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昭,肖静秋,杜华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患者男,28岁。面部丘疹、脓疱伴瘙痒,背部暗铜色斑丘疹2个月余。2个月前面部开始出现红斑、丘疹,伴少量脱屑,后逐渐加重,在红斑、丘疹基础上出现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脓疱,胸背部现斑丘疹,呈暗铜色,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痤疮、毛囊炎”,予以痤疮、毛囊炎对症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皮疹无好转且逐渐增多。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外伤等病史,有冶游史。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红斑丘疹、脓疱伴少量脱屑,背部可见泛发暗铜色丘疹。血常规正常。背部真菌镜检(-)。梅毒血清学试验:RPR(+);TPPA(+);RPR 1:64(+-)。诊断:二期梅毒。予甲基强的松龙片8 mg/次,2次/d,口服1 d后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双侧臀部肌内注射,连续注射3周;盐酸多西环素分散片(0.1 g/次,2次/d)口服以辅助驱梅,0.05%醋酸氯己定溶液局部湿敷,治疗3周后皮损逐渐消退,目前随访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表现可类似于多种皮肤病,因此又被称为“最大的模仿者”[1]。其皮损可表现为斑疹、斑丘疹、丘疹、脓疱疹。其中脓疱疹较为少见,常见于面部及头皮。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不同,部分患者皮疹表现极不典型,需要与玫瑰糠疹、药疹、扁平苔藓、结节病、湿疹、银屑病等鉴别。临床上皮损表现为痤疮、毛囊炎样的二期梅毒疹报道较少。黄厚德等[2]报道1例二期梅毒误诊为痤疮、疥疮,查康氏反应(+),病理:真皮浅、深层血管内膜肿胀,有大量的浆细胞浸润,呈袖口状,最终诊断为二期梅毒。本病经梅毒血清学检查及必要的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本例患者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初期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部及背部的丘疹、斑丘疹伴瘙痒,类似痤疮、毛囊炎的皮损表现;②临床二期梅毒中脓疱疹较少见,脓疱性梅毒疹多发生于体质衰弱者[3],临床上容易与脓疱疮相混淆,故根据皮损诊断难度较大,误诊概率大;③医师问诊及查体欠全面,因为梅毒为性传播疾病,涉及个人隐私,所以患者容易隐瞒病情,而冶游史对于梅毒的诊断至关重要。加上由于初诊医师对梅毒的皮疹认识不够,未能及时的进行血清学检查,因此出现了漏诊。因此,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皮疹表现中辨别真伪获得正确的诊断,一定要以详细的查体和详尽的询问病史为基础,同时结合辅助检查和临床表现得出诊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