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龙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广东 佛山 528100)
我队在2017年某区进行铀矿普查勘探任务,最后一个钻孔施工时揭露到较好矿体,该孔设计孔深162m,矿体位置154.10-155.42m,视厚度仅1.32m,采用NQ绳索取心钻进,由于班长操作不慎,未采取有效措施,一个回次直接穿过(进尺2.30m)。后经地质技术人员核查,矿心长度仅0.45m,矿心采取率34.1%(规范要求≥75%),采取率严重不足,该孔面临报废问题,为了补取矿心,当时有两种方案,“移孔重打”或者“定向造斜补取”,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1)该矿体深度基本接近终孔位置,重新施工经济效益最差。(2)本项目接近尾声,临近项目野外验收,重新施工极有可能导致项目延期。
(3)若购买成套的连续造斜器,经询问兄弟单位,在硬岩地区使用常规连续造斜器(本项目主要地层为中-微风化花岗岩)定向效果并不好,再加上成本花费比较大,此方案被否决。
(4)该孔设计倾角75°,结合矿体倾角,非常有利于定向偏斜(只需改变顶角),且项目管理部有现成的φ59mm钻杆,采用小一级口径定向偏斜,有先决的前提条件,可节省不少成本。
(5)该构造部位成矿潜力大,是本项目续作重点研究的方向。若采用定向偏斜、钻进补取矿心的方案,可为我单位积累宝贵的施工经验,意义重大。
结合现场实际,采用定向偏心造斜主要的工序有:人工架桥造底→下造斜器→小一级口径定向造斜→扩孔扫孔→正常补取心。
结合矿体位置、岩性、孔壁条件和岩心管长度,决定在149m处进行人工造底,选用高标号水泥从孔底封至140m处,待水泥硬化后,扫孔至149m,投入硬石卡料(有助于管靴坐稳落实,提供稳定的造斜反作用力)。本项工作在加工制作偏心楔时就已做好,同时做好冲孔、洗孔工作,保持孔内、孔壁干净。
该造斜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图1中的偏心楔和图2中的固定靴,两者以螺纹连接,现场下造斜器之前需将两者焊死,焊缝处应打磨光滑,本造斜器为一次性使用,后期不再回捞。
图1 中,偏心楔圆弧面竖长5.0m,总长5.5m,由硬质钢材实体加工而成,并设定圆滑面(工作面4)曲面半径为61mm,偏心楔外曲面半径73mm,两侧焊接牢固并做光滑处理;固定件上部通过丝扣直接连接φ59mm钻杆,通过其下的万向滚珠可使偏斜楔固定在下垂力最大的方向上。固定件通过铆钉方式暂时连接偏心楔,为增大剪断下移量,固定件下部靠近偏心楔工作面部分做圆滑倒角处理,参见图1中的3。此偏心楔加工的要点是要保证内外曲面半径合理,工作面(造斜面)光滑耐磨,外形竖直,尤其是偏心楔上部因厚度较薄,后期焊接及热处理时易发生变形,这将直接导致造斜失败,因此加工处理后的偏心楔必须保证变形合理,其顶部只能外翻,不能内收,最好保持竖直。
图2中的配重块是在加工偏心楔过程中,利用比较完整的废料,稍做加工处理,以铆钉的形式铆接在固定靴中,以增加下垂力,保证定向的准确性,外径73mm,总长2.0m。另外固定靴底部加工成齿状,下放人工桥底时容易堑咬在硬质卡料里,以增加咬合力,提供稳定的造斜反作用力,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正式进入下放、定向、偏斜、钻进过程。
(1)造斜器下放、定向
做好现场准备工作,按造斜器总长8.0m,孔底149m计算,算出最后一杆的准确机余为2.45m;另外重点检查焊接缝隙、造斜器变形特性、万向滚珠转动的灵活性以及铆钉的连接性。用φ59m钻杆连接造斜器,缓慢匀速下入孔内,接近孔底149m处时,用人力扭转钻具,重复上提下放多次,直至最后加压剪断铆钉,位移控制在0.10m左右。提钻检查,确认定向成功后,灌水泥固定,待硬化后可进行下一步工序即定向偏斜钻进。
