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既真实,又魔幻

2019-01-03 06:55Tricia
中国国家旅游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波哥大咖啡豆哥伦比亚

Tricia

卡塔赫纳的建筑大都是西班牙风格,明艳的色彩也是一脉相承。

卡塔赫納的浪漫

卡塔赫纳(Cartagena)是哥伦比亚北部重要的港口和旅游胜地,高楼林立,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景象。黄昏,我驾车沿海岸公路行驶,沿途欣赏着慵懒的热带风光。低垂的夕阳为椰林勾勒出金色的轮廓,随后沉入加勒比海,白天热闹沸腾的海滩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波涛起伏拍岸,左手边可以看到一道灯火辉煌的老城墙,经过海风和岁月的侵蚀,布满斑驳的痕迹,一对对情侣依偎在城墙上的门洞里,在沧桑的背景中享受当下的浪漫时光。

1984年,“卡塔赫纳的港口、要塞和古迹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道建于16世纪的博维达斯城墙和城内另外一处同期建造的圣费利浦城堡(San Felipe del Boqueron)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14世纪的大瘟疫之后,欧洲人口锐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才逐渐恢复元气,经济复苏,商贸活动空前活跃,对于黄金、香料等贵金属和奢侈品的极度渴望,成为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机,大航海时代由此开启。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远航中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此后野心勃勃的西班牙人闯入这片富足的土地,在所到之地插上国旗,其殖民地扩大到整个加勒比海地区。那时卡塔赫纳还是一个小渔村,西班牙人登陆后开始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加泰罗尼亚风格的建筑,使其一跃成为16世纪主要的贸易港口城市。财富的聚集也引来了许多觊觎的眼光,当年加勒比海地区海盗十分猖獗,于是卡塔赫纳建立起一系列防护系统,博维达斯城墙和圣费利浦城堡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如今城墙上依然架着大炮,城堡内错综复杂的地道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防御作用,站在城堡的制高点可以俯瞰全城,古老的堡垒与远处湾区的现代建筑遥相呼应,有人在古堡里吹起小号,抑扬顿挫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厚重的历史。

19世纪初,哥伦比亚人心目中的独立运动英雄西蒙·玻利瓦尔辗转流亡到卡塔赫纳,发表了战斗檄文《卡塔赫纳宣言》,这可以说是他多年来战斗的一个总结。拉丁美洲各国相继独立后,卡塔赫纳也被视为英雄之城。

除了英雄之城,卡塔赫纳还是一座“爱情之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在这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马尔克斯年轻时曾在卡塔纳赫住过几年,为当地报纸撰写专栏,《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小说正是以卡塔赫纳作为蓝本展开的。在老城中一处不起眼的街道,向导指着一栋白色墙面、绿色门窗的二层小楼说:“这里就是马尔克斯曾经工作过的报社。”

卡塔赫纳的建筑以西班牙风格为主,外观用色十分大胆,常有鲜艳的对比配色撞击眼球。走在这个浪漫的小城里,回想马尔克斯笔下穷小子电报员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费尔南多·波特罗的铜像作品,一位丰腴的女人。

身着彩衣、头顶水果盆的女子成为卡塔赫纳的一道风景线。

老城中随处可见有着雕饰花纹的木质阳台,有的墙壁上涂满了温柔的颜色,有的种植着大片的花卉,枝叶垂落下来,像少女弯曲的卷发随风飘舞。当地人对阳台极其重视,甚至会互相攀比,你家的阳台漂亮,我家的一定要更胜一筹。在卡塔赫纳老城也绝对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房子,每栋房子的主人都竭尽全力将它装饰得更加出挑。民居如此,教堂等公共建筑之美自不必说。老城内有几座美轮美奂的大教堂,还有许多坐拥深宅大院的艺术馆、博物馆,以及绚丽多彩的酒店、餐厅、咖啡馆。

