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及河北梆子发展现状

2019-01-03 06:56丁若涵
牡丹 2019年35期
关键词:河北梆子亲娘赵州桥

丁若涵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许多艺术形式,民歌就是其中之一。千百年来,燕赵之地流传着数以万计的民歌,生动地记录着河北人民的劳动生活。河北民歌各式各样,其中当属冀中平原民歌展现出的乡土气息最为浓郁,涌现出《小白菜》《小放牛》等代表作。河北历史文化悠久,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也富有地域特色。因此,本文首先以《小白菜》《小放牛》为例,分析了河北民歌中的具体情感表达,然后研究了河北梆子发展现状,以期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河北民歌和河北梆子概述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第一位,留下各种文化遗产和历史瑰宝。其中,河北民歌和河北梆子是河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歌是民族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艺术的,民歌正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河北民歌是广大河北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口头的、朴素的、生动而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歌曲,因此具有刚毅有力、节奏强烈、口语化的特点。其中,河北民歌代表作有《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等。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河北梆子不仅善于表现历史题材,还可以反映现实生活。河北梆子表现力较强,明朗刚劲,华丽委婉,是中国北方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传统剧种。

二、河北民歌中的具体情感表达——以《小白菜》《小放牛》为例

(一)《小白菜》

目前,最被大众熟知且传唱度较高的河北民歌就是《小白菜》。《小白菜》的确是河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小调,讲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作品富有戏剧性与艺术张力。歌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观众听完不禁潸然泪下,陷入沉思。歌词运用比兴手法,“小白菜呀,地里黄呀”将失去母亲的孩子比作地里发黄的小白菜,将其悲惨的身世形象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增强了艺术渲染力,艺术效果更強。

整个乐曲的感情基调是凄凉、慢速的,乐曲开篇即是凄凉带有故事性的二胡声,缓缓将人带入悲惨小白菜的故事中,叙述性的乐句仿佛叙述着小白菜的不甘与悲痛,五处“亲娘呀!”更是展现了该句歌词的重要性和小白菜强烈的思母之情。整段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较为平静地总结概括了小白菜的现状与顾虑——失去亲母,顾虑父亲迎娶后娘,与后两部分产生了较强的情感对比。第二部分是整首乐曲的展开部分,此部分在调式调性上有了变化,由原来的降A调转为降E调,演唱的歌声也由原来的平缓稳定转为激昂愤恨,第一个乐句“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开始的“娶”字有一个强力度记号“f”,强调了小白菜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更加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第三部分“端起碗”“思亲娘”“泪汪汪”“在梦里”“一阵风”等歌词由激昂愤慨转成幽咽低沉,突出了小白菜受到了不平等、凄惨待遇后对亲娘的无比思念之情。同一乐句重复出现多次,更加体现了小白菜内心悲痛却无处可说的心情,并发出了对亲娘真切的呼唤。真情实感有时不需要多少愤懑的呼喊才能抒发,《小白菜》就运用了平静的讲述方式,“桃花开呀,杏花落呀”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歌词体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白菜对亲娘的思念,留白的手法其实无声更胜有声,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小白菜内心深处对亲娘的思念以及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深深叹息。

(二)《小放牛》

《小放牛》也是河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广为流传,它是我国民歌、戏曲、民间器乐曲及歌舞中广泛运用的曲牌。《小放牛》版本繁多,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冀中版,本文将仅分析冀中版的《小放牛》。

相比《小白菜》来说,《小放牛》曲调清新自然,活泼有生气。《小放牛》是男女对唱的民间歌舞,是一首关于赵州桥传说的民歌,记载着河北历史。整个乐曲速度较快,较为清新活泼,歌词生动,乐曲一开始就是欢快喜庆的笛声,乐曲运用大量的问答形式,讲述了赵州桥历史,其中出现王母娘娘、老龙王、柴王爷、张果老、韩湘子等著名神话人物,同时还说起了“鲁班修桥”这一著名历史故事,引出了“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展现了河北的悠久历史与瑰丽文化,乐曲地域文化烙印鲜明。有趣的是,真实的赵州桥的确有“扎”出的一道沟,仿佛张果老、柴王爷真的经过此地一般,更是增添了神秘性与趣味性。

《小放牛》是一首C徵五声调式四句体组成的民歌,富有典型的四二拍节奏特点,四个乐句的节奏、旋律大多相同,乐曲一开始便是“赵州桥是谁人修?”“天上树是谁人栽?”,引出了接下来的神话故事,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换重复,该乐曲中切分节奏、八分音符占有很大比重,“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等乐句较为突出,出现多次,使整个乐曲变得诙谐幽默、清新自然,旋律一气呵成,活泼可爱,描绘出一个悠闲自在的牧童形象,更是侧面表达了赵州桥的宏伟壮丽,让人赞叹。贴近大众、容易记忆的旋律歌词使《小放牛》成为流传河北大街小巷的民歌。

三、河北梆子发展现状

河北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民歌,河北梆子也极具特色。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既可以表现历史题材,又可以展现现实生活。随着河北梆子的不断发展,其舞台艺术表现力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历史”。

河北梆子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发展—衰落—复苏的过程,涌现了大批优秀代表作,如《南北合》《蝴蝶杯》《宝莲灯》等,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好角、历史优秀文化传承者。河北梆子分为三大流派,即直隶老派、山陕派以及直隶新派。前两者统称京梆子,随着前两派的不断发展,直隶新派产生,标志着河北梆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推动了河北梆子的发展。由于板腔体唱腔,河北梆子具有独特、显著的音乐特点——高昂慷慨中不失悲戚隐忍。

如此具有地域特色的河北梆子却在发展中出现问题,在各种网络文化、外国文化等的冲击下,河北梆子面临严重的发展问题。

(一)就业面窄,生源贫乏

受现代观念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者越来越少,演出市场日渐萎靡,就业面越来越窄,导致新鲜血液的注入越来越少,人才匮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后备人才的不足与缺失,从长远来看,河北梆子很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艺术形式创新力不足,演出市场逐渐萎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文化伴随新型演出形式接踵而来,导致本身较为传统、创新力不足的河北梆子开始没落,资金不足等问题随之出现,演出市场逐渐萎缩。

(三)当代大众维护传统文化意识不足

当前,各式各样的新型文化不断出现,而大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导致河北梆子发展陷入困境,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四、结语

无论是河北梆子还是河北民歌,想要真正实现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大众要提高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只有重传承、重保护,河北民歌、河北梆子才能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成为民族发展中闪亮的群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河北梆子亲娘赵州桥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我的亲娘
我的亲娘(外一首)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我的亲娘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河北梆子演唱的技法浅谈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浅谈河北梆子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