内国家级、省级及县市级等具有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的现状,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整个西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所指的西江流域广东段主要参考广东省西江流域管理局公布的范围(http://www,gdxjwater.cn /default.aspx),并进行调整和修正,其干流从封开县典口镇至三水市恩贤滘总长度约208千米,流域面积约17 960平方千米。研究区域的上游河段主要流经广东肇庆市(封开、德庆、高要、端州、鼎湖、四会)和云浮市(郁南、罗定、云安、云城、新兴)两个流域城市;下游部分主要流经广州(番禺、天河、黄埔、花都、荔湾、萝岗、南沙、白云)、佛山(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深圳(龙岗、龙华、坪山、南山、宝安、大鹏新区)、东莞(市辖区)、江门(蓬江、鹤山、新会)、中山(市辖区)、珠海(高新、香洲、斗门)7个城市。其区域与范围图详见图1。
1.2.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计法通常用区域中点密度的空间变化来反映点要素的分布特征[20]。本研究采用四次多项式核函数来分析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散或集聚特征,其公式为:
式中:s为待估计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的位置,si为落在以s为圆心的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h为在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个传统村落的位置。
1.2.2 冷热点分析
(2)
公式2中的Wij为空间权重矩阵,Xj代表西江流域广东段j城市传统村落的数量。为了便于计算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3)
本次研究的传统村落名录及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我国公布的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和广东省公布的五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录,部分市级传统村落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并结合百度数据甄别获取。各市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各市市域面积源自广东地名网(http://www.xzqh.org.cn/),地理坐标借助百度地图进行标定,利用ArcGIS对研究区地图进行矢量,通过数据表链接得到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类型、等级、密度、冷热点等图表,构建“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数据库”。
由表1可知,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在各市分布差异明显。其中,云浮和肇庆的传统村落数量共计117个,占广东段比例达48.35%;佛山、广州的传统村落次之,均在30个以上,占比为29.75%,而江门、中山、珠海、深圳等市的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合占14.88%。以上分布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云浮和肇庆位于粤西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联系较少,这为其传统村落的保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而江门、深圳、珠海等市毗邻海域且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受外界影响较大,以致保存下来的村落较少。总体而言,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从区域上游到下游各市分布不均衡,大体上呈“由多到少”的分布特征。
表1 西江流域广东段各市传统村落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 作者整理。
根据村落的主要形态,本文对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古建筑文化型、私人庄园型、名人故居型、民间传统工艺型和山水生态型5种类型。由图2可知,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以古建筑文化型为主,共有202个,所占比例高达83.47%,名人故居型和山水生态型则次之,私人庄园型和民间传统工艺型鲜少分布。进一步分析各类型传统村落的县市分布差异特征:(1)西江流域广东段的9个城市都以古建筑文化型为主,山水生态型集中分布在肇庆、云浮,其他城市均没有该类型传统村落,其原因是肇庆、云浮这两市的山水资源丰富,山水生态型传统村落才有较多的分布;(2)名人故居型只分布在肇庆、云浮、佛山及江门;(3)广州、珠海、东莞、中山、深圳5市的传统村落均为古建筑文化型,类型单一。总体而言,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数量丰富,但类型单一且各分布差异显著。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2 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类型分布图
由图3可知,西江流域广东段县级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多,其次是市级传统村落,最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具体而言:(1)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最多为广州、佛山地区,共有34个,深圳、中山、珠海等市的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量最少,仅12个。究其原因:一是广州、佛山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及政府高度重视,遗留的传统村落数量多且受到较好的保护;二是虽然深圳、珠海等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其历史发展基础较弱,以致其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分布少。(2)西江流域广东段的县、市级传统村落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影响,偏远地区山地、丘陵环绕,形成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些传统村落能够保留下来。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等级分布整体为高等级聚集市中心,低等级向市周边分散,以广州、佛山为界点将西江流域广东段分为东、西两区,大致得出区域“东西少,中部多”的分布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3 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等级分布图
运用GIS技术对西江流域广东段的传统村落进行密度分析,得出图4。如图所示,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在不同区域不均衡差异显著,其空间分布密度总体上呈“中间聚集,两头分散”的分布格局:(1)从密度分布来看,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地区集中在罗定、云城、端州、新兴、高明、花都等地,分布密度值高达0.015 4~0.030 8个/万平方千米,呈“一”字密集分布;鼎湖、高要、佛山和广州市区为次密集区;而封开、郁南、德庆以及深圳的传统村落分布少,为稀疏区;(2)结合图2发现:传统村落分布大体上是沿河流附近向两边扩散,如罗定、端州、东莞等地传统村落的数量离河流越远越少,这也反映了水文条件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3)从距离市区的远近来看,离市区越近分布越密集,越远分布越分散。总体上,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的密度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中间密,两头疏”的分布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4 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密度分布图
分析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将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划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4种类型,得出其空间分布图。如图5所示,西江下游段传统村落的热点区数值较大,出现在新兴、德庆、云安、广州、佛山、三水、南海、高要、端州等9个区县,传统村落数量多且紧密,空间呈聚集分布;次热点区的数值在[0,1]之间,主要包括云城、鼎湖、四会、花都、顺德等区市,呈次密集分布;数值在[-1,0]之间为次冷点区,包括封开、郁南、罗定、番禺、珠海、东莞、宝安等区县,传统村落数量较少且呈分散分布;[-1.5,-1.0]之间表示低值冷点区,此区域传统村落数量偏少且相对集中,主要包括鹤山、江门、中山、斗门等区域以南的区市。总体上,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在省域层面呈明显的“块状”分布,整体呈“中部热,两端冷”的分布特征,反映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5 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冷热点分布图
3.1.1 地形地貌
