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关于冠心病病名古人的说法名目繁多,如胸痹心痛、心痛、真心痛、寒厥心痛、热厥心痛、痰厥心痛、肝心痛、肺心痛、胃心痛、肾心痛等,还有七家均提出九种心痛,其中有一些其实是重复的。其病名渊源于《内经.灵枢.厥病篇》之厥心痛,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医家对此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张仲景在编撰的《金匮要略》中,将该疾病划归至“胸痹心痛”范畴。对于其比较系统的认识见于《杂病广要》,其云“胸痹心痛,其病知二而一,均是肋间疼痛之称。
胸痹的辩证分型目前虽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现代医家对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各有发挥,将胸痹分为7型: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癖、寒凝、痰独。将冠心病急性期总纳为本虚、标实两型,进行急性辨证施治。近年来研究人员基于冠心病中医症候特征,利用统计学、数理分析学等知识,来对疾病涉及的相关中医症候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了构成中医症候的相关规律、特性。本文所研究的冠心病中医症候分类,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气滞血瘀、气虚痰浊、气阴两虚、心肾阳虚及心虚血瘀等种类属于冠心病症候公因子,并且心虚血瘀型临床表现较多。
郑国华等通过文献分析评价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1],通过现代药理学知识来对该中成药药效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其中含有的有效成分作用于患者病灶,能够对患者心脏血流速度、异常血管病变等情况作以改善,从而在血液循环系统恢复的情况下,有效保护心肌,降低心肌缺血所致的损伤风险,所以冠心病心绞痛采用该药物干预价值高。
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的条文,现代临床多有将此方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总结出此方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的破坏,扩张冠脉,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心肌重构等作用。
陈永华通过研究1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心电图疗效、血脂指标等情况,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有效缩短发作时间及频率,优化心电图表现及血脂指标,改善中医证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许继艳[3]等对120例冠心病患者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基础上进行中药和硝酸酯类药物结合治疗,对照组在二级预防基础上仅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发现两组心绞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减退率和心电图疗效均有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现已研究的比较清楚,到目前为止,冠心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治疗规范和诊疗指南。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多种因素,所以临床干预冠心病期间,需要医生对患者的发病情况与致病原因作以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可从实际情况出发,编制可行性较高的疾病预后方案,确保患者疾病可以在中医辩证分型理念治疗下,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问题一: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基础的非药物治疗(不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长期坚持,而不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难以实现。要实现三率的达标,就要将战场前移,严把非药物治疗关,实行釜底抽薪灭火。问题二:大量的临床、药理等研究表明,辨证施治的对症方药和一些专病专药确实能够达到控制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同作用,但临床往往缺乏严谨的辨证论治(如将瓜蒌薤白半夏汤用于瘀血阻滞型、或将血府逐瘀汤用于痰浊闭阻型,自然疗效不著),导致否定中医中药抱怨中医治不了病,实属误解。所以对于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一定要严把辨证施治关,发挥中医药的真实作用、发挥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实现其服务人民健康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