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瑛,刘维琴*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动脉压升高,可进一步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和肾的功能障碍。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其常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高血压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以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为主要原则,但西药降压常伴有较多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中医辩证理论实施个体化治疗,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王玉林为主任医师,教授,贵州省首批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载,专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独具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从肝论治、肝肾同治、注重调畅情志等学术思想。本文总结了王玉林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祖国医学并无高血压病名记载,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火痰瘀等浊邪互结,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病位在脑窍,与肝肾脾关系密切。中医将高血压分为四大证型,以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最为常见[2]。《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阐明肝与眩晕的关系;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病因之一,《丹溪心法》说:“头眩挟气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载:“眩晕一证,虚者居八九……”、“无虚不能作昡”。现代医家朱良春[3]认为,高血压的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为主,标实为肝阳上亢。王老认为高血压涉及肝脾肾,三者之中,以肝为主,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肝郁化火伤阴或肾阴亏损,致水不涵木,木少滋荣,阳不受制,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昡晕。
王老言:肝主疏泄,长期焦虑恼怒,使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生风,风升火动,扰乱清空,或日久煎熬阴津,阴不制阳,阳亢于上,则见眩晕。《类证治裁•眩晕》载:“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也阐明了肝在高血压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从肝论治,主要有疏肝、平肝、清肝、柔肝、补肝等治法。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柴胡、菊花等。而肝肾同源,肝郁化火,灼伤阴津,肾阴受损,水不涵木,阴不维阳,肝阳上亢,肝气上逆,上扰清目,发为眩晕、目赤。故清肝泻火的同时可适当滋补肾阴。
王老认为情绪异常,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可致气机不畅,气郁化火,耗伤肝阴,阴津不能上荣头目,或气机逆乱,肝阳上亢,肝风上扰清窍,主张从情志入手调肝治疗高血压。邓铁涛教授也认为,情志不畅、精神紧张等情绪障碍是导致血压升高和波动的重要因素。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亦提到,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从事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因此,调畅气机、疏达情志在高血压治疗中不容忽视,采用合适的心理治疗,如疏导宣散,移情易性等,可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在用药方面,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远志等能改善焦虑紧张和失眠症状。
患者李某,男性,48岁,2018年3月7日首诊,自述近5年来,头晕头痛,失眠,血压增高,现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每天一次,血压控制不佳,精神紧张时头痛剧烈,血压最高达190/100 mmHg。辅查:头颅核磁未见异常;生化及血常规未见异常,血压160/98 mmHg,心率70次/分。症见:头晕,头痛且胀,心烦易怒,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 g,钩藤20 g,石决明30 g,栀子10 g,黄芩15 g,怀牛膝15 g,桑寄生30 g,杜仲30 g,夜交藤15 g,酸枣仁30 g,7剂。3月15日复诊,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头晕头痛较前缓解,睡眠仍欠佳。处方:前方加龙骨30 g,龟甲15 g,远志10 g,石菖蒲15 g,共14剂。于3月29日三诊,头晕头痛持续好转,睡眠改善,血压控制良好,故予前方去龙骨、龟甲,加丹参30 g,合欢皮20 g,共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中年男性,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阳上亢而致眩晕头痛,选方天麻钩藤饮是中医治风剂,最早在《杂病证治新义》有所记载,是平肝潜阳、润肝养肾的良方。二诊患者头昏头痛改善,血压控制可,仍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加用孔圣枕中丹,镇静安神,交通心肾,并嘱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劳逸结合。三诊时患者症状均改善,血压正常,前方基础上加丹参,合欢皮平肝熄风且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