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雪,李明丽,于芳雷,徐丽,于国合*
(1.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山东济南 250013;2.淄博市果树站;3.东营市果蚕站)
为全面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的统一部署,2018年4~5月,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组织人员分组赴全省各地开展了果品产业调研,鲁北调研地为淄博(不含沂源)、东营、滨州、德州。其中,滨州、德州两地委托当地果树业务部门进行并形成报告,实地调研了淄博的文昌湖、博山、桓台及东营的广饶、河口、垦利等6区(县、管委会),与市县业务单位相关人员、经营主体负责人、基层技术人员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8家果品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企业、合作社等)的生产现场,发现鲁北地区果品生产整体规模与胶东半岛、沂蒙山区等大宗果品生产优势区域差距较大,在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新主体发展保障等方面也存在限制性问题。但近些年,国家政策利好频出、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鲁北地区果品产业在各级政府引导、业务部门指导服务下,经营方式、区域化种植、地域性技术研发等方面也颇有亮点,在因地制宜、特色强农方面写出了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被重视,农业、果业获得了多方资本的青睐,鲁北地区传统的石油化工、建筑等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开始转变投向农业,尤其是向农业中比较效益高的果业投入,为当地果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一些站位较高的个体农户也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下开始自发联合结成或者加入已有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各地均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其种植规模从过去的几亩扩大到几百亩、上千亩。如淄博文昌湖萌水镇龙口村以7个农民股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上坡地家庭农场,占地67余hm2(1000余亩),其中果树种植面积超过50%;桓台县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67hm2(1000亩)的高标准田园综合体,其中生态果园示范基地28hm2(419亩);博山猕猴桃产业协会汇聚了博山源泉镇从事猕猴桃产业的6家企业、42家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发展了淄河两岸800hm2(1.2万亩)猕猴桃园;东营河口区的济军基地种植户与周边果农自发组成绿岛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由最初的5人不断发展到172名成员,社员所在地扩展到垦利等周边地区,入社果园面积667多hm2(1万多亩);夏津民间大户韩长付投资1000万元承包土地种植永莲蜜桃和夏黑葡萄,基地规模达67hm2(1000余亩);齐河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观光采摘园73hm2(1100亩)、梨园67hm2(1000亩)、樱桃园33hm2(500亩);惠民鑫诚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新梨7号、矮砧苹果67hm2(1000亩),滨州丰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滨城三河湖镇发展矮砧苹果等133多hm2(2000多亩),滨州永大三合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在沾化黄升镇发展无花果200多hm2(3000多亩)。
城区人们追求工作之余的放松,对绿色田园的向往和新鲜绿色果品的需求越来越普遍,生态旅游采摘果园也随之在城区近郊开始兴盛,果品生产与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相辅相成,“溢价”效果显著,鲁北地区在这方面也颇有典型。如滨州现已形成阳信万亩梨园、无棣千年古桑、沾化万亩枣林等六处大型果园观光景观,沾化下洼冬枣生态旅游景区、阳信金阳万亩梨园风景区先后获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称号,每年举办冬枣节、梨花节、古桑文化节等活动,仅此带来的旅游业年收入在2亿元以上。德州市的齐河鼎泰沣有机梨园、山东昌润致中和有机农场、德州馨秋生态园等3处园区被评为省级“十佳观光果园”,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陵城区葡萄采摘节、万亩桃园赏花及采摘节、香梨采摘节等活动每年如火如荼。淄博市的博山猕猴桃采摘节已连续举办五届,文昌湖的上坡地家庭农场致力于打造集休闲采摘旅游、现代农业体验、中小学生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东营市广饶的千乘休闲观光园以果品采摘园为依托,同时设立钓鱼、骑马等项目,发展休闲旅游。
绝大多数的新兴资本对果业的投入以生态旅游观光果园为建设方向或重要部分,一些资本比较雄厚的新主体不仅建有不同树种、品种的采摘果园,还拟建设自己的果品加工项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淄博市桓台的山东金五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目前,鲁北四市果园总面积(不含沂源)约12万hm2(180万亩),年产果品约200万t,主要树种是枣、桃、苹果、梨等,其中枣面积约6万hm2(90万亩),集中在沾化、无棣、乐陵等地;淄博业务部门统计,博山源泉镇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800hm2(1.2万亩),以源泉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发展到2000hm2(3万亩),猕猴桃已经成为博山区及周边区域农业的主导产业;东营将全市重点规划为三个果品生产园区,河口区西部黄河故道区以冬枣、苹果、杏等为主,济军生产基地和垦利县片区以梨、桃等为主,广饶县北部及中心城近郊区以葡萄、冬枣、草莓等为主。