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妹
【摘要】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深入,教师对资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切可以为幼儿园课程服务的可利用因素皆作为资源。慢慢地,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墙一瓦,都自然走进孩子世界,成为孩子有价值的资源。
【关键词】源 归 生活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19-02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深入,教师对资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切可以为幼儿园课程服务的可利用因素皆作为资源。慢慢地,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墙一瓦,都自然走进孩子世界,成为孩子有价值的资源。
“归”于幼儿 解决问题
幼儿园资源丰富,是课程实施的首选。
幼儿园外墙的泥地上设置了一个大型滑梯。每次在游戏的过程中,滑梯底部的烂泥影响幼儿的进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交给了幼儿。
问题来源于幼儿,幼儿参与了、发现了、困惑了、迫切想着如何解决。
于是,集体讨论——得出方案——搜集资源——尝试试用——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从班级资源箱里面的废报纸,到大厅建构区的硬纸板,到塑料地毯最后用上了我们园内的塑胶地垫,一切那么美好,结果那么令人兴奋。
增加这小小的不起眼的塑胶地垫,收获的不仅仅是幼儿,还有教师。在一次次地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们寻找和选择资源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的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也在提升,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归”于幼儿 合理利用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台阶,他们就会给你无限的惊喜,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资源或许就是幼儿眼中发光的星星。
幼儿园户外改造时,木制品作为资源,在各区域里得到大量的使用。运动快乐营、果园快乐营和沙水快乐营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根根长短不一的木桩。围绕这些木桩,孩子们可以怎样玩,老师们曾进行过热烈讨论,做过很多预设,也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同样玩木桩,会不会在这三个区域里面玩相同的游戏,出现重复游戏的现象?为了避免重复游戏,需不需要做一些加工和装饰,该做怎样的加工?这些老师们说了不算,且来看看幼儿是如何使用的吧。
幼儿进入各区域游戏,适时给予经验和材料的支持,这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一段时间下来,由于这些木桩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运动快乐营里木桩的下面有一根根粗大的树干;果园快乐营里木桩的下面是一片平坦的青草地;沙水快乐营里木桩的下面是一片沙池),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需要不同,玩出了不同的花样。在运动快乐营,幼儿在木桩上捆了粗粗的麻绳,玩起了攀爬;绕上细细的红绳子,玩起穿越红外线的游戏。在果园快乐营,幼儿在木桩顶部系上线,挂上高低不一的娃娃,玩起了抓娃娃的游戏,看谁跳得高,抓得准。在沙水快乐营,这一根根木樁有时成为一棵棵树,一盏盏路灯,有时拉上篷布,还能遮阴呢。实践证明,根本不存在游戏单一和重复的问题。同样的资源,在不同区域,幼儿创意了不同的玩法,玩出了不同的精彩,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在幼儿眼中这俨然就是魔法棒。
在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资源时,老师看似什么都没有做,其实这些经验和材料,在投入游戏前老师早就作好预设,只是在适宜的时候给予适时的支持,帮助孩子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归”于幼儿 大胆拓展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深入,教师的资源意识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关注生活,重视身边资源的使用。随着户外改建的逐步完善,幼儿园户外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改变吸引的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种植园地的植物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越来越多的幼儿关注于园内的花花草草:牵牛花又爬高了,蔷薇墙开出了第一朵小花,山坡上的那颗树长出了叶子,那两颗树的叶子很不一样……
虞永平教授说过“我们教师是受幼儿的行动指挥的。”教师要根据幼儿兴趣点,适时把资源纳入了课程。春天里,百花开。幼儿园内的草坪里冒出了许多的野草和野花。孩子们总会对和自己一样小小的东西感兴趣。“老师,你看这花漂亮吗?它叫什么名字?”“它应该和我们一样都有名字的?……孩子对这些小野花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些花儿到底有没有名字,它的名字又是什么呢?老师带领着孩子踏遍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寻找和收集小野花。幼儿对收集来的不知名的小野花更有兴趣,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名字。于是孩子们一起翻阅图书,询问父母,上网搜寻了解了21种小花名字。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园的小花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他们想要接触更多,了解更多。于是资源开始向园外拓展,走进公园、果园、田野……和家长一起郊游时,一个个名字从孩子口中冒出:婆婆纳、百车轴草、马鞭草、飞燕草……对于不认识的小花,幼儿还会寻根问底了解清楚后,带回班级进行资源分享。资源由园内拓展到了园外,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是也掌握了各种收集资料的本领。
“源”于生活“归”于幼儿,教师找到了资源与幼儿发展的链接点,挖掘资源最大价值,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