(2)定向偏斜钻进
用φ59m(短岩心管,不带内管)以慢速、中压造斜,造斜之前宜开大泵量再次冲孔洗孔,首回次进尺不超1m,如若长时间不进尺、声音剧变、回转阻力突然增大时应立即提钻检查,切不可强压、长时间回转。
正常造斜钻进至5m后改用φ75mm钻具带导正器扩孔扫孔(短岩心管,不带内管),注意,导正器一定选用连体式,不能选用分体式,防止掉落孔内造成二次事故。用φ75mm稳定钻进10m后,可转为正常钻进。
定向偏斜钻进是本次矿心补取所有工序中最关键的环节,力求“稳定、匀速”,切不可“冒进”。在定向造斜钻进之前,通过计算,理论上在145.4m处开始造斜,为此现场技术人员时刻蹲点,并由机长亲自操作,稳扎稳打,实际在145.3m处开始造斜。此项工序前后历时两天,除中间因掉块导致下方钻具不通畅之外,并未发生其他意外事故,顺利完成造斜段施工。
技术人员通过查看现场矿心,并询问机台施工过程,认为第一次矿心采取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矿心位置钻进时没有采取特别措施,仍然按常规参数钻进,为此汲取上次经验教训,结合矿心破碎特点,现场制定出以下技术措施:
(1)短回次进尺,每回次基本控制在0.5m左右,避免岩心堵塞自磨。
(2)精确选用钻头,卡簧座、卡簧内外径尺寸,使其级配良好。
(3)选用内壁光滑的岩心容纳管,且每回次内管均涂抹高黏黄油,起到降震、减轻磨损、防止掉落的作用。
(4)采用慢速、中压、小泵量的参数钻进,由经验丰富的机长亲自操机。
(5)打捞岩心管一定要稳、速度要均匀。
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后,矿心长度由原来的0.45m增加到1.05m,矿心采取率79.5%,最终评定为优质孔。
(1)部分机长提出,如果按规范规定的0.2°~0.5°/m造斜,偏斜楔加工质量可靠、圆曲面光滑,工作面硬度和耐磨性优良、焊接热处理效果好(不变形或变形很小)的情况下,可直接采用同级造斜,将直接减少一步工序。技术人员曾考虑,现场加工条件难以同时满足上述几个先决条件,同级造斜曲率取值较小,如果按曲率0.4°/m加工偏心楔,工作面(造斜面)至少11m长,按此加工的话,造斜器顶部为很长的尖窄的造斜面,难以提供稳定的造斜支撑力,又因自身稳定性不足,间隙窄,极易造成挤死、顶死等事故。为保守起见,采用小一级造斜导向,然后换径扩孔,最后转为正常钻进取芯,对于同级造斜方法的可靠性,还应留在后续工作中创造条件加以验证。
(2)采用小一级口径造斜将大大降低对偏斜楔的加工要求,但在实际焊接热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偏斜楔依然变形(不规则弯曲)过大,后续热处理保证其整体性是关键。
(3)本次定向造斜钻进旨在补取矿心,本次实例中,先用φ59mm钻具造斜,因小口径工艺同大口径(相对而言)工艺比较而言,岩(矿)心采取率具先天性劣势,因此必须换径扩孔,改用φ75mm钻具才能尽可能保证岩(矿)心采取率。
(4)钻孔事故类型各式各样,处理的方法不尽相同。针对某种孔内事故,实际采用何种方案,必须综合考虑,而不能一味地套用。现阶段往往因成本制约,事故处理只求简便、求快捷,使事故处理不彻底,常带着隐患钻进,从而造成二次更大的事故,经济效益蒙受巨大损失,得不尝试,我们应该更正观念,从项目上、单位上宏观着想,处理方法选择上必须朝着彻底解决、不留隐患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