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 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战略判断。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内涵,解析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一直都在变,今天变到什么程度?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把握未来?把握世界的新变化新趋势,准确捕捉时代的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功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个战略判断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发挥优势、保持战略清醒、赢得主动,尤其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变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准确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掌握战略主动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本功。回顾历史,发生在一百年前的大变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世界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统天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统一体,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变局,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这个变局使得世界的主要矛盾由资本主义世界之间争夺世界霸权,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世界和苏俄之间的矛盾。那时以来,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短暂的反法西斯同盟,战后同盟随即破裂,冷战大幕拉开,最终的变局基本定型为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格局——雅尔塔体制。美苏为主要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依然是资本主义为显性基因的矛盾统一体。到1991年,冷战的一极,苏联社会主义阵营随着苏联解体而崩塌,美国为首的一极独霸世界与世界多极化格局深度演化,世界格局进入不定型期。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的转折中,不仅没有随着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经过不懈探索,反而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新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这条现代化新路既不同于苏联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又不同于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市场经济等技术手段,在保持基本的社会公平公正前提下,既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古老文明的历史沃土,把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很好地结合为一体,不断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内部改革挖掘潜力,对外部倡导合作共赢,提倡多边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对外不称霸不对抗,与后冷战时期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经济落后东方大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新型道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有评论称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最大的意外(本来西方某大国以为中国加入WTO之后会走出一条西方设计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不可否认,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相继垮台,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体,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按照西方设计的走向自由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民主化道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不断泛滥,西方对中国的价值敌视不断演化为政策措施打压。至今,资本主义世界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的打压从未停止,而且随着苏联东欧共产党的垮台,打压的重点转向中国已是有目共睹。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凸显,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造成的影响动摇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经济全球化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层面得到更加有效配置,带来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升,财富增长的同时,其负面效应如贫富差距、金融监管缺失、治理秩序混乱等不断显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低端没有得到改变,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发达国家内部也严重分配不均,中产和中产以下阶层的人抱怨没能从财富的增长中获益,逆全球化的声浪甚嚣尘上。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源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人民不能公平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逆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无力解决面临的经济、社会等问题而出现的国家治理危机;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导的全球化、金融化发展模式的危机。这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欧、美日、美中之间的矛盾相继凸显,欧洲的三个主要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德国进入政治转换的阶段、法国的改革举措与公众情绪的碰撞导致社会动荡、英国深陷脱欧困境。世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世界局势波谲云诡。以美苏争霸世界形成的冷和平开始解体,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支撑西方的跨大西洋和谐逐步走向终结,北约、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和欧盟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危机。欧亚集团报告称,西方地缘战略体系陷入困境。
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的变革,其广度、深度和复杂性都远超一百年前的变局。除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行为体之间、非国家行为体和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都不断凸显,再加上各种因素包括经济、金融、贸易、军事、科技、文化等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深度融合,影响并塑造着世界,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向深度演进,不仅在改革社会制度、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国际格局等方面,更在人们的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等层面深度重塑着世界。这场前所未有的变局还在继续向深度演进,新的矛盾统一体还未形成,并未真正形成固定的“局”,但是要比一百年前的变局更恢宏,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关系更复杂,意义更重大。
世界权力格局和主要矛盾正在发生显著变动,在这众多矛盾中,起主要作用并具有全局性和世界级影响的就是中美关系。发动贸易战,漫天要价,借机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最终打断中国发展的进程,以维持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今天,中美关系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经过40年的发展和两国的交往,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中美可能需要在一个新的层面探索新的交往方式,中美关系面临重构。到底向何处去,现在可能给不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可能按照美国制定的“路线图”发展,双方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摩擦也不可避免,如何避免大的冲突是关键。中美关系重构的过程,会是一个交锋、合作、博弈、交往的多重奏。我们不会也不应选择对抗和脱钩,更不赞成世界放弃经济全球化,走向隔绝和分裂。既避免全面对抗,又要有所作为,把握好方式,迎接范式转变,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把握的大策略。
新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着世界,也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是我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由他们创新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1840—1950年),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急剧扩大。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者、落伍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勉强搭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子和自动化阶段,关键技术有电子、自动控制、激光、材料、航天和原子能等技术,主导产业包括电子工业、计算机、原子能、航天和自动化产业等。第二阶段是信息化和智能化阶段,关键技术有信息、云计算、量子通信、智能和绿色等技术,主导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物联网、无线网、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先进材料、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绿色能源和生物产业等。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以及量子科技等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度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革命将重塑产业格局,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将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的特征,对全球分工也将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未来15年,信息技术与新兴数字经济发展将为后发经济体赶超提供机遇。数字经济兴起将加快知识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有助于本地化生产,助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特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不仅将会改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布局,还会加速推动后发经济体转型发展。信息技术与后发经济体资源等优势相结合,可以强化后发经济体优势。
进入21世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为追赶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构成各国比拼国家治理机制、手段、执行力的新的历史背景。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后进赶超先进成为可能,而且趋势明显。中国要主动应变,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从跟随到创新再到引领世界,催生一批新的产业,进一步优化改善传统产业,不断改善生产力结构,壮大经济实力。我们要脚踏实地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扎扎实实发展经济,只要我们自己阵脚不乱,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压垮我们。
社会主义在后冷战时期处于转折期,前社会主义国家改弦易帜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迷茫徘徊中总结探索,尽管出现新的发展势头,但是仍然不容乐观。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数量减少,影响范围也不断缩小。苏东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苏联式的共产党单独执政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多党制;与社会主义政党的多元化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不再是社会主义政党统一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指导“主义”也呈多元化态势;以社会主义政党为载体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多层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破产,而不能笼统地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和评判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在原苏东地区不存在了,将来是否还能出现社会主义制度,那要看这个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不能简单作出低潮的判断。苏联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真的告别了被资本主义打压的历史宿命了吗?笔者认为,“苏东波”这个历史长波并没有过去,现有社会主义国家依然有被颠覆与西化的危险,甚至比20世纪更严峻。
世界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复兴的希望,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正如邓小平所说,“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无论从什么视角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都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政党执政的规律,就是政党在控制和行使政治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政党政治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不能忤逆,不可触碰。政党执政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执政党是否按规律办事,不仅关系执政党的地位,而且关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福祉。执政党只有充分尊重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才能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无视和违背执政规律,必然是亡党亡国的结局。苏联东欧的最大教训归根结底就是执政党违背执政规律,垮台是其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是包括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于资本主义,又和资本主义有割不断的联系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国是一个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列强欺侮最深重的民族,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人民的今天,这个历史逻辑是规律。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现代化道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政治合法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除了遵循政党执政规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为13亿多中国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维护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主观上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必然,在法理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客观上,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衷心拥护,也就是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好政的前提。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系统的具体措施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要注意新信息革命所带来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认知方式变化对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带来的新挑战以及一些价值扭曲、认知方式怪诞的错误观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法理性的挑战。要深刻把握信息时代的特点,着眼于伟大使命,夯实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法理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