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锁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12-0028-02
丁酸梭菌又名丁酸菌、酪酸梭菌,细菌学分类属于梭菌属,是从人和动物肠道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能在动物肠道内定植,并产生丁酸和乳酸等短链脂肪酸为主要益生产物的益生菌。丁酸梭菌作为新一代芽孢益生菌制剂,具有耐热、耐酸和耐多种抗生素等生物学特性。在畜禽生产中添加丁酸梭菌制剂,不仅可促进动物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还可减少饲料中抗生素产品的使用,进而减少药物在肉品中的残留,对宿主有多种益生作用。丁酸梭菌作为微生态添加剂,既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单独使用,又可与一些有益菌复配使用,使用后可降低细菌的耐药性,促进菌群相互作用,从而保障动物机体健康。
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又称梭菌性肠炎、肠毒血症和烂肠症,由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及其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雏鸡阶段,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病突然、死亡率高和小肠粘膜出血、溃疡、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鸡球虫病是常见的一种流行性、急性原虫病,主要特征为鸡体消瘦、贫血、血痢、生长发育受阻。常见的病原有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两种,可造成盲肠、小肠肠粘膜出血或坏死,引起下痢。
鸡的坏死性肠炎和小肠球虫病在生产过程中常有并发或继发现象,严重危害了养禽业的正常发展。
1 发病情况
2019年8月,某种鸡场饲养海兰褐蛋鸡5.2万羽,22周龄时某日清晨,突然出现日死淘26只,与之前日平均死淘3~5只相比,数额大幅上升,技术员进入鸡舍查找发病原因,在检查饮水、光照、通风情况等指标时未发现任何异常。
2 临床症状
鸡群中有部分鸡只羽毛蓬乱、精神不振、闭目呆立、鸡冠发蔫(图1)。清粪皮带上有黄绿色和西红柿样粪便,甚至混有鸡脱落的肠粘膜。死亡鸡只大部分是个体较大,肛门处粘有稀黄色、带血丝的稀便。
3 剖检变化
发病的鸡只剖检病变常局限于小肠,以空肠和回肠多见;时有盲肠病变。小肠质脆,充满气体,肠壁增厚,肠管剪开后自行外翻,粘膜上发生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形成伪膜,有斑状溃疡及散在出血点;盲肠高度胀气,呈暗红色,盲肠内有血色稀便,见图2、图3。
4 诊断
诊断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诊,采集粪便和肠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和微生物培养、生化鉴定。
4.1 饱和盐水漂浮法镜检,发现大量球虫卵囊。
4.2 选取小肠受损病变部位的肠粘膜刮取物涂片,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发现有许多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肠杆菌。
4.3 选取小肠内粪便少许,接种于TSC琼脂培养基或血液琼脂平板,在42℃厌氧培养24h,选取单个疑似菌落接种于FIG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18~24h。
4.4 在以上培养皿中选取单个疑似梭菌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明胶、甘露醇、H2S、硝酸盐还原、蛋白胨水微量生化反应管,进行生化鉴定。
诊断结果:通过对病鸡的病理剖检变化和临床症状,并结合实验室检测,最后确诊该起病例为坏死性肠炎与球虫混合感染。
5 治疗
治疗方法:鸡群全群混饮丁酸梭菌、青蒿常山颗粒;用法用量:饮水中分别添加青蒿常山颗粒,100kg水添加100g,连用5d;100kg水添加丁酸梭菌200g,连用7d。
治疗结果:用药5d后,鸡群明显好转,蔫鸡数量明显减少;用药7d后,鸡群采食情况和死淘逐渐恢复正常。
6 结论
本次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因发病处理及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饲养管理在生产活动中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6.1 该鸡舍在上批次鸡群结束后未对鸡舍进行清洗,水线下接水槽内长期未清理鸡粪和灰尘,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给球虫和梭菌提供了繁殖和生长的环境。
6.2 该发病鸡群在育成期时没有对球虫进行药物防控, 16周后由育成舍转入蛋鸡舍后,鸡群因长期接触大量污染了病原的粪便而发病。
为减少鸡群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的发病率,必须加强空舍期管理和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洗、干燥和消毒,以杜绝球虫和梭菌滋生创造条件。在饲养过程中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加入丁酸梭菌、糞链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素,可有效防控坏死性肠炎和球虫并发感染的发病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