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在汉语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9-01-02 02:04汤卉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汤卉

摘    要: 汉语情态补语的常见格式有“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能够进入这几类格式的动词、离合词和词组能力不一,进入格式后主语后面的谓语、宾语能否省略情况也不一致,且这种省略有时改变句义或者引发歧义。本文对其进行较分析,以对教学进行指导。

关键词: 情态补语    动词    离合词    动宾词组

汉语的补语类型多样,有结果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等多种,情态补语最常见的格式为“主+谓+得+情态补语”,情态补语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对动作和状态的描写、对情况的说明与评价①。当宾语和情态补语同时出现,有“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主+宾+谓+得+情态补语”两种形式。那么,是不是所有能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结构的谓语动词组都能加上宾语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呢?是否能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的动词或动词词组都能省略第一个谓语动词,形成“主+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呢?且省略第一个动词之后句子意思是否发生变化?本文对情态补语的“主+谓+得+情态补语”“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主+宾+谓+得+情态补语”三种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的适用动词范围

首先,从动词能否带宾语来看,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只能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如“天气变化得很快”,不能进入有宾语的“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但也不是所有及物动词都能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这一格式。按照《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增订五版)对动词的分类,汉语动词主要分为七类,其中表示存在意义的“在”“存在”“有”,表示判断的“是”,能愿动词及部分形式动词“予以”“加以”,这类动词的动作性较弱,因此动作性较弱的动词很少出现在“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中。

二、谓词性词语及词组在“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中的具体分析

能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的谓词性词语指包含“动-宾”语法关系且整体呈谓词性的词语或词组,有动宾式复合动词、动宾式离合词、动宾词组。

(一)动宾式复合动词。复合式合成词指至少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本文动宾式复合动词指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語素内部关系是动宾关系,整个词语的词性是动词。笔者将常见的动宾式复合动词如“站岗”“投资”“失业”“动员”“达标”“挂钩”等词语按“主+(谓)+宾+谓+得”形式在北大语料库中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这些动宾式复合动词很少能进入“主+(谓)+宾+谓+得”结构,仅有“投资”一词出现两个符合要求的句子:①有偿用水制度的实施,使水利建设投资投得出,收得回,许多农民主动拿出积蓄,以有偿的形式支持兴修水利。②港口每天进出一万多辆车,关键是公安局的交通、门卫岗站得好。其中句①是可能补语,非情态补语。笔者根据“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要求和语言习惯编写例句,以上所例动宾式复合动词很少能按要求成句,仅“站岗”能造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句子,如:

1a 他站岗站得很认真。

1b 他岗站得很认真。

1c 他站得很认真。

在以上三句中,如果省略1a中的第一个动词,就变成了1b,1b这个句子即使在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交际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北大语料库中仅搜索到上文中的句②,若是直接将前面的述宾部分直接省略,则句子变成1c依旧成立。“站岗”中的“站”可以单独成词,两个动词表示的“站立”意义基本一致。句子1a因为有支配对象在句子中共现,“站”的语义更具体,1c如果没有上下文语境的限制,“站”表示的意义不一定是“站岗”,也可以是“罚站”“部队训练时的站军姿”等意义。由此可知,动宾式复合动词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能力较弱,动语素和宾语素结合紧密,一般不分开,动语素单独成词时意义与动宾式意义不一致。

(二)动宾式离合词。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叫“离合词”,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算两个词,离合词两个部分的紧密程度比复合词低,比动宾词组高。以“理发”为例:

