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琴
(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21)
短暂性脑缺血又被称之为小中风,发生机制为患者机体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处的血供较少(短暂性),以此在颅脑局部位置会出现脑缺血情况,进而造成患者颅脑的神经功能障碍,该病症具有发病急、短暂性、突发性、易复发及可逆性特点[1],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半小时内恢复,如果好转时间在2小时以上,会导致患者大脑出现程度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实际临床效果。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3~82岁,平均(62.7±3.6)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组与联合组各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即指导患者每天按时定量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尼莫地平片药物90 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次,1次/d,给药方式为口服。
(1)利用彩超检测患儿颈动脉,记录最厚处IMT的值,如IMT≥1.1 mm,同时患者超声检查内膜局部隆起增厚,回声变低则可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产生。(2)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2]。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HDL-C分别为(3.3±0.4)、(1.4±0.1)、(2.3±0.4)、(1.4±0.2),而对照组为(4.6±0.5)、(2.1±0.2)、(3.0±0.2)、(1.1±0.1)。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更佳趋近正常值,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IMT以及斑块面积分别为,(1.5±0.7)、(25.4±5.2),对照组为(1.6±0.5)、(25.1±5.3),组间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以及斑块面积分别为,(1.1±0.7)、(16.2±4.2),对照组为(1.5±0.2)、(24.1±6.1),观察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疾病发作的重要原因,血液成分与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微血栓、颅脑血流方向改变等为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所以临床医生进行该疾病治疗时,需要对上述致病原因进行有效把握,以此可合理选择药物进行疾病干预,促使患者机体血脂指标可以恢复至正常范围内,避免病情继续发展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
阿托伐他汀钙在降脂方面有广泛应用,能够抑制肝细胞合成限速酶,改善患者血脂水平,进而使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出现好转,避免血管壁出现较大炎性反应,同时能够协同缬沙坦对患者血管平滑肌收缩起到非常好抑制效果,使患者血压水平得到改善[3]。除此以外,阿托伐他汀还能对肝细胞表面进行刺激而促进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增加和血清胆固醇消除率的显著提高,进而有助于胆固醇水平的显著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更佳趋近正常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MT以及斑块面积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从而降低其颈动脉血流情况,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