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旺锋,田景山,董恒义,酒兴丽,安刚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832003;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9 团,新疆 石河子832000)
我国棉花产业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重塑棉花产业新优势[1],通过“良好棉花”实现提质增效[2]。新疆棉花生产在中国棉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新疆棉区的机采棉快速推广中,原棉品质降低问题日益突出[3],致使多数棉花贸易公司和纺织企业不愿经营和使用机采棉[4],势必严重影响新疆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疆应率先重塑植棉业的新优势,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5]。
机采棉技术涉及棉花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机械化收获,需要与之相适宜的棉花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措施和相适合的籽棉加工设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籽棉含杂率,并减少对纤维的损伤。然而,新疆北疆棉区后期降温过快、棉花生长季节短[6],棉花生长发育后期既要催熟又要脱叶。适宜的脱叶催熟剂喷施时间既要能促使棉株顶部棉铃基本发育成熟,又要能满足脱叶所需的气温条件。因此,需要在继承新疆棉花传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优化、协调、配套机采棉各项农艺技术措施,发挥整体综合效应,用于指导机采棉优质高效栽培。
每公顷皮棉2 250~2 550 kg,每公顷收获19.5万~21.0 万株,单株果枝6~7 个,总成铃120 万~135 万个,铃重5.0 g,衣分≥39%。根据机采棉的需求,生产出“纤维长度>29 mm、断裂比强度>29 cN·tex-1”原棉。机械采收前手摘棉的纤维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30.5 cN·tex-1;机采籽棉清理加工前,纤维长度>30.0 mm、断裂比强度>30.0 cN·tex-1、马克隆值4.2~4.7、短纤维率<3%。
机械采收后及时灌溉犁地,冬灌每公顷需1 200~1 500 m3,茬灌需900 m3。适墒犁地,耕地深度27~30 cm,及时进行平地、耙地作业,次年土壤返浆前必须再进行1 次切、耙作业。冬耕前全层施肥,每公顷施入优质厩肥30.0~37.5 t 或油渣2 250~3 000 kg,并施入纯N 70 kg、纯P2O581 kg,折合每公顷施尿素150 kg、三料磷肥180 kg。
春季地表解冻后适墒耙地,及时捡拾残茬、残膜。土地粗略平整后,每公顷用除草剂“二甲戊灵”一代产品1 500~1800 g 或二代产品2 250 g 进行土壤封闭,喷施后及时耙地混土,混土深度3~5 cm,对角切耙至待播状态。
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宜机械采收的品种,要求生育期≤120 d,株型紧凑,铃重5.0~6.0 g,衣分≥39%;吐絮棉铃离地高度>20 cm,吐絮畅,铃壳含絮力适中,纤维长度>31.0 mm、断裂比强度>31.0 cN·tex-1。精选种子,播种前使用种衣剂如福多甲等拌种包衣,晾晒3~5 d。
当膜下5 cm 地温稳定通过14 ℃时即可播种,正常年份在4月初试播,最佳播种期为4月10—20日。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使用宽205 cm、厚度≥0.01 mm 地膜;3 膜18 行,行距配置66 cm+10 cm,株距10.0~11.0 cm,理论密度为每公顷22.5 万~24.0 万株。滴灌管布管方式采用1 膜3管,宽行的滴灌带布置在距宽行中间7 cm 处(距边行36 cm、距中行40 cm),滴水口朝向边行,并浅埋0.5~1.0 cm。采用膜上点播方式,精量播种,每穴1粒,每公顷播种27~30 kg,空穴率≤2.0%,错位率≤3.0%,播深1.5 ~2.0 cm,覆土厚度1.0~1.5 cm,边行外侧保持12~14 cm 采光带。
采取“干播湿出”播种方式,在播后30 h 内进行灌水补墒,根据土壤质地确定滴水量,一般每公顷滴水225~450 m3,以种子行播种孔湿润为标准。
播种后及时在棉田四周种植2~3 行玉米,应选择抽雄期与第一代棉铃虫羽化期相近的玉米品种。播种后即开始中耕,中耕深度12~14 cm,宽度≥22 cm;中耕器后带碎土器,要求中耕后土块细碎,地面平整,镇压严实。
