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龙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七队,黑龙江 绥化 152000)
宝梁山铅锌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翠峦区南西25km,行政区隶属伊春市翠峦林业局管辖。工作区至翠峦镇有林业运材砂石路和哈伊G222国道相通,翠峦-伊春有铁路与汤林线铁路相接,交通方便。
工作区属小兴安岭低山区,标高(+320—+370)m,昆仑气河在工作区北西1km处,么河在矿区北东1.5km处流入翠峦河,翠峦河注入汤旺河。该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多雪,夏季短促湿热多雨,年平均气温+0.33℃,一月平均气温-23.8℃,七月平均气温+21.0℃,无霜期仅115天。平均降水量604mm。
该区以林业、木材加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只能种植生长期短成熟早的农作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晚,潜力较大。
区域地层属天山-兴安岭地层区,伊春-延寿地层分区。受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中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影响,地层多呈捕虏体或残留体产出。
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奥陶系中统小金沟组、二叠系土门岭组、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下统五道岭组、三叠系上统凤山屯组、侏罗系上统帽儿山组、白垩系下统宁远村组、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
区域褶皱、断裂均发育,形态复杂。
褶皱有:十四林场-石头河复背斜,解放-么河向斜,十九-太平岭背斜。
断裂有解放-长青断裂,抚育河断裂,尖山河断裂,档石河断裂,昆仑气河断裂,么河断裂及次级断层。
该区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中燕山晚期3个亚旋回。
区域矿产主要有昆仑气硅卡岩型铅锌(银)矿床、老十九硅卡岩型铜铁矿点、抚育河岩浆岩型铜镍矿点、抚育河热液型铅锌矿点、老第十热液型铅砷矿点、尖山河三号闸、尖山河四号闸热液型铅锌矿点和尖山河硅卡岩型铁矿点等。
该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下统铅山组(Є1q)、中二叠统五道岭组(P2w)、三叠系上统凤山屯组(T3f)。
寒武系下统铅山组(Є1q):含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分布老十九林场铜铁矿点、宝梁山南部及昆仑气铅锌银矿床深部。厚度约200m。中二叠统五道岭组(P2w):分布于宝梁山南部,厚度>450m,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和中加里东期混染花岗岩之上。三叠系上统凤山屯组(T3f):分布昆仑气铅锌银矿床南部,厚度>340m,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和中加里东期混染花岗岩之上。
工作区内侵入岩分二期,中加里东期和中燕山晚期,前者呈岩基状产出,后者呈岩盆状产出。
混染花岗岩(γ32):分布矿区南部和西部,浅灰色,块状构造,斑状结构,矿物成分:斑晶为微斜长石(10-15)%,粒度(10-30)mm,基质为更长石25%,微斜长石15%,石英(5-10)%,黑云母3%,副矿物锆石微量。
花岗闪长岩(γδ32):分布矿区西部和北部。灰色,块状构造,中细粒结构,矿物成分:更长石60%,正长石18%,角闪石6%,黑云母10%。副矿物为榍石、锆石、磷灰石等。与寒武系下统铅山组接触,于接触带形成老十九硅卡岩型铜铁矿床。
闪长玢岩(δμ52(2)b):分布昆仑气铅锌银矿床中部和宝梁山南部,侵入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北西向展布,长700余米,宽(250-350)m,呈倒牛角形岩盆状产出,倾角(50-60)°,向北西侧伏。岩石呈灰-灰绿色,块状构造,斑状结构,基质细粒状结构,矿物成分:中长石60%,角闪石33%,辉石、黑云母少量,副矿物为锆石。于接触带,近接触外带形成硅卡岩型铅锌银矿床。
区内脉岩主要为细粒闪长岩(δ),沿闪长玢岩与铅山组接触外带层间展布,长(30-50)m,宽(1-5)m,走向(300-330)°,倾向北东,倾角(30-45)°,脉岩中见细脉状、浸染状黄铁矿化和细脉状方解石等。
该区构造以断裂(层)为主,褶皱次之。
昆仑气银铅锌矿床位于由铅山组构成的北西向倾伏背斜南西翼。倾角(30-50)°,15线南东,地层走向转为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0-78)°,由于褶皱作用导致塑性地层——板岩在15线北西变厚,形成透镜状。矿床南部铅山组被凤山屯组不整合覆盖。
早期北西向断裂被中性脉岩充填,多属层间断裂。
普查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部,属中低山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表植被发育,基岩露头少。区内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生物风化次之。区内土壤在地形较缓地段发育较好,土壤层发育较全,但在局部,尤其是在地形较陡地段,地表有较薄或无壤发育。
区内土壤中粘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局部铁锰质及有机质含量较高,对元素在表生过程中的迁移和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在该区进行土壤地化找矿有重要的意义。
用确定元素异常下限值的1、2、8倍值圈定各元素异常的外、中、内带等值线。异常编号为“元素符号+自然数”,按从测区左上向右下的原则依次编号。
宝梁山普查区共圈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单元素异常261个。
组合异常的圈定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素异常套合在一起,具一定规模和浓集中心,相对独立的异常划为一个组合异常。组合异常编号为“Ht+自然数”,按从左上到右下的原则依次编号。
普查区共圈出组合异常4个,编号为Ht-1~Ht-4。
Ht-1号组合异常
分布普查区北部,位于88-112线,600-628点。异常分布长约750m,宽约200m。异常形态呈不规则状,面积0.15km2,异常轴向310°,为Pb、Zn、Ag多元素组合异常。其中Pb、Zn套合紧密,Pb最高值为166.3×10-6;Zn最高值为280.6×10-6;Ag最高值为0.596×10-6。该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为加里东中期花岗闪长岩中。
Ht-2号组合异常
分布普查区中南部,位于0-47线,320-376点。异常分布长约1300m,宽约450m。异常形态呈不规则状,面积0.42km2,异常轴向300°,为Ag、Pb、Zn、As、Sb、W多元素组合异常。Ag最高值为0.994×10-6;Pb最高值为90.5×10-6;Zn最高值为279.1×10-6;As最高值为25.7×10-6;Sb最高值为1.0×10-6;W最高值为4.68×10-6。该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为加里东中期混染花岗岩和中二叠统五道岭组:中性熔岩、凝灰岩夹沉积碎屑岩的接触带。
Ht-3号组合异常
分布普查区东南部,位于55-87线,336-360点。异常分布长约900m,宽约150m。异常形态呈不规则状,面积0.13km2,异常轴向300°,为Zn、As、Sb、W多元素组合异常。Zn最高值为302.1×10-6;As最高值为20.3×10-6;Sb最高值为1.07×10-6;W最高值为23.9×10-6。该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为加里东中期混染花岗岩和中二叠统五道岭组:中性熔岩、凝灰岩夹沉积碎屑岩的接触带。
Ht-4号组合异常
分布普查区东南部,位于79-95线,392-416点。异常分布长约500m,宽约300m。异常形态呈不规则状,面积0.13km2,异常轴向305°,为Ag、Zn、As、Sb多元素组合异常,其中Zn、W元素具中、外带。Ag最高值为0.366×10-6;Zn最高值为226×10-6;As最高值为21.4×10-6;Sb最高值为1.28×10-6。该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为加里东中期混染花岗岩中。
通过本次普查工作,大致了解了本区地质背景,发现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组合异常4处。现已初步查明了上述异常所处地质环境,基本确定了其找矿价值,为下步工作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