老城的街道纵横交错,各色小贩穿梭其中,其中最亮眼的是一群兜售水果的女子,她们身着花裙,肤色黝黑,体态丰腴,头顶一盆水果,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让游客们不由自主地想要关照她们的生意。多明各修道院(Convento deSanto Domingo)门口立着一尊雕塑,和这些兜售水果的女子十分神似,这是哥伦比亚国宝级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的作品,他以展现肥硕、夸张的人物造型而著称。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国度给波特罗带来各种灵感,他的作品也遍布在哥伦比亚的各个城市,传达出强烈的民族特色与反叛精神。

历史的厚重、情感的饱满、艺术的礼遇,共同构成了卡塔赫纳的荣光,让这座小城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圣费利浦城堡中的防御工事。

Tips

卡塔赫纳

卡塔赫纳是哥伦比亚北方毗邻加勒比海的港口城市,气候宜人,加上丰富的历史遗存,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城市。热带风情的海滩、古城遗址和现代化沿海新区,构成一个古老与现代的交融的卡塔赫纳。

特别推荐

美食

不要错过卡塔赫纳的街边小吃,炸木薯饼、炸香蕉、炸玉米饼包鸡蛋都是当地特有的美食。哥伦比亚人对玉米饼的热爱无以复加,无论身处哪个城市、哪家餐厅,无论是前菜、配菜还是主食,都能找到各式玉米饼的身影,炸玉米饼包鸡蛋是在玉米饼里裹了鸡蛋和肉馅,外焦里嫩,格外鲜香。老城外面有一家路边摊曾经制作出重达1320公斤的海鲜大虾沙拉杯,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哥伦比亚盛产水果,夏季可以光顾那些头顶水果盆的女子,她们现场制作的水果拼盘新鲜、量大,吃起来十分过瘾。

餐厅

Las Indias Boutique Gourmet

由铁匠铺改造而成,特色菜是味道绵软的奶酪焗茄子和烤至两面金黄的海鱼,饭后甜品也令人回味无穷。坐在院子中间喝酒乘凉,感觉相当惬意。

Hotel Capilla del Mar

这家酒店餐厅的果盘种类极其丰富,有许多水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比如一种学名叫奎冬茄的水果,横切面很像番茄,榨成果汁,酸甜爽口,十分解渴。这里的火龙果果皮也不是国内常见的粉红色,而是黄色的。

行前欣赏

图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从中可以感受哥伦比亚这个国家曾经的沧桑巨变。

电影

根据马尔克斯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的同名电影,其中许多场景都取自卡塔赫纳老城。

精品咖啡也逐渐走进了哥伦比亚的寻常百姓家。

咖啡之国的变迁

说起哥伦比亚,就不能不提咖啡。哥伦比亚咖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冠以国名的单品咖啡,目前产量排名全球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越南。但与产量相比,哥伦比亚人显然更注重质量,他们引以为傲的全手工采摘咖啡豆的方式,造就了哥伦比亚咖啡的上乘品质。

安第斯山的馈赠

哥伦比亚的咖啡种植区主要位于安第斯山区,翡翠般的山峦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矮小敦实的咖啡树,出产的基本都是阿拉比卡咖啡豆,口感酸中回甘,品性温和淡雅,适合各种烘焙手法,冲泡出来的咖啡顺滑绵软,风味均衡。

佩雷拉山区分布着众多咖啡庄园,蜿蜒的公路两侧层峦叠嶂,都覆盖着茂密的植被,看不到一丝外露的土壤,远处那座高耸入云的雪山是一座活火山,后来我在从佩雷拉飞往波哥大的飞机上目睹了它的一次爆发。这片地区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拥有黑灰色的火山土壤,具备上乘咖啡生长的所有条件。不过,先天条件只是生产精品咖啡的基础,在咖啡农的精耕细作下,咖啡果实才能出落成如红樱桃一般饱满、泛着油光的漂亮模样。

我们拜访了一个名为Combia的咖啡庄园,听主人详细讲解咖啡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咖啡豆,再化作我们杯中香醇饮品的漫长过程。摘一颗红润的咖啡樱桃放进嘴里咀嚼,它会迸发出甘甜的汁水,内核的豆子带着满满的馨香。