根据图6可以看出西江流域广东段的地形特征整体“西高东低”,由区域上游封开县向珠三角沿海城市倾斜。结合表1,上游(云浮、肇庆)地区传统村落多沿山地边缘孕育,大多依山而建,可达性相对较差且受外界影响少,传统村落保存数量较多,主要以县市等级为主;中游地区位于山区与平原的交错带,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人口众多,有利于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的形成,其高等级传统村落居区内前列;而深圳、珠海和中山等滨海城市地势平坦,城市发展相对较晚且历史基础薄弱,所以传统村落分布稀少且呈零散分布,主要以县市等级传统村落为主。因此,高海拔等受外界影响较少的地区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具有沿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或山区与平原交错带分布的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6 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与地形耦合图
3.1.2 水文湖泊
由图1可知,上游部分干、支流交错蔓延,水资源充足且水流缓慢,适宜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下游部分是思贤滘以下的珠江河口地区,河网密布、雨水丰富且集雨面积广,有利于人们从事稻田耕作和渔业养殖而聚集形成村落。根据图6也可发现,中部地区的广州、佛山及肇庆部分地区,河流密布,海拔较低,传统村落分布沿河流集中分布。东部地区海拔更低,河流密集而可利用土地较少,传统村落呈零散分布。运用ArcGIS软件对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进行3千米和5千米缓冲区分析,沿河流3千米范围内有68%的传统村落分布;沿河流5千米范围内有84%的传统村落分布。由此可见,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沿河流湖泊分布特征明显,湖泊面积大、资源丰富且河流交错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往往分布较多。
3.2.1 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的积淀程度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疏密的重要原因[22],不同历史文化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西江流域以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体,2 000多年前,百越族群居住在岭南地区,随后汉人从封开南下与百越族混居广东;北宋末年,大批汉人从开封南下,定居于珠三角平原和沿海低地,并与岭南早期广府人逐渐融合形成广府民系聚落和广府文化。广府文化包容性强,不断吸收融合海外优秀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广府传统村落文化;客家民系分布广,主要分布在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清远等地区,是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且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迁徙历史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历史的积淀下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中,西江流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广府、客家传统村落。因此,历史资源禀赋、文化价值高的传统村落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与研究。
3.2.2 社会经济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根据中国信息统计网统计得出2015年西江流域广东段城市的GDP情况。由图7结合图3可知,县市级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肇庆和云浮地区,这两市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位居区域内城市中的前二,但其GDP排名低至倒数二位;而经济发达的深圳GDP位居前列且增速(9.38%)最快,但传统村落保存数量较少。此外,广州和佛山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分布最多,这表明传统村落数量和级别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交通、通讯、信息相对落后,经济开发程度低,城镇化进程缓慢,因而人地关系比较稳定,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传统村落.同时经济较发达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对高级别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图7 西江流域广东段各市GDP分布情况
3.2.3 人口分布格局
人口是传统村落产生的基础,其分布格局与传统村落的分布密切相关,充足的人口数量为传统村落的产生乃至留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一般而言,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越多的地区和人口高度集聚的大城市,传统村落就相对越密集,反之则少。在西江流域广东段的云浮、肇庆地区人口较多,农业基础较好,这为其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加上云浮、肇庆两地的传统村落处于山区,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外来人口少,遭受到的破坏程度低,因此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且相对较为完整。另外,人口众多且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较其他地区重视,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发展。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进了珠海、深圳、东莞等城市,碍于对土地的急迫需要,城市中大量的传统村落被拆迁作为建设用地,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数量少。
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西江流域广东段各区县的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从研究区域上游至下游总体呈“由多到少”的分布特征,其中云浮、肇庆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广州、佛山、东莞三市次之,而江门、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市数量较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2)其传统村落类型分布差异显著,数量较多但类型单一,其中古建筑文化型传统村落所占比例最大,高达83.47%,名人故居型和山水生态型次之,而私人庄园型和民间传统工艺型分布最少;(3)其传统村落等级分布表现为高等级聚集市中心,低等级向市周边分散的特征,呈现“东西少,中部多”的分布特征;(4)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中间密,两头疏”的特征,密度最高区主要集中在罗定、云城、端州、新兴、花都等区县,具有沿河流附近向两边扩散的特征;距市区越近分布越密,反之越散;(5)其传统村落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呈“中部热,两端冷”的分布格局,在县域层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块状”分布特征;(6)地形地貌、水文湖泊、历史文化、各市GDP总量和人口分布格局等方面是影响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当地政府、居民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的“自然毁损”;二是地方性法规不健全、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及商业过度开发等因素导致了“旅游性破坏”;三是当地人口流失严重,缺乏保护资金以及研究保护人才。本文结合该区域传统村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普查调研,公布村落名录。地方政府应尽快组建专家队伍深入传统村落实地调研,建立高标准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估体系,并对传统村落实施分类保护和分级管理。(2)完善保护政策,注重合理开发。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明确保护政策和措施,可适当给予补助和优惠条件留住常住人口,加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对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应向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开展文保宣传教育,普及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和修葺技术,增强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4)培养专业人才,加大投资力度。政府部门可重点培养专业人才,组建科研队伍,加大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传统村落修缮和保护费用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
本文对西江流域广东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受限于评估标准的约束,没有完全对所有传统村落的属性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此外,研究区域也仅针对西江流域广东段,对全西江流域传统村落及其数字化保护和现代化转型的探讨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感谢郭冰璇、吴丽华和李晓环3位同学在论文数据补充和文稿校对工作者中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