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窑火映半生

2019-01-02 02:04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黄桷遗址文物

宋婷婷

十月南山夜,寒意已侵人。重庆市首席文物专家林必忠穿过山间夜色,应邀出席融创重庆“设计再造”作品暨山晓生活美学发布会。

他来到人前演讲,溯源南山文脉:“南山是重庆人文历史底蕴最厚重的山。分布于南山黄桷垭方圆五六平方公里的重庆涂山窑遗址,是古代中国西南部较有代表性的仿福建建窑系民间瓷窑,是重庆本土唯一经学界命名的古瓷窑。”

林必忠曾主编重庆首部考古学专著《重庆涂山窑》,被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克于撰文称作“涂山窑的保护人”。

谋面于书

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林必忠便对涂山窑心驰神往。

“斗茶文化是涂山窑兴起的原始动力。”林必忠说,宋代斗茶成风,而斗茶先斗色,由于黑瓷便于衬托白色茶末、观察茶色,因此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如誉满天下的福建建窑,如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涂山窑等。涂山窑创烧于北宋末,主烧黑釉瓷。”

涂山窑的极盛时期在南宋。如梦回历史,应是林必忠笔下描述的繁荣光景:“古城重庆长江南岸延绵耸立着风景如画的南山、涂山山脉,两山间的宽谷地带,窑包林立……窑包上烟火昼夜不息。”“一叠叠烧制成形的瓷器种类繁多,碗、盘、杯、碟、罐、壶、钵等家用器;玉壶春瓶、胭脂盒等装饰器;鸟槽、瓷珠、飞禽走兽,惟妙惟肖的人物等玩具应有尽有。众多的黑釉瓷中掺和着少许柿色瓷、绀红瓷、青瓷、白瓷。‘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菊花‘虹彩等窑变纹令人目不暇接。”“川黔驿道上,物运通畅,肩夫挑客络绎不绝,骡马帮频繁往来,东翻过凉风垭将瓷器运至贵州,西顺老君坡的黄桷古道下至海棠溪、龙门浩长江码头,舟楫穿梭、帆起帆落、装载卸货……好一幅宋代涂山十里窑场图。”

十里窑厂日夜作息、烟火不断,然而却骤然陨落了。“涂山窑至元代渐趋衰亡,就此进入漫长的沉睡期。”林必忠说。

直至上世纪30年代,散落在黄桷垭镇附近野外的黑釉瓷器碎片,引起了一位外国学者的注意。

“美国汉學家、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现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在重庆作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了涂山窑。他认为这些碎片与福建建窑产品接近,因此将这里命名为‘重庆的建窑遗址。”林必忠说。

可惜因为战争,葛维汉的探索没能继续。

首次“触电”

文革结束后,政府对文物保护重视起来。沉寂许久的涂山窑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求索者。

1980年,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的冯先铭来到重庆,将涂山窑断定为宋代黑釉窑址。1982年,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文物专家董其祥根据古代文化遗址多以所在地的小地名命名的原则,正式提出涂山窑这一概念。自此,涂山窑三个字被广为传播。

同年,以我国著名陶瓷考古专家陈丽琼为代表的考古专家开始对涂山窑进行考古发掘。

1986年,陈丽琼在《考古》杂志发表题为《重庆市涂山宋代瓷窑试掘报告》的文章中指出:“涂山窑在历史上虽不曾被人注意,在史书上亦不见直接的记载,看来它当是属于民间窑场,但是它的成品并不比建窑、吉州窑逊色……”

这一时期,涂山窑走出书本,从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名词,成为林必忠眼前活生生的瓷器。

林必忠对自己第一次走进涂山窑遗址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和陈丽琼先生一行,对黄桷垭小湾窑址进行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675平方米,发掘石结构馒头窑炉3座,出土遗物标本2000余件。”

其规模之大、技艺之美,无不令他惊叹。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根据规定,凡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必须制定相关历史文化总体保护规划。1988年,《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工作正式启动,明确该工作由当时的市规划局牵头,市文化局、园林局参与。市文化局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由借调到市文化局文物处的考古专业工作者林必忠代表市文化局参与该项工作。