相传,咖啡果实的神奇功效6世纪时被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牧羊人发现,当地人用这种果实来煮水,后来咖啡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广泛种植,并成为当地一种代表性饮料;16、17世纪,荷兰人偷偷将咖啡苗从阿拉伯地区运回本土培育,随着荷兰殖民地的扩张,咖啡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1808年,一个牧师将咖啡从法属安的列斯经委内瑞拉引入到哥伦比亚,由于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咖啡很快成为当地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关于哥伦比亚的咖啡种植历史,这是流传比较广的一个版本。

庄园主人摆出两份磨好的咖啡粉,一份香味浓烈,另一份则芬芳适中,注入开水,撇去浮渣,分别品尝,前者有些焦炭般的苦味,后者酸中带有馨甜,让人回味无穷。主人解释说,前一种咖啡豆的品质不佳,且是深度烘焙,后者则是上等咖啡豆,中度烘焙;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味道更像前一种,均衡中微带苦味,而上好的咖啡是微酸,末味丰盈且有回甘。

我们跟随主人前往咖啡种植园,这里的咖啡树依山势生长,植株最多也就一人多高,人工采摘十分方便,拨开油亮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红绿相间的果实。正值中午,热烈的阳光将地表的水分充分蒸发出来,湿度对于咖啡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咖啡树的间隙行走,两旁不时冒出几颗香蕉树或橘子树,它们一来可以为咖啡树遮阳、保湿,二来掉落的果实、叶子也可以作为咖啡树的养料,使培育出的咖啡果实呈现出独特的味道。

山上的几座小房子便是加工咖啡豆的地方,工人们将采摘回来的咖啡豆放入室内的方形水池浸泡,筛选出足够成熟的果实,用机器去除外果皮和果肉,再放入水槽充分发酵,随后洗去黏稠的果胶,将豆子风干,脱去内果皮,就成了生豆。咖啡商會依据不同口味对生豆进行烘焙,再研磨成粗细合适的咖啡粉末。

我们品尝了农场咖啡师制作的手冲咖啡,此外主人还强烈推荐用风干的咖啡樱桃的果皮制作的咖啡茶,冲泡后酸甜可口。在这片风光秀丽的咖啡庄园中,迎着清风,啜饮着香浓的咖啡,可以更深地体会什么是“融咖啡于生活,生活报之以歌”。

在咖啡庄园内的观景台可以悠闲地品味新鲜出炉的咖啡

现烘焙的咖啡豆最好采用手冲的方式,味道更加浓郁

菲兰迪亚小镇(Filandia)距离Combia咖啡庄园大约半小时车程,位于群山环抱之中,被称为“安第斯的女儿”,在小镇的观景台可以瞭望群山上此起彼伏的咖啡林。瞭望台门口有一幅壁画,画着一个戴宽檐礼帽、牵着骡子的印第安农夫,骡子驮着装满咖啡豆的麻袋,我们熟悉的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生产者协会(FNC)的标志——那个背靠山峰、牵着骡子的小胡子男人,就是源自这幅壁画。菲兰迪亚是一个咖啡小镇,镇上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与咖啡产业链密切相关,咖啡文化也无处不在。和卡塔赫纳一样,这里的房屋也都有着鲜艳的配色,阳台更是多姿多彩,无论全阳台、半阳台、隐形阳台,人们都花了许多心思去装饰。我喜欢坐在咖啡馆的二层,透过阳台瞭望窗外热闹的街市,广场上色彩各异的威利吉普车(Willys)满载乘客,即将奔赴各自的目的地。

咖啡农在处理竹子, 准备做成采咖啡豆的竹筐

印第安人的“茶马古道”

可可拉山谷(Valley de Cocora)海拔1800-2400米,是昔日印第安人运输咖啡的重要通道,功能类似中国的“茶马古道”。印第安人将在山上采摘的咖啡果实制成生豆,经由这里用马或骡子运下山。

