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圈域经济现象。目前,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加强,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些外围城市与都市圈核心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交流,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积极对接,促进了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提高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昆山依托上海、富阳依托杭州。但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破解。
一是都市圈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性高。产业同构使产业竞争性多于互补性,容易产生圈内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和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是城市间对接合作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外围城市与都市圈核心城市对接合作尚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整体联动协调发展还不够。尤其是产业对接合作层次低,进一步拓展提升的空间很大。
三是规划编制项目布局彼此分割。目前,一些外围城市虽然充分考虑到与大都市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对接合作,但是规划编制尚未实现充分衔接和有效打通,项目建设还存在进度、标准、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等问题,需要在顶层设计、规划编制、项目布局等方面彼此联动、相互畅通和一体发展。
四是合作联动发展动力不足。外围城市希望依托都市圈核心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愿望强烈,迫切要求对接合作,但受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双方联动发展动力仍显不足,制约了区域协作发展的进程。
五是城际协调联动引导不够。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需要经常性的协调互动和机制性协商引导作保障。目前有些都市圈核心城市虽然在发改系统建立了城际协作发展的专门机构,但发挥作用不够,各城市间发展相对独立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圈域内城市协作联动发展机制和资源共享合力。
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从而真正推动都市圈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是科学编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逐步探索出台指导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意见,确立都市圈发展定位、差别化发展思路等,形成战略发展共识。根据城市建设、城镇化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因地制宜推动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都市圈的范围边界、战略定位、目标愿景、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可前瞻性研究探索都市圈核心城市托管部分周边外围城市的体制。
二是建立去行政化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打破都市圈跨行政区的壁垒,应强化城际之间的功能关系,弱化行政区划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由省级层面推动建立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包括产业合作机制、市场一体化共建和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和项目共建机制、公共服务合作和共享机制、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机制等。
三是搭建多层次的一体化发展平台。按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解决都市圈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鼓励和支持都市圈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在“飞地经济”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共建、新经济联动培育等方面,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共同建设产学研中心、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合作平台,促进核心城市与周边外围城市新旧动能同步转换,推动都市圈城际协调联动,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核心城市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打造一体化的良好营商环境。遵循都市圈向心发展和圈层组织布局生产力的规律,按照市场化原则,在加强城际协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制定适度差异的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和吸引政策,尽可能减少具有排他性或恶性竞争的优惠政策,清理不利于都市圈城际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打造都市圈一体化的政策环境。按照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要求,围绕政务能力提升,推动不同层级城际之间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协作,搭建政务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打造一体化的政务服务环境。
五是加强都市圈经济发展等重点指标监测。都市圈具有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性特征,城际经济联系紧密,过去各城市孤立地统计分析经济发展指标,已不符合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需求。因此,一方面,应树立区域一体化思维,打通数据信息孤岛,依托已有统计方法及口径,加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重点指标的关联性分析;另一方面,应不断创新统计方法,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平台等新手段,围绕都市圈发展形成一些地域性的特色指标,加强动态性监测分析预警,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