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及非母语者汉语声调感知研究进展

2019-01-03 08:03王文清万勤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耳蜗声调母语

王文清 万勤

1 引言

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变化会导致词意变化。声调是指音节或词组的音高运动模式,包括音高升降曲折的形式(调形)和相对的音阶特征。汉语普通话中根据基频变化的模式分为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4种类型[1]。声调感知是指个人利用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及大脑检测和解释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过程。知觉实验,即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播放一组口语词,要求被试对实验项目作出反应的实验。在声调感知实验中,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区分测验,一种是辨别测验。区分测验是指给被试两个不同的听觉刺激要求判断是否一致;辨识测验是指给被试一个听觉刺激,要求其在含有目标的选项组中找出与听觉刺激相匹配的选项。

目前国外研究者对不同的被试类型、年龄及不同语言使用群体的声调感知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对比其干预前后的声调感知能力。我国研究者对汉语声调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声调的范畴知觉[2~4],声调能力的脑侧向问题[5],声调知觉影响因素的研究[6,7]。被试类型主要为二语学习者[3,4]、少数民族学生[8]、人工耳蜗使用者[9]等,主要集中于普通人群,对言语语言和听障人群的声调感知能力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研究现状为基础,从汉语声调感知研究的对象、测试材料、汉语方言的声调感知3方面进行总结与梳理,旨在为汉语声调感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 汉语声调感知研究的研究对象

在汉语声调感知研究中,根据被试年龄分为儿童和成人。

2.1 儿童的汉语声调感知研究

健听儿童在3岁前可以发普通话中的4个声调[10],在安静环境下,4~5岁儿童可以完全识别4个声调[11]。席洁等[2]考察了5~7岁汉语儿童声调知觉的发展模式,发现在声调特征上,6岁儿童已经获得了和成人类似的范畴性知觉能力。

在听障儿童中,已广泛使用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但是由于其言语编码设计基于西方非声调语言特点,所以对汉语声调的感知能力差。Xu L等[12]对语前聋植入人工耳蜗儿童进行研究,表明声调的感知与产生之间显著相关。Chen Y等[13]对2~7岁植入人工耳蜗的普通话儿童进行汉语声调和句子感知的研究,发现其最难识别二声和三声,安静环境中只有人工耳蜗植入的时间会影响其声调感知的能力。Li A等[14]对平均年龄为9岁10个月植入人工耳蜗和配戴助听器儿童的普通话声调识别能力进行研究,发现两类被试的声调识别能力接近。陶仁霞[15]对3~6岁双耳双模式的听障儿童进行声调感知能力研究,发现其声调识别显著好于单耳蜗,得分提高了13.04%。

研究还发现听障儿童的声调感知能力弱于正常人且受噪声环境的干扰。植入人工耳蜗和配戴助听器儿童的普通话声调识别能力接近,但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的声调识别显著好于单耳植入人工耳蜗,这也给听障儿童在选择助听设备时提供了参考。此外,研究发现唐氏综合症等也存在声调产出异常的问题[16],而声调感知与产出能力之间显著相关,因此要加强对其声调感知能力的研究。

2.2 成人的汉语声调感知研究

关于成人汉语声调的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耳蜗植入者、少数民族群体以及二语学习者。

2.2.1 人工耳蜗植入者汉语声调感知研究 王媛等[17]对成人人工耳蜗患者的音调感知进行评估并与声调识别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其声调识别能力显著弱于正常人,并且与音调辨差阈值存在显著相关。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正确率在60%~90%,以三声和四声最易识别,考虑可能因为三声和四声的时长信息最为显著,所以有助于声调识别[18]。王硕等[19]对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去掉时长因素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能力的影响,对三声识别影响最显著。如今人工耳蜗不能有效的提取音调信息,导致其汉语使用者存在声调感知障碍。因此技术改变与进步非常重要,在还未得到改善前,在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康复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声调的时长信息进行康复,帮助其感知声调并掌握。