印象中山谷大都是狭长的,谷底幽深且不见天日,而可可拉山谷地势平缓,光线明快,植被也相当丰富,曲折的小路在绿色的草地上延伸,行走其间,像是在草原上漫步。这片山谷生长着不少奇异的花卉,比如世界上最小的兰花,早年间还有茂密的蜡棕榈树林,后来因为过度砍伐,树木变得稀稀拉拉,几十米高的蜡棕榈树突兀地竖立在山坡之上,彼此间隔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顶端有一丛树叶随风摇曳。蜡棕榈树是哥伦比亚独有的树种,生长非常缓慢,树龄上百年的老树一人即可环抱。如今当地人正在努力培育树苗,期望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海拔高,海洋季风被挡在山外,山谷中时常云雾缭绕,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我们沿着山路行进,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响,随后看到两个身着印第安服饰的当地人牵着骡子走过来,骡子背上驮着几个大麻袋,装的显然是咖啡豆。两人一老一少,都穿着印第安传统服饰:头戴插着鲜艳羽毛的毛毡礼帽,脖子上系着红色小围巾,身着卡其色衬衫,搭着带流苏的印第安式披肩,肩头斜挎着风琴包,腰间别着一把长刀,刀鞘上有两个大大的心形图案。

可可拉山谷两位身着传统印第安服饰的咖啡农。

美国的威利吉普车替代了马等大牲口的工作, 成为运输咖啡豆的主要工具, 现在也以花样表演著称。

过去,马和骡子是当地人交通、货运的主要工具,1951年,美国产的威利吉普车进口到哥伦比亚,风靡一时,逐渐衍生出当地特有的汽车文化,终结了传统的运输方式,“咖啡之路”也走向消亡。

虽然威利吉普车是美国人制造的,但哥伦比亚人将它玩得更加风生水起、花样百出,每年都要举办名为“Yipao”的威利车竞技比赛,比赛项目包括车子的倾斜角度、多样化的高难度动作、最大承重量等。从佩雷拉附近的萨伦托小镇(Salento)前往可可拉山谷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装饰得五彩斑斓的威利吉普车,满载着乘客,有的车后斗的脚踏板上还站着几个人,据说这车一般可以乘载12个人,当地最高超载记录是26人。

现在可可拉山谷作为Los Nevados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已向游客开放,可以选择几公里的短途徒步,或是花上一整天时间、走上十几公里更深入地探索。当地也开发了重走“咖啡古道”的游览项目,游客可以在昔日马帮头领的带领下骑马上路,一路上听他讲述咖啡庄园里曾经的爱恨情仇。

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咖啡樱桃

运送咖啡豆的印第安农夫背包里放着应急工具和祈祷的珠串。

Tips

特色體验

在可可拉山谷长达几十公里的徒步路线中,可以拥有“一日多重天”的奇妙体验,伴随着山间的河流、瀑布,以及骑行的马队,悉心感受大自然的能量与温存。

哥伦比亚的咖啡产区分布广泛,咖啡品类繁多,萨伦托小镇周边有许多家庭咖啡庄园,除了住宿,还可以体验采摘咖啡豆等咖啡农的日常工作,并亲手烘焙出香醇可口的咖啡。

特别推荐

餐厅

Helena Adentr

餐厅的招牌是玉米饼Tapas和用当地产的大牛油果制作的沙拉,另外推荐面包烩牛肉Tapas,牛肉的口感很像糖醋排骨。

El Escobal

这家餐厅位于从萨伦托小镇前往可可拉山谷的路上,鱼类、鸡肉类的主菜也同样会混入玉米饼。由于地处山区,可以驱除寒气的饮料很受当地人欢迎,在这里可以喝到一种特别的百香果饮料,即在百香果果汁里加入肉桂和当地的烈酒、黑糖调味,口感劲爆,喝下去浑身暖呼呼的。

图书

《咖啡的历史》(郑万春著)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咖啡的发展历史,包括咖啡的发现、流传、种类、文化,包括各种咖啡背后的故事,以及历史上知名咖啡馆的沧桑巨变,如同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品味咖啡的芳香。

《最好金龟换酒》(傅真著)

一个留学英国、后来到投行工作的女子,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与老公一同踏上了美洲这片神奇的热土,走过数十个国家,并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录下了旅途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丰富而立体的人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哥伦比亚外交部所在地,是玻利瓦尔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波哥大的日常

