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 瑞
(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急诊科护理,内蒙古 包头 014060)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发病后的1小时内是抢救的最佳时期,1小时以后实施抢救的成功几率大大降低[1]。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急救效果。对原本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节省各个环节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必要性及效果,笔者基于本院的急救资料,展开了以下研究。
选取2018年内我院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69岁,平均(56.5±1.1)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3.9±0.6)岁。
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接诊后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赶往救治现场,到达后对患者采取基本的现场急救,在急救车内提供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反映给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期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在通话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指导,使家属能够对患者进行一些基本的救治,保持患者的仰卧状态,不可随意变换患者体位。同时,依据家属在电话中反映的情况,准备好药物、设备,以便在到达现场后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在急救车内,行心电监护和静脉注射,提供吸氧,根据患者病情的恶化情况,及时向医院传达信息[2]。到院后,开辟绿色通道,立即将患者送至抢救室中展开专业救治。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最终抢救成功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抢救成功28例,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共成功抢救25例,成功率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更高。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有许多,例如过重的体力劳动、情绪过于激动、大量进食、外界温度刺激、吸烟、酗酒及便秘等。而这些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不规律,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而一旦发病则是致命的,必须尽快接受专业的救治,延误了最佳的急救时机,致死率是极高的。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的1小时内被称作“黄金1小时”,因为当患者的心脏供血血管被堵塞后,30 min内心肌就会开始坏死,8 h左右完全坏死。因此,越早将阻塞的血管打通,心肌存活的几率就越高,而这也是患者的存活率[3]。因此,大多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 h后得到了救治的患者,都能够恢复如初,超出1 h后救治,即使存活,也或留下后遗症。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尽可能的利用起了宝贵的时间。在电话中对患者家属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许多家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搬动患者,加重了患者的心脏负担,致使病情恶化。通过远程指导,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开辟医院内的绿色通道,能够尽量在“黄金1小时”内展开救治。
本次通过对本院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了不同流程的急诊护理,经数据研究后证明,优化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挽救了更多的患者生命,因此医院应该将这一护理流程取代原有的急诊护理流程,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