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延风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核磁室,甘肃 兰州 730100)
通常认为,宫颈癌发生与环境因素相关,另外也与个人行为、压力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1]。近些年宫颈癌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且出现年轻化趋势,另外还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现象,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此人们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明确诊断,以便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支持[2]。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广泛,本文做如下分析研究。
择取35例宫颈癌患者,病例选自人民医院核磁室,病例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3月~2019年10月,所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之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所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术前放化疗患者,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40~72(49.79±5.41)岁,病变类型:鳞癌病例数为26例、腺鳞癌病例数为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病例数为3例、透明细胞癌病例数为2例,临床分期,3例Ⅰa期、12例Ⅰb期、16例Ⅱa期、2例Ⅱb期、1例Ⅲb期、1例Ⅳa期。
核磁共振检查:通过GE公司Signa HDxt GEHCGEHC型3.0T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EX为24418/16121906190,进行横轴位扫查,同时行以平行于骶骨长轴斜冠状位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扫查,另外进行快速自旋回波T1WI扫查,层厚设置为2 mm,矩阵设置为512*512,横断面扫描序列、冠状面脂肪抑制扫描序列的T2WI中,TE与TR分别设置为90 ms、5000 ms,常规SE脂肪抑制扫描序列的T2WI中,TE与TR分别设置为20 ms、5000 ms。
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图像,对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进行判断,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准,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效果。核磁共振分期标准如下:①宫颈间质部分受到浸润,即在T2WI中发现宫颈内存在高信号肿块。②宫颈全层浸润,宫颈旁脂肪组织间隙受到浸润。③盆壁浸润或器官浸润,宫颈外缘毛糙,盆壁肌肉内存在肿瘤组织信号,盆壁与肿瘤组织之间脂肪组织无间隙。
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涉及到计量、计数两种资料,分别以(±s)、(%)两种不同方式予以表达,另外经t值、x2两种不同方式予以检验,如果检验所得结果P<0.05,则表示有意义。
35例宫颈癌患者中,29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且均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现象,其中8例为右侧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例为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12例为左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之前核磁共振检查分期总体符合率为91.43%(32/35),临床病变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4.29%(26/35),与术后病理分析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按照病理类型差异,可以将宫颈癌分为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类型包括,一是鳞癌,二是腺癌,三是鳞腺癌,同时也可以以细胞分化程度为依据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分化,二是中分化,三是低分化[3]。针对宫颈癌患者,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治疗,但需要以病变分期为依据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宫颈癌患者来说,可以通过对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估的方式,进而判断其分期情况,而确定分期之后,可以据此对手术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计划,这对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非常重要。临床中,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软组织分辨率,同时可以从多个方位以及多个序列进行扫描,得到影像学图像,可以将盆腔内器官内部信号清晰反映出来,进而判断局部病变情况,据此能够对其侵犯情况进行了解。据本研究显示,临床病变分期总体符合率与术后病理分析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检查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将淋巴结转移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还可以将肿瘤体积、浸润程度显示出来,术前通过核磁共振检查的方式,可以辅助诊断,一方面能够为病变范围确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分期确定提供依据,以便于更好地实施手术,保证手术效果。
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临床价值显著,可以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