波哥大曾是19世纪初拉美革命的中心,如今则是南美洲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城市。除了见证时代变迁,这座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

玻利瓦尔的阳台

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Bogotá)地处山区,海拔2600多米,总是凉风习习。从机场前往老城中心,宽阔的马路留出了两条快速公交车道,沿途都是婉约的现代建筑,建筑上、桥梁上到处可以看到艺术涂鸦,街角的雕塑也不乏费尔南多·波特罗等名家的作品。

进入波哥大老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狭窄的街道两侧多是传统西班牙式建筑,满街的持械军警提醒我们已经到了波哥大的核心地带。我们入住的酒店正对着哥伦比亚外交部的办公楼,这栋建筑也是当年西蒙·玻利瓦尔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在19世纪初拉美各国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风潮中,波哥大一度成为政治权利争夺的中心,而这场斗争的领军人物正是西蒙·玻利瓦尔。

当年玻利瓦尔帮助多个拉美国家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被称为“南美洲的乔治·华盛顿”,1819年他参与建立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联盟,包括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巴拿马。在南美很多国家人民心中,玻利瓦尔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至今仍对当地的政治思想产生着影响。

站在那栋简单的楼房前面,向导指着它的二楼阳台说:“如果当年玻利瓦尔不是侥幸从这个阳台跳出,逃到另一条街上情妇的家里,这场革命的圣火不知何年才能够点燃。”说到此处,他不禁有些感慨,透过这里的阳台内外,不知可以看到多少哥伦比亚的社会百态和沧桑巨变。

沿着酒店所在的这条街一直走,就到了玻利瓦尔广场。这座广场曾经见证了印第安人饱受摧残的血泪史,周边最古老的建筑是伫立在广场东侧的波哥大主教座堂,它兴建于1807-1823年,先后翻新过四次。广场南侧,穿过三排粗壮的多利克廊柱即是国会大厦,哥伦比亚国会两院就设立在此。接着穿过走廊的小广场,中央立有一座玻利瓦尔的铜像。正对国会大厦的是司法大楼,最西侧是市政厅。广场上的游人、官员、军警、脖子上挂着宣传牌的演说者……构成了一幅既真实又魔幻的画面。

从玻利瓦尔广场向南,有一条街汇集了哥伦比亚文化部、财政部等各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总统的办公地点也在这里,铁栅栏外面只有几名持枪卫兵在站岗,此外这条街上还有博物馆和天文馆。正午12点,远处传来一阵鼓乐声,卫兵们要换班了。街上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流程,并没有太多人围观。风云变迁,苦难重重的印第安民族抗争史已逐渐远去,整个波哥大核心老城地区给我的感觉是祥和且接地气。

Tips

特别推荐

黄金博物馆

位于波哥大市中心圣坛德尔公园内,堪称世界上最大的金器博物馆,馆藏约3万件印第安人制作的黄金器物,时间跨越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

岩盐教堂

位于锡帕基拉小镇(Zipaquirá),距离波哥大约50公里。16世纪,殖民者觊觎当地丰富的盐储量,对印第安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奴役,备受压迫的盐工们在坑道中建立了一个祈祷圣坛,1954年,为纪念圣坛设立400周年,在旧址上建起了岩盐教堂。

两位咖啡师正在制作分子咖啡。

網红咖啡厅San Alberto在波哥大乌萨奎区排名颇高。

咖啡馆之旅

波哥大已经成为南美洲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乌萨奎区(Usaquen)则是波哥大最时尚的富人区,高楼林立,充斥着大公司总部、现代化商圈、买手店等繁华都市的盛景,其中也不乏各种特色咖啡馆。

San Alberto是乌萨奎排名颇高的一家咖啡厅,主打分子咖啡,时新的理念、店面的精致程度及价格都很符合一线城市的消费口味,不少精英人士喜欢来这里约会或进行商务洽谈。