令林必忠备受鼓舞的是,他关于涂山窑的建议被工作组所认可,为涂山窑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黄桷垭涂山窑遗址是在重庆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民窑遗址,我认为很有必要把它纳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后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批复,黄桷垭从此成为‘地下文物控制地带。”林必忠说。

黄桷垭镇新力村小湾,是最早发现涂山窑的地方。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在黄桷垭镇的涂山湖、酱园、王庄等也发现了窑址,考古工作者一并将其定名为涂山窑(小湾窑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直辖后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重庆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对巴南区清溪、姜家场,荣昌区瓷窑里,合川区炉堆子,涪陵区蔺市等众多窑址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发掘或试掘。

2006年10月,《重庆涂山窑》出版,向世人呈现了涂山窑的全貌。后来,林必忠发表多篇有关涂山窑的研究文章,广受业界好评,为研究涂山窑留下了翔实而宝贵的资料。

不懈守护

“瞧,那件在阳光下呈现出红、黄、绿、蓝、紫五色的黑瓷盏就是‘窑变纹中的‘曜变纹,涂山窑中的极品。”林必忠和李大地合著的《涂山窑,镶嵌在南山上的一串明珠》中如是描述。

宋代建窑的曜变釉彩工艺被称为“东方神技”,而涂山窑无论是在工艺、热工技术,还是在产品质量、斑纹风格上都可以与当时的建窑相媲美。可以说,涂山窑不但是宋代的品牌,更是重庆的品牌,是历史上重庆经济繁荣的见证。

然而,人们沉醉于涂山窑之美时,酱园却传来了令人心惊的消息。

“有单位要在黄桷垭酱园兴建购物娱乐中心!”林必忠马上意识到,购物娱乐中心一旦开工建设,地下窑瓷必然遭到损坏。

事不宜迟,他立即带领考古所的专业工作者对黄桷垭酱园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在前后長达3个月的时间里,林必忠等人蹲守在现场、吃住在农家,白天挖掘、晚上研究。到了5月底,发掘面积705平方米,发现不同形制石结构馒头窑炉17座,出土大量遗物。

对此,林必忠感慨良多:“当初的发掘难度非常大。比如,为了保护发掘涂山窑遗址的真实原貌,工作前后都要摄像、照相。起初我们找来楼梯,但人站在上面摇摇晃晃,既不好拍又不安全。最后只能求助消防队,借用他们的云梯,才完成拍摄任务。”

为了抢时间,他们还请来当地农民帮忙。林必忠买来几十个家用新瓷碗放在现场:“谁挖出一个涂山窑瓷,就奖励一个新瓷碗。”这一方法迅速刺激农民的挖掘热情。

时间来到2010年。一天,一位年轻人通过网络联系到林必忠,称他在小湾发现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在“云南会所”遗址开发建设“南山筱筑”小区,“黄桷垭一带不是早就划为‘地下文物控制地带了吗?怎么还能随便开发建设?”

林必忠得知后,率领工作队伍驱车前往现场,找到相关负责人。“黄桷垭‘地下文物控制地带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如要开发,必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否则属于违法违规。”经过林必忠的一番讲解说服,开发商决定停止开发施工,避免涂山窑遗址遭到损坏。

林必忠等人又在该处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石结构馒头窑炉2座,出土大量遗物,并得出结论:黄桷垭涂山窑与磁器口沙坪窑,是重庆最出名的两大古窑口,是古代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瓷窑。

在林必忠的提议下,市文物主管部门表彰奖励了那位热爱文物的青年,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与保护文物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在“涂山窑的保护人”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中。

2018年11月,融创重庆发起“设计再造”活动,并邀请三届红点设计大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设计师迈克尔·杨,前往涂山窑遗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文化寻访。历时300余天,修改8次设计稿,累计六轮打样,分别经赤釉窑温1690℃72小时和黑釉窑温1060℃48小时烧制,最终形成了现代涂山窑民生款和高定款瓷器。在林必忠出席的这次发布会上,融创重庆“设计再造”作品——现代涂山窑玳瑁纹合金层叠花器首次亮相,并交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编辑 刘婷婷 327380430@qq.com)

猜你喜欢
黄桷遗址文物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情系黄桷兰
情系黄桷兰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最熟悉的陌生者
94岁“黄桷兰婆婆”收到百元假钞直接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