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慧
一、《淮南内篇》第四《地形训》“镐出鲜于”
镐出鲜于。凉出茅卢、石梁。鮮于、茅卢、石梁,皆山名也。郭璞《山海经注》引此,作“薄出鲜于”。刘绩曰:“镐、薄必有一误。”引之曰:“《北山经》薄水注引此文,则‘薄非误字可知。‘镐与‘薄形声皆不相似,‘薄字亦无缘误为‘镐字。盖‘镐字下有出某山之文,而今脱之。‘薄出鲜于又脱‘薄字,故混为一条耳。”
张双棣案:《山海经·北山经》曰:“虫尾之山,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郭璞并未注,王念孙以何为据,待考。
案:“薄”与“亳”古音通。《吕氏春秋·具备篇》曰:“汤尝约于韦薄矣。”高诱注:“薄或作亳。”《说文》曰:“镐,温器也。丛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乎老切。”《说文解字注》曰:“亳,丛高省,乇声,旁各切。汤起于亳。古亦借薄为之。”后“镐”与“亳”常连用,《后汉书·班固列传》曰:“至乎三五华夏,京迁镐亳。”“镐亳”同义连用,故“亳”与“镐”可能通,“薄”非误字,或是最初“薄”与“亳”通,后而讹误为“镐”。
二、《淮南内篇》第五《时则训》“白钟”
孟秋之月,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王念孙案:“‘白钟之‘白,因上文而衍。春鼓琴瑟,夏吹竽笙,秋撞钟,冬击盘石,‘钟上不宜有‘白字。而《北堂书钞·岁时部》二、《艺文类聚·岁时部》上、《太平御览·时序部》九、引此皆有‘白字,则其误久矣。”
王绍兰案:“‘白钟之‘白非衍文。春言鼓琴瑟,夏言吹竽笙,冬言击盘石,皆三字为句。若此文无‘白字,但言撞钟,则句法参差,非其例矣。且石即盘也,‘盘下加‘石以足句,犹‘钟上加‘白以足句耳。《管子·五行篇》:‘昔者皇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大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未名,五曰黑钟隐其常。‘景钟与‘青钟、赤钟、黄钟、黑钟并列,则‘白钟即‘景钟也。《说文》:‘颢,白貌。从页,从景。是景与
白之证。”
刘文典曰:“王绍兰说是也。本篇“撞白钟”句凡三见,岂得尽为衍文?”
于大成曰:“类书引此,自《杂志》所引外,别见《书钞·礼仪部》七(卷八十六)、《御览·皇亲部》十一(卷一百四十五)、《乐部》十三(卷五百七十五)及《事类赋》注五,并有“白”字,“白”字不当尽为衍文,《杂志》说非是。”
案:王念孙认为“白”字为衍文,且认为衍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但未提供证据。据《淮南子》“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其皆三字为句,且内都含有“白”字。高注:“白,顺金色也。”《说文》曰:“景,光也。从日京声。居影切。”光可为顺金色,与高注合。故“景”即“白”也,“白钟”即《管子·五行篇》中的“景钟”,所以“白”字非衍文。
三、《淮南内篇》第六《览冥训》“非乃得之也”
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王念孙案:“‘非字义不可通,衍文也。”高注云:“自谓失道,未必不得道也。”则无“非”字明矣,刘本作“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此依《文字·精诚篇》改。
俞樾云:“‘非上脱‘未始二字,‘非下衍‘乃字,本作‘其失之,未始非得之也,故高注云:‘自谓得道,乃失道者也。自谓失道,未必不得道也。各依正文为说耳。《文子·精诚篇》曰:‘其得知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虽用《淮南》文,然意同而字句固小异矣。不得据彼改此,而转与高注不合也。”
于鬯云:“‘非乃得之也,‘也读‘邪。”
吴承仕云:“朱本《注》‘自谓得作‘自谓得道,有‘道字是也。自谓失道,与自谓得道对文成义。”又案:“本文‘也字,疑当读为‘邪。”
杨树达云:“王、俞二说皆非也。‘也与‘邪同。‘其失之,非乃得之邪,乃反问之辞。伪撰《文子》者不知《淮南》之‘也字当读为‘邪,故去‘非字,不可从也,乃王氏据以衍‘非字,俞氏又据《注》文校增‘未始二字,皆从免庸人自扰,而俞氏尤其谬。果本文作‘其失之,未始非得之也,则文义已明,高氏不必设注矣。”于省吾、蒋礼鸿与于鬯、吴承仕、杨树达说同。
案:王念孙认为“非”字是衍文,据高注判断,注中无“非”字,且与原文意思不尽相同。所以从训诂角度判断并认为是原文错误,未提供证据。或高注有误也未可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也与邪同,从邑牙声,以遮切。”《读书杂志·史记》第六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念孙案:索隐本出‘余敢言也四字注曰,‘余敢言也,谓《山海经》难可信耳。据此则正文本作‘余敢言也也与邪同。”《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二云:“夫与蚑蛲同乘天机,夫受形于一圈,飞轻微细者,犹足以脱其命,又况未有也(也与邪同)。”故杨说是,“也”与“邪”同,《淮南子》原文与高注相符合。