服务员将我们带到二楼,一张四方大桌上摆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容器,这里就是分子咖啡的制作现场。我之前只听说过分子料理,分子咖啡这还是第一次体验。咖啡师首先介绍了今天要使用的咖啡豆的产地、生长方式和处理手法,然后将一些透明的液体摆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逐一品尝。这些看上去并无差别的液体,入口竟然各有酸甜苦辣,这是对我们味觉的测试。随后,我们拿到几个标着号码的小瓶子,装有棕色液体,闻起来分别带有桃子、坚果等味道,这是在品味咖啡回甘时的感受。每个人对于味道的理解不尽相同,可以遵循自己的喜好做选择。

咖啡师将一杯咖啡样的深色液体用吸管吸上来,滴入一个装有透明液体的容器,坠落的深色水珠瞬间凝固成了鱼子酱似的模样。咖啡师解释说,这两种溶液里分别加入了海藻酸钠溶液和乳酸钙溶液,两种液体碰撞到一起,便会形成球状体,这也叫作晶球化技术。我的理解是:這和卤水点豆腐的原理差不多。

阳光炙热,和聆听一大堆天花乱坠的化学名词相比,我更希望能畅饮一杯冰咖啡解解暑气。这家咖啡厅的一个独特创意就是用液氮迅速凝结咖啡,两名咖啡师配合,一人将液氮源源不断地倒入盛有咖啡的容器,另一人用打蛋器进行搅拌,咖啡液迅速凝结成了冰沙,两位咖啡师看上去活脱脱像是两个腾云驾雾的小道童在练仙丹,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分子咖啡,在口感上并没有带给我太多惊喜,咖啡本身的味道反而被冲淡了许多,不过咖啡店大胆创新的手法着实值得赞叹。

除了分子咖啡,乌萨奎还集中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咖啡馆。向导大叔带我去了他最喜欢的一家,这家店开在街道尽头,门脸儿很小,四周都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开得正盛的粉红色的三角梅从院子里探出来招摇。店门口停着两辆点缀着鲜花的自行车,吧台上摆着意式咖啡机,豆子用的也是意式拼配豆——当然了,其中必须混合有哥伦比亚自产的咖啡豆,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正聊得起劲。向导大叔说:“虽然这里用的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哥伦比亚咖啡,但美好的环境可以滋养美好的情绪。”

我也尝试了哥伦比亚平民化的连锁咖啡店Juan Valdez、Oma,以及更有时尚气息的Quindio,本国的精品咖啡越来越受到喜爱,人们对咖啡文化的了解也在与时俱进。之前这种奇妙的液体曾经创造了这个国家的部分历史,如今它又成为一种载体,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浸润着他们的每一天。

哥伦比亚人别出心裁地将咖啡做出了各种花样。

乌萨奎区也不乏意式咖啡, 广受当地民众喜爱。

Tips

哥伦比亚旅行ABC

气候

赤道横贯哥伦比亚南部,境内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更大。波哥大全年气温14°左右,四季如春,常年适宜旅行。

安全

提起哥伦比亚很容易便想到毒枭,事实上,波哥大的治安状况和南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安全,市中心老城的持械军警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佩雷拉、萨兰托、菲兰迪亚斯等小城的当地人充满善意,生活气氛一片祥和。但要尽量避免夜间出行。

交通

目前国内没有直飞哥伦比亚的航线,可从美国、欧洲或其他南美国家转机,整个航程大约需要30小时,比较辛苦,不过哥伦比亚迷人的风景会让人很快振作起来。

签证

办理签证需前往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馆递交申请,签证费用80美元。如持有美国签证或申根签证且有效期超过180天,可不必另外办理哥伦比亚签证。

货币

哥伦比亚的货币是哥伦比亚比索,1元人民币约合480比索。美元也是当地通行的货币,可以直接用美元消费,也可以刷国际信用卡。

一家别具风情的意式咖啡餐吧。

猜你喜欢
波哥大咖啡豆哥伦比亚
火星土壤种出咖啡豆
哥伦比亚的五彩河
雨中大典
咖啡豆的另类吃法
绿咖啡豆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合康变频成功进军哥伦比亚市场
裸体 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