棉苗2 片子叶展平后,进行第1 次化学调控,每公顷用缩节胺22.5~30.0 g。二叶期进行第2 次化学调控,每公顷用缩节胺30~37 g,并结合化学调控每公顷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料禾丰锌150 g、禾丰锰150 g。
棉花出苗后,及时放苗,于1 片真叶时结束定苗,一穴一株。棉苗现行后,及时中耕,中耕深度12 ~15 cm,除净行间护苗带和穴口处杂草。加强虫情调查,查找中心虫株,插标记,采用抹、摘、拔、喷等方法防治;若发现田边杂草有越冬代的棉叶螨,可有选择性地喷洒专性杀螨剂作为棉田保护带。
根据品种特性和棉花田间长势而定,第3 次化学调控一般在灌头水前,每公顷用缩节胺30~45 g,并结合化学调控每公顷叶面喷施禾丰硼750 g和禾丰锌150 g。
根据苗情适当滴水追肥,可滴水追肥1~2 次。正常年份一般在6月15日开始第1 次滴水,每公顷滴水525 m3,此后7 d 进行第2 次滴水,每公顷滴水300~375 m3,随水追施纯N 14~21 kg。
中耕1~2 次,中耕深度16~18 cm,人工拔除杂草。在第1 次滴水前加强虫情调查,于棉蚜、棉叶螨中心虫株插标记,用专用杀螨剂防治棉叶螨。
7月初至8月初,滴水追肥4~5 次,每公顷共滴水1 500~1 875 m3,每公顷随水共追施纯N 285~301 kg、纯P2O553~57 kg、纯K2O 154~167 kg。8月初至8月底,滴水3 次,每公顷共滴水900~1 050 m3;追肥2 次,每公顷随水共追施纯N 56~62 kg;滴水追肥采取递减方式,前多后少,8月20日停水停肥。
打顶时间根据气温、产量目标所确定的预留果枝数而定,遵循“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打顶方式有人工打顶和化学打顶2 种。
人工打顶做到“三控”,控制打顶后的单株果枝在7~9 个,控制株高在65~70 cm;严格控制打顶结束时间,一般在6月25日—7月1日完成。打顶要保证质量,打净率≥98%,打顶后控制株高在规定标准±5.0 cm。打顶后8~10 d (倒1 果枝伸长6.0~7.0 cm),每公顷喷施缩节胺120~150 g;对于长势偏旺的棉田打顶后进行2 次化学调控,第2 次在第1 次化学调控后7~10 d 进行,每公顷用量90~120 g,并结合化学调控每公顷叶面喷施禾丰硼750 g。
化学打顶药剂可选用氟节胺复配型或者缩节胺复配型。氟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喷施2 次,第1 次喷施时间一般在6月20—25日,第2 次在7月5—10日(第1 次喷施后15 d);第1 次喷施氟节胺含量为2 500 mg·kg-1,根据棉花长势每公顷适当添加75~150 g 缩节胺;第2 次喷施氟节胺含量为3 750 mg·kg-1,根据棉花长势每公顷适当添加150~250 g 缩节胺。缩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喷施1 次,与人工打顶时期同步,喷施缩节胺含量为2 000 mg·kg-1;喷施缩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前4 d,每公顷喷施普通缩节胺150 g,喷施缩节胺复配型后5 d,每公顷喷施普通缩节胺225 g。
重点防治二代棉铃虫,采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蛾。坚持以益控害,综合防治病虫害。
脱叶催熟剂的喷施时期应综合考虑棉株顶部棉铃发育状况和纤维品质的损伤量,以及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 d 的气温条件。要求脱叶催熟剂喷施时的棉铃铃龄与品种铃期的比值>0.72,同时,喷施脱叶催熟剂后6~8 d 的最高温度应大于27.2 ℃、日最低气温>10.8 ℃。正常年份一般在9月1—10日进行脱叶催熟。
根据棉花长势和气候条件,坚持“正常棉田适量偏少、过旺棉田适量偏多,早熟品种适量偏少、晚熟品种适量偏多,喷期早的适量偏少、喷期晚的适量偏多,密度小的适量偏少、密度大的适量偏多”原则合理调整药剂用量。为实现良好的脱叶效果,一般喷施2 次脱叶催熟剂,间隔时间为7~10 d。第1次,以含噻苯隆的药剂为主,每公顷用360~420 g噻苯隆,并复配1 200~1 500 mL 乙烯利水剂(有效成分为40%);第2 次,选择对温度要求较低的脱叶剂,以敌草隆·噻苯隆混剂为主,每公顷用105~120 g。
喷施机械采用水平式吊杆喷雾机,作业速度控制在5.0 km·h-1以下,每公顷用水量为525~750 kg。若喷施10 h 内遭遇中到大雨,应当补喷。
机械采收前,人工采摘棉田地头15 m 范围内的棉花,准备干净、整洁的打模和存放模块的场地。严格控制采前标准,脱叶率≥90%,吐絮率≥95%。采棉机作业时速度控制在4.5~5.5 km·h-1,采净率≥93%,损失率≤7.0%,含杂率≤12%,籽棉回潮率≤12%。采棉机采摘作业时间为11:00—21:00,或手感无潮湿时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