四、《淮南内篇》第六《览冥训》“烟”
旱云烟火,涔云波水。引之曰:“‘烟,当为‘熛字之误也(高《注》同)。《说文》:‘熛,火飞也。读若标。《一切经音义》十四引《三苍》曰:‘熛,迸火也。‘旱云熛火,涔云波水犹言旱云如火,涔云如水耳。‘熛火与‘波水对文,若作‘烟火,则与下句不类矣。又《齐俗篇》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烟,亦当为‘熛。熛之上寻,犹言火之上寻,故与水之下流对文。《天文篇》曰:‘火上寻,水下流。是其证也。若以‘烟水相对,则非其旨矣。《艺文类·聚火部》:烟下引此作烟之上寻,则此字之误已久。又《人闲篇》:‘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烟,亦当为‘熛。突隙之烟,不能焚屋,明是熛字之误。《说林篇》曰:‘一家失熛,百家皆烧。是其证也。《太平御览·虫豸部》四引此正作‘突却之熛。世人多见烟,少见熛,故诸书中熛字多误作烟。说见《吕氏春秋·烟火下》。”
杨树达云:“‘烟字不误,王校非也。《说文·火部》云:‘烟,火气也。烟为火气,故云烟火,犹波为水文,下句云波水也。烟火与波水正相对,王云与下句不类,非也。《主述篇》云:‘飞鸟之归若云烟。惟烟与云类,故彼文以云烟连言,而此文以烟拟云。若熛为迸火,岂有云而类火之迸散者乎?王氏亦如知其义难通也,则云:‘旱云烟火,涔云波水,犹言旱云如火,涔云如水,果如其说则上文‘山云草莽,水云鱼鳞,亦可云山云如莽,水云如鳞乎?且此文本之《吕氏春秋·应同篇》,彼文亦云湮火,尤其明证。王氏既校改此文,又欲改《吕氏春秋》之文,必欲尽灭其迹而后已,可谓蔽之甚者矣。”刘文典与杨说同。
于省吾云:“《说林篇》:‘宫池涔则溢注云‘涔,多水也。《庄子·大宗师》‘滀乎进我色也,《释文》引《简文》注:‘滀,聚也。《达生》‘忿滀之气,《释文》引李注:‘滀,结聚也。涔云谓含雨醲厚之云也。《注》谓云出于涔,似于本义未符。涔云与上句旱云对文,以是明之。”张双棣按:“于省吾说是,《吕氏春秋·应同篇》‘涔云作‘雨云,可证于说。”
案:王念孙从训诂对文角度认为“烟”应为“熛”,认为此类错误很多,《太平御览·虫豸部》四作“熛”正确。错误的原因是“熛”少见。《吕氏春秋》曰:“平地注水,水流濕。均薪施火,火就燥。水流湿者先,濡火就燥者先,然山云草莾,水云角,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明确为“烟火”,此“烟火”与“水波”相对为文,明确无误。故杨说是。
五、《淮南内篇》第八“太清之始”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高注曰:“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念孙案:“太清之始,‘始当为‘治,字之误也。自‘和顺以寂漠以下二十三句,皆言太清之治如此也。高注当云:‘太清句,无为之治也。句今本作‘太清无为之始者,文不成义。后人所改也。《文选·东都赋》注、《后汉书·班固传》注,引此并作‘太清之化,又引高注曰:‘太清无为之化。‘治字作‘化,避高宗讳也。则其字之本作‘治明矣。《太平御览·天部十五》引作‘太清之始,亦后人依误本改之。其《竹部》一引正作‘太清之治。《文子·下德篇》作‘清净之始者,和顺以寂寞,质真而素朴,是其明证矣。”
案:王念孙认为“始”当为“治”,为“始”则“文不成义”。“始”为“后人所改也”。
刘文典在《淮南鸿烈集解》中案曰:“王说是。宋本‘始正作‘治。”
刘精盛《王念孙的训诂理念与实践研究》中,认为原文确实应当为“始”,但作“始”并非文不成义。因为古书“始”与“治”声符同,字相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始,假借为治。”《尔雅·释诂一》曰:“初,始也。”赫懿行《尔雅义疏》云:“始,与治通。”《经义述问·尔雅上》曰:“《荀子·礼论篇》‘所以别贵始,《史记·礼书》‘始作‘治。”今案:“太清之始”,王念孙不用通假说,因“始”引文多作“治”,更有作“化”者,说明引者所见本正文和高注“始”本作“治”,因讳唐高宗李治名而改。赞同“始”当作“治”,但认为王念孙的校勘内容有不恰当的地方。
由此可知,“太清之始”当作“太清之治”,王念孙此番改动,当属正确。
六、《淮南内篇》第廿“市买不豫贾”
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买不豫贾。念孙案:“‘买字,卽‘贾字之误而衍者也。市不豫贾,谓市之鬻物者,不高其价以相诳豫。诳豫见周官司市注非谓买者也。《荀子·儒效篇》曰:“鲁之鬻牛马者不豫贾。”《淮南·览冥篇》及《史记·循吏传》云:‘市不豫贾。多一‘买字,则文不成义,且与上句不对。”
案:王念孙认为当为“市不豫贾”,非“市买不豫贾”,多一“买”字,文不成义。古市、买单用同义,连用有买卖之意,非文不成义。市买,买卖也。故《淮南子》原文通,不能以‘不对而断定原文多‘买字。《览冥篇》与《史记·循吏传》有云:‘市不豫贾,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故原文正确。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