沾化冬枣、无棣小枣、乐陵金丝枣、阳信鸭梨、博山猕猴桃等名特优果品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区域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沾化、无棣、乐陵、阳信、惠民等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中国枣乡”、“金丝小枣之乡”、“中国鸭梨之乡”和“中国蜜桃之乡”。沾化冬枣、无棣小枣、阳信鸭梨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博山猕猴桃”获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鲁北地区不是山东省的大宗水果优势产区,尤其环渤海湾盐碱地,对多种果品的生长结果有不同程度的胁迫,在广泛推广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肥控药、肥水一体化、果园生草覆盖等全省统一的果品生产主推技术的同时,鲁北地区还根据自身生态条件特点,因地制宜,研发适宜当地的生产技术。如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年产猕猴桃7500t,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根据猕猴桃生产管理特性,结合当地实践经验,总结集成了博山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编印成册,在周边地区得到广泛推广,使当地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显著;东营绿岛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多年来坚持在果品生产第一线,不仅将现代果品生产技术在自己的果园中进行试验示范,还提出了克服当地盐碱等不利因素的方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域性技术,并将综合适用技术在入社果园中推广应用。
环渤海湾轻盐碱地适宜枣树生长发育,21世纪初冬枣大发展时期,滨州、东营等地总面积超过6.7万hm2(100万亩),经10多年结构调整,目前冬枣集中在沾化、无棣等地,其中沾化面积有2.7万hm2(40多万亩),占全省冬枣总面积的70%,年产量40万t。冬枣产业是当地三农发展增收的主导产业,发展良好,产销链条稳定,有专门的沾化下洼冬枣批发市场、78家冬枣物流配货公司,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起600多个专卖销售网点,近年来,网上销售更是异军突起,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政府引导下,沾化区的冬枣合作社、种植大户与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合作,成立沾化冬枣电商协会,注册网店3000余家,从业人员3.6万人,年网销冬枣0.75亿kg (1.5亿斤)以上。同时,沾化区积极探索“超市+基地+农户”模式,与新合作、苏果、银座、沃尔玛等建立冬枣直采基地200hm2(3000亩),产品顺利打入欧美、东南亚市场。
调研发现,鲁北地区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区域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鲁北地区超过90%的果园仍属于小农经营模式,果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总量少,带动能力弱;果农老龄、模式老旧、果园老化的“三老”现象也日渐严重。据滨州市业务部门调查,全市果农入社率仅3%左右,绝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使有近年新发展大户加持,户均经营面积仍仅有0.3hm2(5亩)左右;淄博市调查表明,从事果业生产的5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63%,其中60岁以上达50%,97%的年青一代不愿在家管理果园。现有果园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发展的园片占绝大多数,密度普遍较大,进入盛果期后园相郁闭、管理不易、机械无法应用、病虫害严重,同时,对前期产量的过度追求及长效投入的不足也造成了树体透支、地力透支、果园老化现象严重。以上原因致使技术推广应用不均衡、难到位,机械用不了、人不易干、果结不好的问题逐年加重,果园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由于劳动力及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规模化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因素,果园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受“三老”现象严重等影响,果园管理参差不齐,优质果品生产技术难以推广落实到位,果品质量总体偏低;而全国范围内的水果总量增加、品种多样化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普通果品的价格逐年走低,最终导致果品生产成本高、市场售价低,果园效益下降。滨州目前盛果期果园管理成本每666.7m2(亩)在3000元以上,果园日工多在100元以上(淄博等地生产关键期日工至160元以上);而优质果品不足40%,高档果不足10%;普通果的价格逐年走低。沾化冬枣2014年前每千克枣售价10~20元,2017年为3~6元,低的2元;阳信鸭梨2014年平均售价3~3.2元,2017年为1.9~2.0元。效益的下降又迫使部分短视果农采取增加产量、提早上市、减少投入等措施来应对,果园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施用过多、采青上市等情况频发,进一步影响了果品质量、市场售价,果园陷入恶性循环,增效难度越发加重。
鲁北地区目前果品主要依靠鲜果采后直接售卖,果品贮藏保鲜能力仅为果品产量的10%左右,加工方面仅有少量果汁、果脯,占比不足10%,深加工几为空白,产业链短。多数地区的果品销售渠道模式较为单一,订单、电商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流通渠道窄、能力弱,开拓市场能力不足。虽然品牌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及应用,一边是政府千方百计创品牌、树品牌,一边是生产经营者“砸”品牌,以次充好、混级装箱、短斤少两等;或者众多小品牌各自为战,多、杂、乱,小、弱、差并存,而公用品牌则出现“无偿使用-无钱维护-无法增值-无人问津”的现象,品牌的簇群效应大打折扣,形不成强有力的品牌合力,进一步限制了鲁北地区果品产业增效。
