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梓婷,潘林思,冯慧敏,李海渤
(韶关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食用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部分食用菌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我国食用菌产值多年以来保持在全球第1位,广东省是食用菌的消费和出口大省。粤北地区是广东省食用菌主要产区,适合食用菌栽培的自然资源丰富。随着对食用菌产量和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粤北地区可进一步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并进一步优化食用菌深加工产业。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粤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参考。
粤北地区是广东省食用菌的主产区,在广东省政府引导下,其逐渐向食用菌生产规模化方向发展[1]。韶关市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均衡,主要分布在曲江区、武江区、乐昌市、仁化县、始兴县等地区,主栽品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茶树菇、真姬菇、白玉菇、灵芝、草菇、毛木耳等地区,另外野生菌资源有仁化松乳菇、云芝、竹荪、南雄红菇等[2]。清远市的食用菌主要产区分布在佛岗、源潭、三坑和太平,主要种植品种是草菇,远销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3]。
广东省是国内最大的食用菌商品出口市场之一,2011年广东省食用菌罐头出口总量位列全国第7,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4]。广东省所生产的食用菌10大品种中的金针菇、鸡腿菇和草菇的产量位于全国前3[5]。在加工方面,目前以保健品为主,还有盐渍、罐头、干制品、速冻品等简单加工制品。广东省食用菌消费量也处于全国前列,其中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区成为全球较大的草菇消费市场[6]。由此可见,仅追求食用菌产量并不能满足广东省的需求,食用菌生产工厂化及其深加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调查,在广东省内仅7~8 家大型金针菇企业年产量为700~3 000 t;粤北地区的韶关市星河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日产鲜品食用菌为 50 t左右;在韶关市武江区以栽培茶树菇而出名的百瑞生态农业种植园,每天生产新鲜的茶树菇约15 t[2]。总体来说,韶关市不仅食用菌栽培产量高,还具有野生品种资源。清远市虽部分与广州相连,但大部分地区归属于粤北地区,其丰富的资源有利于食用菌生产,其中林中宝、红不让2家企业的食用菌产量也较可观。
韶关市的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合作社、农户、企业等。韶关市有多个大型食用菌企业,其中韶关市星河物生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也是我国食用菌10大龙头企业之一。韶关市武江区百瑞生态农业种植园主要种植茶树菇,此外还拥有6个专门栽培生产茶树菇的大棚,其生产规模在全省茶树菇生产企业中名列前茅。始兴县是粤北种植香菇的代表,也是广东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所产香菇具有肉厚、爽滑、香嫩、柄短的特点,是可以出口的传统产品[2]。
在韶关市,位于仁化县的五马寨菌业有限公司、鑫三洲集团,利用丹霞山的旅游资源,以“食用菌”为主题进行生态园的开发,从而带动食用菌产品的销售[2]。有许多工厂化的大型企业,食用菌工业化生产技术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这有利于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清远市内有林中宝、红不让2家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企业[3]。林中宝多次受到全国食用菌协会以及广东省食用菌协会表彰,该公司开创了全国第1家食用菌餐厅,对食用菌的利用、销售、普及与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4.1 食用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提倡的是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并实现高效益的资源利用;其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最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是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7]。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缺乏,发展经济循环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食用菌是现代农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能使农业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得以实现。食用菌是大型腐生性真菌,能够将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有机物吸收转化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类产品,而且菌类产品生产后剩余的菌渣富含小分子有机物和菌体蛋白,可以作为高质量生物饲料和有机肥,从而实现物质循环[7]。
粤北地区有天然的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的条件,其中韶关市201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4.9万hm2,且近年来一直持续增长;主要种植粮食、蔬菜、水果,仅粮食作物产量就达89.27万t[8]。韶关市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朽木、残枝、藤条等,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粤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有利于吸引投资和提高经济实力,进而实现转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1.4.2 食用菌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应用
食用菌产业循环模式主要有5种:(1)收获农作物后,用秸秆及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生产食用菌,形成菌类产品,食用菌菌渣则作为生物有机肥,培肥地力,促进粮食生产。(2)采收农作物后,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并加工成菌类产品,而剩余菌渣加工成高蛋白的生物饲料,从而发展畜牧业。(3)用树木枝杈、锯木屑生产食用菌并加工成菌类产品,菌渣则加工成生物有机肥,以培肥地力、增收粮食。(4)利用生态林的更新枝条生产多种珍稀食用菌,加工成菌类产品,然后将菌渣加工成高蛋白的生物有机肥及生物饲料,不仅开创了饲料来源的新途径,还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使畜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5)利用木腐菌栽培草腐菇,并直接还田,培肥地力;剩下的菌渣,经加工后可重新直接用来种植其他草腐性食用菌[7]。
总体来说,食用菌的循环经济是多样的,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使食用菌以及生物资源等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1.4.3 林菌经济模式
1.4.3.1 林菌模式概况 林菌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突出,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9]。林菌模式是利用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林地,充分利用其散射光充足、遮阴、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另外,生长在更优越的环境中的食用菌品质更高,销路更广。
