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吉雯 朱磊 栗娜
一、引言
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任务。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在工业化进程中惯性过程中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中,厘清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显得尤为重要。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部门及非农业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Lewis,1954)。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积极作用,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反过来引导劳动力转移方向,两者的互动将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最佳配置。但该过程中产生的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等问题,也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来提高收入,造成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流失。综合来看,农民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会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相关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丰富,但结论莫衷一是。莫起升(2010)[1]认为,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带来了难题和困扰,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赵晶晶等(2011)[2]认为,农村青年人口的流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使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入农村有了可能,今后应建立独具农业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大多数研究表明,产业转型或产业结构升级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结构与规模,能够实现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有效联动,引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肖智等,2012[3];申鹏等,2015[4];关海玲等,2015[5];宋丽敏等,2018[6];蒋江林,2018[7])。当然,产业结构升级会提高农民工资的增长率,初级劳动力的工资所产生的城乡差距也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逐渐消失(付才辉,2014[8])。但赵楠(2016)[9]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即二者存在“反向激励机制”,但此机制也存在失效可能。罗明忠等(2018)[10]农业转移决策与农户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要发挥其作用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赵西亮(2018)[11]根据分析农村移民对城市劳动力的影响,得出在低技能劳动力存在替代性,高技能劳动力存在互补性。李楠等(2019)[12]发现,我国农民工群体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代际更替,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影响较大,从而改变产业结构形态。
然而,产业结构演变和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度不高,多数农民只注重生产而对加工以及科技的支持了解较少;缺乏耐心,无法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长期合作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对产业融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更好的促进三产融合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淘汰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与我国经济相结合,减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因此,本文集中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可能因果影响机制。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VAR)进行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究及其影响机制识别。向量自回归模型是西蒙斯(1980)提出的基于变量间非线性结构特征的宏观经济模型,它无需先验性的成熟经济理论提供经验约束和假设,可直接由数据的统计性质表征变量之间较为严密的关系(殷金朋,2013)。我们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其农业人口的转移情况和产业结构转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进行经验研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migrate)以山东省农村住户劳动力的外出从业人数来衡量。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绝对人数虽然有所波动,但其占当年农村就业劳动力总数的相对比重显示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相应的,本地务农人数所占比重的下降也从侧面证实了该现象的真实性。
按照以往研究的传统路径,产业结构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为去除量纲带来的影响,我们最终选用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来表征。从表2可以直观地观察出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的贡献率(agriculture)维持在4%左右,第二产业贡献率(industry)有所下降,同时第三产业贡献率(service)逐年上升。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向量自回归模型有效估计的前提是所使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IC准则选定滞后期,结果如表1所示,似然比LR和AIC结果均表明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各产业的影响。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仍是正向影响,而对第三产业的负面影响较大。这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的返乡潮引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发生了逆转。当然,VAR模型的估计系数仅仅是一种参照,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经验,需要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识别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上,短期內农村劳动力转移构成了各产业结构的贡献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引起了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变迁。
四、结论与对策
从文中得知,随着本地务农的比重减少,农村劳动力得到转移。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次产业的重新配置,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引起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第一、二、三产业产生较多的正面影响,使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进一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化水平。
通过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出,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保持稳定,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二产业贡献率有所下降,可见劳动力的流动对其影响较小,只有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支出以及科技投入,鼓励毕业生回乡发展,努力发展第二产业,实现三次产业的高度融合,才能使农村劳动力流动更有效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起升.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政策选择[J].理论探讨,2010(5):71-74.
[2]赵晶晶,孙根年.中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实证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1(2):90-95.
[3]肖智,张杰,郑征征.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内生性研究[J].人口研究,2012,36(2):97-105.
[4]申鹏,陈藻.产业转型视角的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研究[J].农村经济,2015(5):108-112.
[5]关海玲,丁晶珂,赵静.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5(2):81-85.
[6]宋丽敏,王泽宇.辽宁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型协调性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8,46(2):52-58.
[7]蒋江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業升级的内生性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实证,2018(12):128-131.
[8]付才辉.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二元经济[J].产业经济研究,2014(5):11-22.
[9]赵楠.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6,33(2):68-74.
[10]罗明忠,罗琦,陈江华.农业分工、资源禀赋与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J].江苏大学学报,2018,20(2):13-20.
[11]赵西亮.农民工与城市工资[J].经济学,2018,17(3):969-993.
[12]李楠,张建武,赵勋.基于COX模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9,40(1):40-49.
作者简介:
邹吉雯(2000-)女,吉林省通化市,汉;朱磊(1999-)男,云南昭通,汉;
栗娜(2000-)女,山东省枣庄市,汉,三人均就读于山东工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与结业市场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