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曼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
在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点,就是申请单的书写不够规范,存在检验项目不明确、标本采样时间未标明、病患信息采集错误、用药以及临床诊断不明或者相关信息遗漏等问题,这样必然会对后续检验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影响。对此,医学检验人员在样本送达环节,需要做好核对工作,全面检查检验申请单上的信息,避免出现申请单书写不规范或者不准确的情况。针对检验申请单填写不标准,或者标本不合格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临床医师,做好相应的处理和应对,如果需要重新进行采样,则应该同时做好不合格样本的记录工作,为样本退回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1]。
患者准备对于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饮食,患者的进餐后,血液中的胆固醇、血糖、血钙、白蛋白等物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如果空腹时间超过16 h,血糖、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等的含量会有所下降,因此在医学检验前,除开特殊情况或者急诊患者,应该提前一天告知患者,在其空腹12 h后进行采样;(2)运动,病患应该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在剧烈运动后,不仅白细胞的总数-过性会显著提高,而且血糖含量也会增高。因此,在进行采样前,应该要求患者保持基础代谢状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3)药物,理论上,患者在进行医学检验前,需要停用某种药物2~3 d,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显然无法保证,而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会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或者颜色干扰等途径,对医学检测的结果造成影响。对此,检验人员应该做好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工作,要求其在检验申请单上明确标准患者用药情况,通过穿插给药的方式,减少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4)生活习惯,抽烟、酗酒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都会对患者医学检验的结果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血糖、血脂等的检测结果不准确。针对这样的问题,在进行医学检验前,临床医师应该提前告知患者,要求其在72 h之内杜绝饮酒,同时尽可能少抽烟,对自身的饮食结构进行改善,避免大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的情况;(5)体位,医学检验过程中,体位同样会影响检验结果,以血容量为例,直立体位较平躺体位会减少600~700 mL,卧位到直立,血容量会减少10%,因此在进行静脉采血时,应该尽量采取坐位[2]。
(1)止血带绑扎时间。在对血液样本进行采集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应该尽量避免止血带绑扎时间过长的现象,虽然这一点已经在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中提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会被忽略,而如果止血带的绑扎时间超出了1 min,患者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血钾等都会有所提高,而且在抽血过程中,部分从业人员在找不到静脉血管时通常都会采用拍打手臂的方式,而事实上这样会导致静脉采血中血钾的浓度较正常值偏高(高出0.8 mmol/L)。所以在采血过程中,一旦进针应该于1 min内松开止血带,而如果因为患者本身偏胖或者血管偏细找不到,则应该更换采血部位;(2)容器选择问题。抗凝容器对于样本采集影响较大,不同检验项目需要用到不同的抗凝容器,如果抗凝容器选择不当,则可能引发配比失调问题,继而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因此,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检测人员需要根据患者需要检测的项目,选择恰当的抗凝容器,实现对样本的有效保存;(3)样本传送问题。医学检验中,样本转运的过程同样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在样本采集完成后,如果没有能够及时送检,导致样本长期暴露于外界环境,则可能造成其性质的改变,而从医学检验的实际工作分析,不同类型的样本对于实际送检时间乃至送检方法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采集好的样本,应该严格依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转运,对转运的方式和时间进行限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3]。
总而言之,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存在很多可能会其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使得具体的工作无法顺利实施,也会对医学检验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医院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做好检验人员的专业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一些新入职的检验人员进行临床实习,确保其能够了解临床工作的流程,听取临场科室对于医学检验的合理意见,继而将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作为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加强相应的宣传工作,确保患者可以有效配合医学检验,以此来促进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