林下食用菌栽培方式主要有2种:仿野生种植和林下棚式种植。如果林下小气候的湿度、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十分适合食用菌栽培目标的要求,则可以采取仿野生的栽培方式。判断是否适合特定食用菌仿野生种植的重要指标是:林下是否有散生的野生菌。当林下气候环境不完全符合野生菌栽培,或环境因子因不同季节变化太大,则应该采用搭棚方式进行食用菌栽培。大棚既可以使林下遮阴的有利条件被充分利用,又可以借助铺设浇灌系统调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而大规模地发展食用菌人工栽培[9]。
目前,我国林菌品种有44个,主要有木耳、红椎菌、松茸、牛肝菌、红菌、香菇、杏鲍菇、松乳菇、金针菇、鸡腿菇、羊肚菌、双孢菇、竹荪、鸡腿菇、双孢菇、平菇等[10]。
1.4.3.2 粤北地区发展林菌的条件 清远、韶关的资源适合食用菌生产。清远的资源条件,包括地貌、气候和农林副产品,尤其是连江口一带的几万亩藜蒴速生林,非常适合发展林菌。清远的佛岗、源潭、三坑、太平的草菇比较出名。在清远,木生、草生食用菌均可发展,全国第一家经营食用菌餐厅的公司就是清远的林中宝[3]。韶关市位于广东省最北部,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林地面积为127.4万hm2,活立木蓄积量8 966万m3,全市森林覆盖率75.05%,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林业、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 593 mm,年平均气温 21℃,温度、光照适宜,林木丰富,适合食用菌的发展,具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2,11-12]。因此,在粤北地区具有发展林下食用菌的气候、地形条件等优势,发展潜力较大。
1.4.4 菌菇资源再利用
我国食用菌总产量从2000年的608万t稳定增长到2016年的3 596万t,是世界产量的70%以上;同时,食用菌栽培后菌包的残余料即菌渣的平均产出量大约是食用菌的5倍,估计菌渣年生产量为1亿t以上,大量的菌渣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13]。
菌渣体量庞大,可再生、易降解,收集成本低。菌渣利用合理,不仅可以减少其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农业产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13]。
目前,粤北地区菌渣的利用途径有:将菌渣作为燃料,或将其再加工成为肥料、饲料或栽培原料等[4],如菌渣回田,菌丝经分解后,可为植物提供生长发育必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生长,还可改良土壤。另外,用这些肥料生产的有机蔬菜很受人们欢迎[3]。
1.4.4.1 菌渣用于育苗和栽培 园艺作物栽培:菌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成本低廉,产量丰富,腐熟后理化性能得到改善、养分增加,与其他基质复配育苗效果更好[13]。中草药栽培:菌渣作为中草药栽培基质的添加料是很适合的,其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又含有有机质,能改良基质物理性质,提高基质的缓冲性能和保肥能力,添加比例通常在25%左右,过多则不利于中草药生长[13]。食用菌栽培:菌渣疏松多孔,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在组成成分上,菌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木质素、纤维素、矿质元素、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食用菌又可以改造菌渣的内部环境,使其更加适合食用菌生长。配合补充缺少的养分,菌渣就不失为一种优质的食用菌栽培基质[13]。
1.4.4.2 菌渣用于改良土壤 菌渣富含各种糖类、蛋白质、有机质、酶、有机酸、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菌渣能够改良土壤,使土地肥力增加,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规模,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促进土壤腐殖化,还可以提升土壤潜在的抗病能力[13]。
目前,粤北地区食用菌存在品种混杂、菌种混乱、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其次,粤北地区使用的菌种大部分是外国菌种,欧美垄断了草腐菌、日韩垄断了木腐菌,属于“中国造”的菌种极少,建立自主品种的意识淡薄。应在食用菌生产技术、菌种、设备等方面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14]。
市场上公认的优良品种的名称被很多商家采用或模仿,有的商家直接就用其他名字来代替,在菌种市场上出现严重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等虚假包装的现象[4]。无规范的命名标准和命名方式,造成菌株优劣难辨,给菌种管理及良种推广造成了困扰,使菌种市场变得混乱,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合理、便于执行的行业管理法规,所以要加强对食用菌菌种保护相关法规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使食用菌生产全过程都有标准可依,需要针对食用菌制订和实施一系列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
由于生产条件差别大,货品来源多样,食用菌产品质量差异较大[14]。在食用菌栽培中,违禁农药的使用危害人体健康、不合格栽培原料的使用使菇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造成的危害都很严重[2]。要真正实现产品安全,全过程可控是关键。建议将食用菌产品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制订严格的监管制度并贯穿全程;建立质量标识制度,使食用菌产地可追溯,并将其作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14]。
食用菌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严重。菌渣和废棒被就地堆放,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5]。建议将食用菌作为基肥、饲料添加剂、灭菌燃料、栽培基质再利用或直接施入田中,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目前,粤北地区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不足,大型企业较少,还有很多是散户栽培,栽培规模较小、投入少,菇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一般只做鲜品或干品销售,很少有精深加工产品,并且由于鲜品难以保存,影响收益。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很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也较低;因此,粤北地区食用菌产业亟待加速精深加工进程。建议粤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从具有代表性的即食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方向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粤北地区食用菌产业采用的机械设备不够轻简化,但欧美的大型机械不适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建议食用菌产业在设备上加以改进,逐渐简化设备。
粤北地区食用菌产业主要以栽培为主,产后主要是初级简单加工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大部分企业设备及标准化生产相对落后,有较多资源浪费的现象,种植方面可向经济循环体、林菌模式等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同时,大部分企业品牌观念缺乏,应多开发、研发粤北地区特有菌种或加工具有粤北特色的食用菌产品,生产出质量较高的产品,并向精加工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