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用创新力量唱响青春旋律

2019-01-02 09:00唐李佩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长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唐李佩

2019年9月开学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为统筹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而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该消息让长安大学的师生心中为之一振。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为长安大学师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其感受到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长安大学为国家的交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大到港珠澳大桥的各项科技研究,小到偏远地区的道路修建,在交通强国的路上处处都有长安大学学子的身影,他们扎根基层,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背后体现了长安大学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将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以教师队伍成长的内驱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怀平说。

如果思政教师队伍的活力没有被激发,那思政课程的创新改革就不会持续推进。在不断地思考和追问中,长安大学在职称评聘、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上作出了调整,出台《长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单列“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职称,将在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中获得“教学标兵”荣誉称号的教师直接认定为“副教授”职称。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婷就是这项创新政策的获益者。2018年,李婷在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开展的“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中获得“教学标兵”荣誉称号,随后被学校认定为“副教授”,搭乘了这列思政教师专属的职称“直通车”。

同年,在“大练兵”活动中被评为“教学能手”的姜建芳老师和李婷老师一起被评为全校“优秀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先进,在年终绩效奖励中向优秀倾斜,两位教师分别获得了3000元和5000元的物质激励。思政课教师奖励激励措施的推进和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投入思政课建设的热情。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了让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逐步提升,长安大学在严把政治立场关的同时,还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门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引育并重”的原则,以“团队+梯队”为路径,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和“教师科研创新岗计划”,不断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学科梯队整齐、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效果良好的师资团队。

“面对理工科学生,要讲好思政课,既要内容生动又要学理透彻,需要我们教师下大力气。不仅要立足学科知识,还要了解更多的时政热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有宽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这样,学生才会爱上思政课。”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庞海霞老师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不落伍。学校为教师的个人提升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从多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立洲教授介绍,学校每年投入80余万元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同时,还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三级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实施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和素质提升计划。近五年,先后选派60余人次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80余人次参加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举办了6次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会议;在暑假,组织180余人次前往改革开放前沿上海浦东新区、华西村及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地进行实践研修;组织120余人次前往国内多所知名大学进行交流和调研。

因一场讲座而被学员全打满分,2019年10月底,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工作室主任姜建芳教授再次被邀请至西藏民族大学,为200多名来自西藏自治区的教师学员作思政报告,这是名师工作室的又一次“走出去”,发挥了长安大学思政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独行快,众行远。”为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长安大学制定并落实了《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成立“名师工作室”,形成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后备力量为整体的教师梯队,带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教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升。

名师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已经有3名教师获得省级思政课教学标兵称号,1名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获教学骨干称号。李婷老师作为陕西省思政课教学标兵代表之一,参加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特等奖。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师资建设,为长安大学构建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李华老师在课前为我们开辟了10分钟学生演讲,鼓励我们说出心里话,发表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老师不仅帮我们解决思想问题,还很有亲和力,课堂互动也很多。”

“沈秀芳老师在讲毛泽东思想时,能信手拈来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做的诗词,让我们感受到豪情万丈的革命精神,拉近了与书本的距离,使思政课散发着一种文化美。”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以专题教学形式开设,张晶老师的课容量很大,理论性强且讲解透彻,每次上完课都会发现这些理论内容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說起自己喜欢的思政课,长安大学学子们的言语中透着喜爱和自豪。

陈怀平谈道:“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当教师队伍的活力被激发,我们教师团队就要思考怎样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在深刻把握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除了鼓励教师各展所长,用心、用情上好每堂思政课,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在思政课创新的顶层设计上优化机构设置,对应思政课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学院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部”“中国特色理论教研部”“思想品德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形势政策教研部”等5个教学研究机构和1个专业系,即“思想政治教育系”。

在此基础上,学院实施“课堂—课程—科研—学科”一体化工程。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將思想政治理论的“4+1”课程体系与5个二级学科方向相统一,形成学科支撑课程的良好格局,实现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课程优势转变,还同步进行“一课一品”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施“10+5+X”弹性专题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修身提升”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施课堂教学“4413”工程等。

“从小到大,你有理想吗?”“如果有理想,小时候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当李华老师利用雨课堂向学生发布问题后,屏幕上不断弹出各类回答,李老师一边读着弹幕一边和学生互动,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理想”的概念和特点。这是长安大学聚焦学生、聚焦课堂,积极推进“新课堂建设”的一个缩影。

王立洲介绍道,学院鼓励教学名师以及青年教学骨干开展智慧课程教学,利用网络教室的雨课堂教学有效解决学生上课看手机以及有效互动的问题。通过手机微信,雨课堂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媒体的积极作用,可以及时高效地完成随堂测验,不仅节约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还能有效检测和优化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学习中,我对学生讲中国桥梁建筑史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本专业前辈为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努力,调动‘90后‘00后大学生的行业热情,让他们在枯燥的专业课学习上更有动力。”在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罗晓瑜老师看来,思政教育对专业学习是有促进推动作用的,能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小我融入大我,更好地为交通强国战略作贡献。

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呢?长安大学给出了这样的答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行业特色,稳步推进《交通强国》《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地学人与国土文化》等行业思政课程建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业特聘教师”同上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校范围开展通识选修课,以慕课、微课的方式全程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利用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习马汇思”“政青年”等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和“行业思政”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就是我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老师带着我们去探寻人生的意义,让我们走出刚入学的迷茫,对未来有了规划和方向。”公路学院学生高帅航说。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长安大学的教师努力创新课堂形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应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思政课在润物无声中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散发出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思政课上有一项实践作业,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短视频,展现你眼中的改革开放。为了完成这项作业,我和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走访了一些地方,在制作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学生蔡育晶说。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是长安大学“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依托各教研部室的教学研究,每门思政课程都构建了自己的特色实践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实践教学上实施“中特道路万里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增强道路自信,实现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思政课与专业教育3个“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修身提升”工程,以点带面,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城市社区、乡镇、养老院开展志愿者行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系支部书记殷锋介绍,依托陕西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长安大学的行业优势,学院把红色文化资源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院先后在八路军办事处、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安吴青训班等地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涵盖红色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前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依托长安大学的行业优势,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走进行业、了解行业,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专业院系、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等多主体、多平台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

“让学生从读懂课本走向读懂社会”是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实践创新中矢志不渝的追求。学院协同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和党校,构建“大思政”“大教育”和“大宣传”格局,破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张皮”的问题,推动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深度融合,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密切。在日常生活修身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中,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对国家、社会现实问题的认知统一起来,推动知识体系向践行体系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切问近思为人民,引重致远惟创新。长安大学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培养了一批批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青年学子,他们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以青春之我融入青春之中国”,在传承和发扬“弘毅明德,笃学创新”中唱响时代之音。

猜你喜欢
长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我们长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水VS火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西游新记 2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