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基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随着新媒体影响不断增强,其“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反思和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它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由亓慧坤等所著的《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与重构》(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4月版),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和机遇,全面把握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深入论述和阐释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三大特色:
该书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的内涵,在与传统媒体进行对比之后,非常深刻地指出新媒体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冲击。作者既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模式和队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深入剖析了新媒体给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方面带来的不可忽略的影响。该书结合近五年的实际数据,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信息方式的改变,指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陈旧,准确把握了时下的关键问题。
与此同时,该书紧紧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特征、中心内容和理论基础,阐述了新媒体对高校政治教育的正面意义。在分析了新媒体技术下,信息收集、处理与传播模式的改变,信息内容与形式的变革之后,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谋求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因而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该书以翔实的数据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客观指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看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一个重要的特色。
该书第一到第三章从总体层面介绍了新媒体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从第四章到第十章则从具体的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背景和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对策。作者集中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隐性教育、接受效果、话语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阐述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等方面应采取的建议和对策。
此外,该书专门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做出细致分析,提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在教育理念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特别注意新媒体虚拟空间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避免新媒体的虚拟空间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尺度,做到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在教育方式方面,该书分别从校园环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三个层面阐述了如何用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实现后者的技术创新和教学环境创新。
该书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对策,为当下与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和参考,是该书第二个特色。
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对策时,该书就新媒体的创新功能提出两个新颖的观点。首先,该书意识到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到新媒体的隐秘性和虚拟化特征使它能够成为隐性教育的重要工具,从而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主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严肃游戏等方式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于休闲娱乐中,达到教育的实际效果。
其次,该书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以重要意义,并洞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变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作者认为,在新媒体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已超越传统的符号语言,话语及其传播呈现多形式、多模态,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和个体性特征。话语的功能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通过新媒体,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收听者,而且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为自己辩护。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掌握新媒体时代下话语的发展变化规律,更好行使老师的引导规范作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该书提出的对策没有限于一般的陈词滥调,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努力探索中,提出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却实在可行的新观点、新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是该书的第三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