新型主体很多是工商企业注资或转型,缺乏相应的果树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在果园的生产管理上没有经验,极易走弯路;大多数新兴主体是以果品生产作为基础载体,向下向外发展二三产业,但国家在土地用途方面有严格要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容易触碰用地红线,严重限制了新型主体的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果树生产建园初期投入高、见效慢,部分主体对此预估不足,资金准备不足,前期基础建设不配套,后期投入跟不上,也对主体的积极性及产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垦利某主体,初期种植了53hm2(800亩)桃园,结果后发现其中40hm2(600亩)果实品质不如人意,忍痛刨除,前期投入全部浪费;广饶某主体,6.7余hm2(100余亩)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园已进入结果期,但采用了3m×3m的株行距,行间跑不开机械,行内空间浪费,且难以合理调整,果园后期管理问题诸多;文昌湖区某主体,为游园修建的停车场被要求拆除,损失数十万元;东营某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地虽处于黄河入海口,但受到黄河用水指标限制,并不能充分利用黄河水浇灌,果实膨大或是干旱时只能用自来水浇灌;公司价值不好评估,银行不给贷款,后期投入困难。座谈中发现,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少有不走弯路的,且主要集中在技术上,对于政策宽待及政府引领下的市场开拓也诉求强烈。
针对地区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座谈中从业者的诉求、业务工作者的交流,认为鲁北地区目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破壁。一是针对原有的占绝对多数的小农经营的果树种植户,从果农联合和技术帮扶入手,通过老果园改造、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弱化、解决“三老”和果品质量问题。二是针对新型经营主体,除了在技术方面加以扶助,在方向上加以引导,还应根据发展需求,适时制定各方沟通良好的政策体系,解决新型主体发展受限问题。三是在市场方面,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促进果农、果品、质量与品牌的紧密联系,首先解决果业基础效益链问题。基于此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认真落实国家推进水果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当地特色和发展现状,科学制定果业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布局等,正确引导果品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果农以入社、托管、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品牌创建和培育,引导果业向精准型、集约型、品牌型转变;继续做好建园补贴等政策性扶持,适当安排支农资金,整合水利、扶贫、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向果业集中,加强和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精品示范园;加大对果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贴息及信贷方面的支持,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水果绿色发展,切实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与国土、旅游等相关部门联动,对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田园综合体等的合理配套设施建设给予政策性指导和适当支持。
一是进行适地适树适法、良种化栽培、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因地制宜,对老龄低效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新发展果园应用现代模式、适生品种、适用机械,通过推广绿色控害、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普适性现代技术,总结、优化熟化和推广覆草压碱等适地性技术,不断提升优质果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二是深化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以标准化示范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渠道”的新型技术推广机制,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果园托管、统防统治等,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强化技术推广标准化、到位率和覆盖率,尤其是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的标准化技术推广到位率;三是对环渤海湾盐碱地适宜树种、品种及生产技术加以研究,利用适度逆境胁迫对果实品质的提升效应,通过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高品质功能果品,增强果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政府搭台引导和从业者自我开拓相结合,以京津冀市场为主,南方市场为辅,本地周边供应为基,制定全方位推介计划。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以及农交会、博览会等展览平台,广泛宣传已有公众品牌,激活品牌力量,扩大影响力,拓展果品增值空间。完善本地果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多渠道开拓销售市场,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探索专卖经营和连锁配送,积极开辟“互联网+”线上、线下营销新模式,逐步建成渠道稳定、消费群体稳固、市场开拓稳步的销售格局。建立覆盖主产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的果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