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晶 张胜男
一段尘封52年“仁心换诚信”的爱心故事,一张无从查找的“欠条”,一件“欠债必还”的诚信故事,随着周阿姨姐弟俩的到来掀开了历史的面纱……
6月18日上午,医院来了两位年过花甲的特殊客人。他们一不看病,二不寻人,却说是来还钱的。他们还什么钱?
两位老人一进门,其中年岁大的阿姨首先作了自我介绍,她姓周,今天和弟弟来到医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加倍偿还母亲1967年在医院住院时所欠的47.9元药费。“这钱不还,我心不安呐!”
1967年?52年前!这笔欠款是怎样产生的,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在场的人都一头雾水……
20世纪60年代,家住长春郊区的周先生与妻子阎淑芹带着9个孩子艰难度日,日子虽然清苦,但夫妻恩爱,孩子们兄友弟恭,一家人其乐融融。可天有不测风云,1967年的春天,身体瘦弱的阎淑芹总感觉后背疼痛,以为是劳累所致,也没太在意,加之当时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孩子们都需要照顾,一直挺着没去医院检查。几个月后,阎淑芹的症状愈发严重,不仅背部疼痛加剧,双腿也开始麻木,抬腿费力,肌力丧失。坚强的她终于承认自己是真的病了。周先生赶紧陪妻子去医院就诊。“骨结核”——这个从未听过的疾病赫然摆在周先生夫妻面前,大夫告诉他们,这个病必须去位于九台的吉林省结核病医院,而且当时只有那里能做这种手术,如果不治疗,很可能会瘫痪。
回到家里,阎淑芹落泪了,除了大儿子在部队当兵之外,家里还有8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靠周先生在生产队挣“工分”艰难度日,她如果病倒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阎淑芹痛苦地纠结着,如果她去治病,几个孩子可能连学费都交不起了,如果不治疗,瘫痪在床,更是沉重的负担。孩子们虽然很小,但都很懂事,纷纷表示不上学也要把妈妈的病治好。当时的周阿姨才15岁,但已经能帮父母分担很多家务并精心照顾年幼的弟妹。
几天后,阎淑芹在爱人的陪同下,住进了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当时的省结核病医院只有日伪时期留下的2栋2层小楼,骨科虽然才成立不到10年时间,但在当时开展的“经胸腔施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于阎淑芹的病情进展很快,入院时,已经处于下肢瘫痪状态。据周阿姨回忆,当时,医生为她母亲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术后阎淑芹恢复良好,经过4个月的住院规范治疗,阎淑芹终于出院了。
由于结核病需要6-9个月的联合规范用药,阎淑芹出院后,也需要至少带3个月的抗结核药物回家继续治疗,但4个月的住院治疗,已经让周家负债累累,几个弟妹连过冬的棉袄都没有着落,再也拿不出钱来买药。如果不继续服药,阎淑芹的病情可能复发,甚至波及其他脏器,怎么办?当年年仅15岁的周阿姨急得团团转,这时候,主治窦庆春大夫说,我替你担保,先把药给你母亲带着,等三个月复查的时候再把钱送来……激动的周阿姨非要立字为据,写下了一张47.9元的欠条,千恩万谢离开了医院。可世事无常,这一转身,便是半个世纪。
阎淑芹出院后,又在家卧床3个月,在家人的精心护理下慢慢站立起来。周阿姨回忆说,欠医院47.9元钱这件事一直放在妈妈的心里,她不止一次地说,这辈子从没做过不守信用的事,因为当时太穷了,只好安慰自己说,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加倍还,现在真的是没办法。由于经济困难,阎淑芹一直没有回医院复查,好在手术效果非常好,三个月后,阎淑芹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个孩子陆续长大成人,上学,参加工作,转眼到了2003年,阎淑芹再次病倒了。在临终前,她再次叮嘱老伴:是吉林省结核病医院为她延续了30多年的寿命,当初还欠医院47.9元钱,我走后,你一定要把这钱给医院送去,对医院的工作人员先说声对不起,再说声谢谢……周阿姨接着说,自己在1998年来九台开会,凭着记忆来到结核病医院,怎奈医院早已物是人非,寻找当年的窦大夫,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他去了哪里?是否退休?由于时间仓促,周阿姨多方打探无果,只好返回长春,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还款一事也暂时搁置下来。
今年,周阿姨90岁高龄的老父亲去世了,临终前,老人再一次对孩子们提起欠款一事,为了了却父母亲遗愿,安置完父亲的后事后,周阿姨和弟弟带着5000元钱,驱车来到我院。
听完周阿姨的讲述,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院长对周阿姨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欠条已经无从查起了,这5 000元钱也无法入账,但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也尊重老人家的遗愿。我们医院一直重视健康扶贫工作,每年拿出30万扶贫资金用来帮助贫困患者,通过这件事见证了我院在爱心救助方面颇有历史渊源。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可行的话,我们打算专款专用,用您的这笔钱做基础资金,建立一个爱心基金来帮助注重诚信并需要帮助的人。”
当诚信回报仁心,爱心就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