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
摘要: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第一爱国词人,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被称为“词中之龙”、“词坛飞将军”,辛弃疾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用生活来实践他的词篇,因此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了解他的创作道路、不朽的人格魅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人的艺术世界、把握他词作艺术成就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非凡人生经历;不朽人格魅力;沉雄豪迈的词风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第一爱国词人,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苏辛”,地位尤为重要,可以跟屈原、陶渊明、杜甫相比美。辛弃疾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用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因此教学中了解辛弃疾非凡的生平经历、梳理他的创作道路、感受他不朽的人格魅力对进一步把握他词作艺术成就有重要意义。
一、根据学情确立目标
学生对词人辛弃疾的了解多停留在对他的名篇名句浅层次的理解上,缺少深层次探究,对他的人生经历知道的不多,知识是碎片化的,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简单化梳理,从而更深刻的感受这位伟大词人的气质个性、人生理想和审美主张。
结合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和未来语文教学中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了解辛弃疾人生经历创作道路,初步掌握其在词境开拓上的突出成就;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培养学生对古代杰出文学家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诵读分析、欣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豪迈的词风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爱国主义情怀。知人论世,将了解辛弃疾非凡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作为教学重点;将初步把握辛弃疾对词境的探索开拓上的突出成就作为教学难点。
二、运用理念指导教学法
教学与艺术联姻,高效同乐趣俱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实施教学,一课一得。根据维果茨基的跳起来摘桃子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发挥潜能,将融合“思想的高度、知识的广度、情感的深度”优化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具体的方法为:讲授点拨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并且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课前在“雨课堂”发布课件,方便学生预习和巩固新知,在“蓝墨云班课”上发布问题,可以随时参与交流,课后利用微信诵读群加深朗读感悟,培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三、优化设计教学环节
(一)评价设疑、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评价导入,营造氛围,设置悬念(那么辛弃疾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他的爱国情怀源自哪里?他一生又建立过怎样的功业呢?),提升兴趣,引出探究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
(二)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创作道路,解决重点。
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介绍词人的,在此基础上以词人“一生中最得意的事:归国有勇、一生中最失意的事:报国无门、一生中最成功的事:爱国有词”为线索,逐层深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并找出最典型的事例探讨,如:年仅22岁的辛弃疾以五十人马深入金军五万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献俘南宋朝堂、震惊朝野;13年间调任14任官职,言不见听,官不见成,美不见知,才不见用,从中感受词人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报国无门的遗憾。教师适时评价指导,深化补充,并用幻灯片展示相对应的词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作者人生经历对创作的深刻影响。
一生中最得意的事:归国有勇,预设问题:
1.辛弃疾出生在哪里?祖父辛赞给了他怎样的影响?2.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少年橫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说明什么?3.为什么说他是少年英雄?“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词人作品中体会感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师深化补充:束马衔枚,日夜兼程,生擒叛徒,献俘朝堂,气势豪迈,虎啸风生,辛弃疾由一个书生变成一个勇士,这是他一辈子最得意的事情,在今后的漫长人生中每每被想起,这段战斗经历就是辛弃疾以英雄自诩的基础。
一生中最失意的事:报国无门,预设问题:
1.《美芹十论》、《九议》是关于哪方面书?谈谈你对辛弃疾在湖南组建“飞虎军”的认识?2.为什么说他报国无门,请缨无路?3.陆游临终留有《示儿》,辛弃疾临终只记得哪两个字?
学生在词人作品中体会感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节选。
教师深化补充:报国无门的两个表现:说话没人理,做官做不成。42岁时辛弃疾在大有可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回家闲居,而闲居后自称庄稼人的他却无心赏玩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三仕三已”在他的心灵深处,经常泛起报國无门的遗憾。
鉴于学生之前学习过一些辛弃疾的作品,课前利用网络、书籍、雨课堂等资源进行查找搜集,对词人的生平经历有了一定了解,课上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积极参与,发表见解,进行讲述,增进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说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与探究的个性品质。
(三)赏析豪放词境开拓方面的经典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感受稼轩词书写人生行藏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突破难点。
一生中最成功的事:爱国有词。
首先,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听读、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境界的雄伟壮阔,体会语言的雄健刚劲。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其次,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探究意识,获取新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分析词的上下片,感受情怀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
再次,咀嚼涵咏,比较不同: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以及后人的评价与苏轼的词风作比较,探究他们词风的不同之处?课前可以在蓝墨云班课上发起讨论,课上再给出提示关键词:如时代、身世、思想、评价,分组讨论,对比中拓展延伸。
(四)小结及作业
老师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将知识内化,并布置作业:诵读作品选中辛弃疾的词作,加深理解与感悟,可以发布到微信诵读群,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探讨辛词的艺术世界和艺术成就做铺垫。
四、结合实践教学反思:
在本课知识点的设计上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设计教学环节,用问题引领,以训练为主线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光彩夺目的一生、感受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和沉雄豪迈的词风。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便捷交流讨论,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贯穿始终。不足之处是要更多的关注个体差异,多启发鼓励,从而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辛弃疾的一生,雄壮如铁板铮铮作响,尽管背井离乡、报国无门,但他始终执着担当,他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金瓯无缺的团圆梦、血染疆场的英雄梦,他的梦想激励了无数后人,每当中国陷入苦难,遭受外辱的时候,辛弃疾的声音就会想起,化作金戈铁马,让风起云飞。了解词人非凡的一生对他词作的深刻影响,给我们感受他词作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2014年7月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蒙曼《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辛弃疾讲稿,2016年,网络资料。
[3]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016年12月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国维《人间词话》,2016年9月,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