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亮 王成 吴英
【摘要】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学生工程结构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提出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增强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实践,鼓励工程结构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结构相关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有效的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相关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结构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533、TDGJYB1930);塔里木大学结构设计原理重点建设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251-01
工程结构相关实践教学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高、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灵活变化等特点,并且与国家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及强制性条文有密切联系[1]。该部分的教学任务就是学以致用,即利用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设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已有知识的重复,而是加入学生自我理解,自我创新、自我实践的知识的升华[2、3]。所以工程结构相关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认知能力,还有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和自己的能力,对其择业、就业、创业都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土木工程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提升,探索工程结构相关实践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必行之路。
1.重视理论教学
1.1教学理念
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机械的,呆板的学习循环中。除此之外,理论教学过程的案例都是简化的,理想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把所有工况讲解到,费力费时效率低下而且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对专业的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概念、重机理、轻公式,学生明白机理、概念后,就会对工程结构相关知识有深层次的领悟,公式的学习和应用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
1.2教学方法
布局比实干重要,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学习时间有限最怕一叶障目,不能窥见学科全貌。这样的学习漫无目标、徒劳无功,学得很辛苦,最后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框架,让学生非常簡单的理解这门课大概是什么样子,各部分的组成、作用及相互关系。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精选,既保证内容完整,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切记不能为了细枝末节而迷失整体。
1.3新知识点的引入
课堂授课内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大纲,因为大纲所制定的内容不能涵盖工程结构当前最新的知识以及最前沿的理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还要适当补充当前该领域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帮助学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2.增强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实践
2.1施工现场认知
许多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结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不能完全理解,感到困惑。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工地进行现场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看-想的过程中有些看似难懂的问题变得显而易见。但要达到预定效果有两个重要内容需要督促学生完成:①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对照,完成设计图表达方式的学习;②结合设计图和施工现场,要善于发现设计图中不利于现场施工的地方,仔细揣摩原因,提高自己建筑设计和施工关系的认知。
2.2课程设计
在完成理论知识和部分施工现场认识后,需要独立完成建筑结构的课程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得懂,想得透不一定能独立设计。针对国家、社会需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完成学习、感悟到应用的升华,这个过程的注意点有二:①鼓励学生自查自纠,学生设计过程中,尽量不要立刻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感悟和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去自我反省,发现错误,改正错误;②鼓励学生对比不同行业,不同部委的相关设计规范,对比研究,重视设计应用场景。
2.3建筑模型制作
设计对施工有直接影响,有些设计满足相关规范,但施工起来却很麻烦,或者使用起来不符合人的生活习性,为了促使设计更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对完成的课程设计制作缩小比例的手工模型,通过此过程加深设计、施工、使用相关性思考。
3.鼓励工程结构学科竞赛
高等教育肩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创新能力包含的能力很多,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想象力、质疑批判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发挥工科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严谨、沉稳的优势,又能锻炼弥补灵活性、创造力欠缺的劣势。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开阔眼界,了解全国同行水平,对学生大有好处[4、5]。
结语:
实践的目的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在此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理论-实践-理论是一个循环。通过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增强社会实践、鼓励学科竞赛的实践教育循环可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土木工程从业者。
参考文献:
[1]葛广华,王成,杨保存,李宏伟.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18-19.
[2]范杰,邓思捷.基于OBE理念的土木结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9(07):104-106.
[3]闫长斌,杨建中,梁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4]饶国武,陈云峰,刘娅婷.以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J].学周刊,2019(11):23.
[5]马晓雨,生龙.“新工科”背景下引入人工智能理念的“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9(06):36-37+40.
作者简介:
黎亮(1989-),男,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王成(197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