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薛
(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阜阳 23612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也称秋黏虫、伪黏虫、行军虫,属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散播至非洲、亚洲各国,并于2019年出现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及台湾岛。草地贪夜蛾属外来入侵生物,为暴食性昆虫,通常群体作战,繁殖能力和迁飞能力特别强,且寄主广泛。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尤其喜食玉米,玉米全生育期均可遭受其为害,其中苗期及抽雄期玉米重点受害,苗期受害可导致玉米减产10%~20%,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草地贪夜蛾严重威胁玉米等作物的生产安全。1~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通常在夜间为害,多隐藏在叶片背面进行取食,被取食后的玉米叶片会出现半透明薄膜“窗孔”。此外,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可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加严重,被取食后的玉米叶片可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严重时幼虫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此外,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草地贪夜蛾成虫双翅展开约32~40 mm,前翅呈灰色至深棕色。雌虫灰色至灰棕色,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后翅呈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雄虫外生殖器抱握瓣为正方形。抱器末端的抱器緣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
草地贪夜蛾幼虫多为6个龄期,偶为5个龄期。初孵时全身绿色,具黑线和斑点。生长时,仍保持绿色或变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具备2个明显的形态学特征,一是头部有倒“Y”字形斑纹,二是背部靠近尾部的4个黑点呈正方形排列。
草地贪夜蛾为多食性害虫,可为害80余种植物,嗜好禾本科,最易为害玉米,还为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粟、甘蔗、黑麦草和苏丹草等。
草地贪夜蛾严重为害玉米生产。据报道,仅在已被草地贪夜蛾入侵的12个非洲玉米种植国家中,玉米年减产可达830万~2 060万t,经济损失高达24.8亿~61.9亿美元。
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2种单倍型,其外部形态基本一致,前者主要取食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后者主要取食为害水稻及各种牧草。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 km以上。成虫在产卵前可迁飞500 km以上,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
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 ℃。在28 ℃条件下,30 d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低温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需要60~90 d。
草地贪夜蛾一般在夜间进行迁飞、交配和产卵等活动,以温暖、潮湿的夜晚最为活跃,白天藏身于植物残枝叶片或其他隐蔽处,有时也在叶片基部的叶窝处。成虫具有趋光性,但灯诱虫量普遍较低。
草地贪夜蛾繁衍能力较强,繁殖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卵块通常产在叶片背面。成虫寿命可达14~21 d,期间雌成虫可多次交配产卵,一生可产卵900~1 000粒。孵化期通常3~5 d,在温暖的条件下,可产卵6~10块,每块卵100~200粒,但会随天气产生一定变化。
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正确识别草地贪夜蛾,一经发现应及时报告给农技推广部门,同时组织农户迅速扑灭。二是坚持治早、治小原则,早发现,早防控,抢在幼虫早期(3龄前)进行防治,发现一处消灭一处。三是结合玉米螟防治用药,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四是一经发现草地贪夜蛾大面积危害,要立刻开展群防群治,持续发生时要多次进行农药防治,并注意交替用药,避免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五是玉米集中产区要严密监控,一经发现及时开展统防统治。
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生物药剂有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苦参碱、绿僵菌、短稳杆菌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化学药剂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菊酯类、啶虫脒、吡虫灵等。
当前草地贪夜蛾尚无专治用药,我国也无防治该虫的登记农药。为了进行“虫口夺粮”,2019年3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提出了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成虫诱杀技术、幼虫防治技术3点防治技术措施。相关领域专家和科研机构正在全力进行草地贪夜蛾防治专用药的研制。因此,市面上所有草地贪夜蛾的专用药、特效药都有违规之嫌,购买时需谨慎。
4.2.1强化成虫监测要及时学习认识并掌握草地贪夜蛾的虫态特征,利用虫情测报灯、性诱监测做好成虫监测。
4.2.2加强虫情普查
由于草地贪夜蛾虫情测报灯诱蛾量小,已发生区域大多是先在田间发现幼虫为害。因此,春玉米种植地区应加强田间虫情普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虫情的发生情况,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