2.2.2 少数名族的汉语声调感知研究 少数名族在学习普通话时声调掌握是难点,为了帮助其掌握好声调,研究者们对其声调感知能力进行了研究。李素秋[20]对柯尔克孜族学生双音节词声调的感知能力进行测试,指出其感知汉语双音节词前、后字声调时存在一定随意性,对调形变化不敏感,声调意识薄弱。易斌[21]对维吾尔族人进行汉语单字调的感知实验,指出其声调感知错误呈类型化,其中阳平与上声和阴平混淆现象突出。Wang SY等[22]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阴平和阳平的感知属于范畴感知,率先提出了声调知觉具有范畴性。何江[23]对汉族与维吾尔族学生普通话声调的范畴感知进行研究,发现汉族学生的辨别感知为半范畴性感知,维吾尔族学生的声调感知则呈现非范畴性感知。此外,其进一步对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进行汉语三声的区分和辨别实验,结果表明,前者为半范畴性感知,后者则为非范畴性感知,而且维吾尔族学生对音高变化的绝对值更为敏感[24]。两项研究的结论一致。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使用的语言为无声调语言,其母语经验影响了普通话声调的习得。在其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发音训练也要重视声调感知系统的建立及范畴化知觉模式的培养。

2.2.3 二语学习者的汉语声调感知研究 在二语习得者的汉语声调感知研究中,朱静雯等[7]研究发现调域维度对汉语母语者感知的影响大于学习者,而时长维度相反。Gandour等[25]考察了普通话和英语被试对普通话阴平-阳平连续统的知觉,表明英语母语者对非语言刺激的知觉呈现出更强的范畴化特征。贾琳等[26]考察了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者声调感知的作用,发现视觉加工促进了学习者的声调感知。王韫佳等[3]对韩语母语者阳平和上声的感知进行研究,发现其对这两个声调的分辨基本上未呈现范畴化倾向。张林军[4]对日本留学生声调的范畴化知觉进行研究,发现无汉语经验的学习者对声调的知觉是连续性的;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范畴化知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中级水平的学习者范畴化知觉能力接近汉语母语者的水平,但精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HalléPA等[27]对台湾学生和法语母语者进行了汉语声调的区分和辨别实验,发现台湾被试的汉语声调感知是准范畴性的。法语母语者对声调变化具有敏感性,但没有台湾学生敏感。Abramson[28]对泰语母语者进行泰语的声调感知实验发现泰语声调感知有一定的范畴性,泰语母语者在感知汉语声调时受母语声调的影响,采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对汉语声调的感知具有明显优势[29]。可见母语背景对汉语声调感知与学习有影响。

二语学习者感知声调时更多的依赖于时长而不是调域,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表现出不同的范畴化知觉能力可能与其母语背景有关。同样提示在其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建立声调系统及提高范畴化感知的能力。目前对二语学习者声调感知模式的研究大部分是行为学实验,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进一步丰富声调范畴化知觉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是新的研究方向。

3 汉语声调感知的测试材料

汉语声调感知的测试根据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针对儿童的声调感知测试材料,另一类针对成人的声调感知测试材料。

3.1 儿童的汉语声调感知测试

目前,针对儿童的汉语声调感知测试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第1个由Zheng Y等[11]根据Moog和Geers的英语早期言语感知测试(early speech perception,ESP)改编的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MESP)。此测试材料共有6个测试项目,其中第6项是声调感知测试。主要用于2~5岁的儿童,测试材料为单音节字,选自中国儿童常读的故事书中。采用声调识别的形式,测试时以图片形式呈现。在安静的环境中播放录制的标准音,播放过程中无固定给声强度,要求被试根据听到的声音在两张图片中选出对应的图片。只有两个选项,选中目标项的概率为50%,略为偏高,测试结果容易呈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此外,该材料只能在安静环境下使用,已有研究表明,听障患者的声调感知能力在噪声环境下会变弱[30]。若可同时在噪声环境下进行测试,则可以更全面的测试被试的声调感知能力。

第2个是Zhu S等[31]开发的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材料(mandarin tone identification test,MTIT),适用于7岁儿童。测试材料为7岁儿童熟悉的单音节字。可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使用,题项由一个声调组(音节相同,声调不同)和两个干扰项(音节和声调与声调组都不相同)组成。测试时先呈现图片,随后给予目标刺激声,给声强度可调节,要求被试根据听到的声音选出对应的图片。此外,设计者对此测试工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这份材料可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使用,录制标准音,评估过程标准化。但是该材料只有一份词表,易产生练习效应,可设计几份等价词表。此外,干扰项的干扰性不够强,若干扰项与目标项之间声韵组合相同只有声调不同,则干扰性更强,更能考察受试者的声调感知能力。

