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义品
(漯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漯河 462000)
猪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斯特杆菌引起的,多呈败血症状,同时伴有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其以脑膜脑炎、败血症和流产以及单核细胞增多为特征。李氏杆菌分布广泛,可感染多种宿主,死亡率高,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2018年12月初,河南某养猪场猪群发生食欲减退、体温增高,死亡率高;保育及肥育猪出现转圈运动,倒卧呈拱地姿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诊断该病例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采取综合诊断和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该起病例报告如下。
由于冷空气的到来,气温大幅度下降,2018年12月5日猪群开始不食,体温在38.5~39.8℃,12月7日母猪开始出现流产,保育及肥育猪出现转圈运动,死亡率大幅升高。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脑膜病理变化明显,脑膜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肝脏出血并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12月5日发病后,在饲粮中添加泰乐菌素和多西环素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猪只死亡较多。于是采集病料送往漯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病为猪李氏杆菌病。12月10日使用磺胺类药物后,猪只死亡马上减少,恢复正常采食。
采取病猪的脑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后发现有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单个散在,或成对排成“V”型。因此。初步怀疑该病为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感染。
无菌采集猪脑,取25 g在无菌平皿剪碎并研磨。对样品进行两步增菌分离:第1步将研磨好的病料加入到225 mL含有5 mg萘丁酮酸和3 mg吖啶黄的LB1培养液中,180 r/min 30℃培养24 h;第2步移取0.1 mL到10 mL LB1中,200 r/min 30℃培养24 h。用接种环将LB2的液体接种于PALCAM平板,于37℃培养24 h。在PALCAM琼脂李斯特菌菌落直径为1.5 mm,典型的菌落为绿色,菌落旁边有一圈棕绿色的水解圈,有的菌落中央有凹陷。挑取PALCAM平板上的典型菌落进行挑选疑似李氏杆菌菌落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短杆、单个、成对、成链,有的呈V字型排列。
取3~5个菌落进行MR-VP试验(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鼠李糖、木糖、七叶苷试验,具体操作方法参照SNT 0184.1—2005标准进行[2]。该菌在37℃培养24 h可以分解鼠李糖、葡萄糖、麦芽糖、七叶苷,不分解木糖、甘露醇;吲哚、甲基红试验阳性。
将β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直线接种于血平板上,与其垂直划线接种分离菌,两线相近但不相交,30℃培养24~48 h,发现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接种端出现溶血增强的现象。
通过细菌触片、细菌分离鉴定、生化鉴定、协同溶血试验,结合流行病学进行综合诊断治疗,确诊该病为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感染。
猪群发生李氏杆菌病时,要尽快作出正确诊断,注意和伪狂犬病、仔猪水肿病、猪瘟、乙型脑炎等有类似症状的疾病作鉴别诊断,以防因误诊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根据发病猪出现高温、神经症状、流产、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灶的病理变化可初步怀疑;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进行确诊。
猪场发病后要及时对患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并对猪舍用戊二醛类消毒剂或硫酸氢钾类消毒剂进行常规性消毒,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对病死猪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的传播与流行。用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62.5%磺胺氯达嗪钠+12.5%甲氧苄啶)400 g/t拌料,连用3~5 d,能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对于发病猪群,可用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62.5%磺胺氯达嗪钠+12.5%甲氧苄啶)400~500 g/t拌料进行全群治疗,连用3~5 d,可有效地控制该病。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只可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 mL:2 g)按照0.5 mL/kg的剂量颈部肌肉注射,1 d 1次,连用3 d;可另用注射用头孢噻呋冻干粉按照3 mg/kg的剂量颈部肌肉注射,3 d 1次即可,效果更佳。用药后,猪群死亡率大幅降低,恢复正常饮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本病的预防,因此加强检疫、消毒及饲养管理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养殖场尽量实行全封闭管理,不仅要坚持自繁自养,不要从疫区引入畜禽,引进动物时要加强检疫,及时隔离、处理患病畜禽;而且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人员、车辆、物资等进出要严格消毒,避免引入病原。天气骤变,长途运输、饲料更换、应激等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预防本病应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要做好灭鼠、灭蚊蝇、驱虫等工作,及时消灭病媒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