2a 小王理发理得很好。

2b 小王发理得很好。

2c 小王理得很好。

“理发”是一个典型的离合词,若省略第一个动词“理”,则句子也成立,如2b。这正如上面提到的,“发”是可以独立成词,在句子中单独运用。若直接省略“理发”句子2c依然成立,独立地看句子意思也许不如2a中完整,若将其放入一定的语境中,如加入“小郭理得不好”,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这与“理发”是个离合词也是有关的,离合词在一起是词,分开的时候就成了词组,且是一个动宾词组,可以在“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中省略掉第一个动词而句子仍然成立。有学者认为前一语素和后一语素分别离散化,又将名词提前,意在构成强调句式,强调语义重心-谓语动词(沈家煊,2000)。动词性语素和名词性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影响离合词能否进入“主+宾+谓+得+情态补语”的因素,述宾结构的离合词语义关系多样,包括动作-结果、动作-受事、动作-地点等。语义关系是动作-受事比动作-地点的离合词或者短语进入“主+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的能力要强一些,因为名词性词语表示地点,动作和地点之间的关系式是一种动作在时间上的持续而产生的空间移动,句子是用来表达事件的,动作-地点的表达事件的能力不如动作-受事结构强,因此离析、换位更难,如“唱歌”“跳舞”进入“主+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的能力比“出国”强。此外,述宾式离合词中能够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的大多数都是用于日常交际,体现出很强的口语色彩。

(三)动宾式词组。动宾式词组在汉语中十分常见,且整个词组是动词性的,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的能力很强:

3a他写字写得很工整。

3b他字写得很工整

3c他写得很工整。

这三个句子符合“主+(谓)+(宾)+谓+得+情態补语”包含的三种格式,且三个句子语义一致。但宾语不是物而是人时情况又不一样。笔者在北大语料库找到下面这个句子:这时,那位老人蓦地站起来,想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把抓住A的手,颤抖着说:“我找你们找得好苦啊。笔者根据这个例句仿造了以下句子:

4a 他找孙老师找得很辛苦。

4b 他孙老师找得很辛苦。(有歧义)

4c 他找得很辛苦。

4a符合“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这一格式,且在日常交际中这样的句子很常见。4b是省略第一个动词,4b的意思与4a有区别,4b可看作受事性主谓谓语句,其中“他”是大主语,是“找”的对象。“孙老师”是小主语,是“找”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在4a中“他”是动作“找”的发出者,“孙老师”是动作“找”的受事,4a与4b的语义关系相反。另外,在北方方言中,“他孙老师找得很辛苦”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主语实际上就是“孙老师”,“他”是用来修饰“孙老师”的。当然,这样的理解与口语及方言等因素有关。如:

4d他找我找得很辛苦。

4e他,我找得很辛苦。

上面两个句子,省略掉第一个动词之后句子的意思也变了,是施事与受事角色的替换,却没有类似4c的第二种理解方式,因为“他我”两个人称代词放一起不可能理解成“他的我”。有时省略第一个动词,句子不是变成主谓谓语句,而是主谓句,如4f、4g,“赵斌女朋友”这两个名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意思是“赵斌的女朋友”。

4f 赵斌找女朋友找得筋疲力尽。

4g赵斌女朋友找得筋疲力尽。

当然,上述例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语和宾语都是人,都是有生命性的,这是句子省略第一个动词后施事和受事变换的原因。如果宾语不是人,那么省略第一个动词后句子通常是主谓谓语句。

三、对“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在汉语教学中,应先教“主+谓+得+情态补语”,再教“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和“主+宾+谓+得+情态补语”,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另外,不及物动词只能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格式。及物动词里表存在意义的“在”“存在”“有”、表判断的“是”、能愿动词及部分形式动词“予以”“加以”,这类动词的动作性较弱不能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格式。

2.动宾式复合动词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能力较弱,动语素和宾语素结合紧密,一般不分开。

3.部分述宾式离合词能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中,语义关系是动作-受事的离合词进入“主+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的能力要强一些。

4.动宾式词组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能力强,省略宾语时可以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格式。动宾式词组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结构时,如果主语和宾语都是人或者代词,第一个谓语动词是否出现使句义发生改变或者产生歧义。

“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都是情态补语较常见的格式,能进入这几种格式的词不一致,进入“主+谓+得+情态补语”结构的主要是动词,进入“主+(谓)+宾+谓+得+情态补语”较强的有语义关系是动作-受事的离合词和动宾词组,且主语和宾语都是人或者代词,第一个谓语动词是否出现使句义会发生改变或者产生歧义。我们应当对进入句法结构的限制性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不能太过笼统,否则引起学生对规则的过度泛化。同时,选用的词语和句式应该是典型的、常用的、争议较小的,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习得词语和句式,且引起偏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注释:

①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7).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4).

[4]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J].语文研究,2002,3(84):29-34.

[5]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6]王铁利.现代汉语离合词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