第3个是Kevin等[32]开发的噪声环境下计算机化的声调和双音节词图片识别测试(mandarin pediatric lexical tone and disyllabic-word 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 in noise,MAPPID-N),用来测试普通话母语儿童在噪声环境下单音节字的声调感知能力,适用于4~9岁的儿童,测试形式为图片识别。共有48道测试题,在每道测试题中共4个选项,1个是目标选项,另外3个为干扰项(与目标项声韵组合相同,声调不同)。要求被试根据听到的音在触摸屏电脑上选择对应的图片,测试过程中可控制给声强度和噪声强度等级。此测试材料的不足之处是选用同一音节4个不同声调的字,有些字不能用形象的图片来表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学龄期的受试者可将图片换成汉字加注音的形式。

关于测试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增加测试环境类型,控制练习效应。建议测试环境包括安静和噪声环境,并选择合适的噪声类型和信噪比,同时设计等价词表。第二,对测试工具或材料进行信效度检验,标准化后有利于进一步的推广使用。第三,选用材料时干扰项应与目标项声韵组合相同,单纯考核对声调的感知能力。第四,对于能力弱的患者,测试时可能需要增加声调分辨测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声调识别能力测试。

3.2 成人的汉语声调感知测试

在成人的汉语声调感知研究中,暂未发现统一的测试材料。在声调的感知能力研究中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音节与4个声调组合词。如柯尔克孜族学生双音节词声调感知[8]、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声调感知[17,19]的研究中使用材料主要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音节与4个声调组成的单音节词。所选材料能较好考察受试者的声调感知能力。

在声调的感知模式与感知影响因素研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声调间的连续统。韩语母语者[5]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知觉研究中采用Praat合成升调至平调的连续统,负载声调的音节为ba[pa]。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的范畴化知觉[4]研究中,采用的语料为用Praat合成从阴平到阳平的连续体(音节为/yi/,时长为300 ms)。此类研究中选用的材料相对比较一致,都是选用声调间的连续统,但负载声调的音节不一致。

4 汉语方言的声调感知研究

汉语是属汉藏语系的分析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现代标准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汉语普通话。一般划分为13种方言,分别为官话、晋语、粤语、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客家语、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话。关于汉语方言的声调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粤语。

粤语共有6个声调,与普通话声调不同,其没有像普通话中三声的曲折调,且各声调间时长和强度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进行粤语声调感知时少了时长和强度变化的提示会更加困难。儿童在两岁时已经习得粤语的声调[33]。Lee KY等[34]对粤语母语者的声调感知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在6岁时声调的感知能力与成人接近,但是T2/T5和T3/T6仍难以区分。Zhou YV等[35]研究了振幅包络对粤语健听成人声调感知的影响,发现振幅包络和频域同样会影响对声调的感知。

此外,研究者们对植入人工耳蜗患者粤语声调感知能力进行研究。Lee KYS等[36]研究发现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的感知能力明显弱于健听儿童,并且配戴助听器与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在粤语声调感知能力上无明显差异,调形差异越大越容易被识别[37]。Wong AO等[38]对4~9岁语前聋植入人工耳蜗的香港儿童粤语声调感知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其声调分辨与识别能力非常弱,并且第六声的识别最困难。由于人工耳蜗言语编码设计的特点以及粤语各声调间无时长和强度差异,导致粤语人工耳蜗使用者在声调感知时更加困难。后期人工耳蜗言语编码设计改进时,不同的声调语言使用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改进方案。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汉语声调的感知对声调的掌握非常重要。不同群体对声调感知能力的了解,知觉模式及影响因素的探究对其学习或康复的指导意义较强。但仍有部分方向有待进一步探讨。①丰富被试类型。现有研究中对声调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语学习者及人工耳蜗植入者,对助听器配戴者及其他言语语言障碍患者如脑瘫、唐氏综合症、口吃等群体的关注较少。研究发现[39]口吃事件易发生在三声和四声,这是否与声调感知能力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②儿童声调感知测试材料标准化。成人的声调感知测试中材料的选用原则为生活中常用的可与四个声调组合的音节。但现有儿童感知测试材料中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仅有一份词表,为进行信效度检验,测试环境单一等。后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③在汉语方言声调感知研究方面,涉及的方言种类不多,关注面较窄。加强对其他方言的声调感知研究,从而帮助学习者学习、探讨不同地区的文化与汉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耳蜗声调母语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小鼠出生后早期耳蜗柯蒂氏器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
母语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人工耳蜗为什么贵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