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华,张丽媛
摘 要:对陕北地区面花艺术进行考察,研究了面花起源、面花与民间习俗、面花艺术特征及发展传承等,以促进陕北地区面花艺术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陕北地区;面花艺术;民俗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1-011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J528.4 文献标志码:A
在陕北地区,面花造型精美,色彩鲜艳,装饰华丽,不仅是风味独特的食品,更是承载着丰富人文精神的艺术品。面花是陕北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年节、婚丧嫁娶、小孩满月周岁、老人过寿等重要节日,面花是人们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陕北面花的起源
陕北地区面花源远流长,广泛应用于祭祀和祝福,是陕北一种特殊的习俗[1]。人们将捏面花称为“捏燕燕”或“蒸子推”。
陕北面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流传至今。相传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他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来到现在的子洲县淮宁河流域一带发展农耕。在介子推等人的辅佐下,重耳回到故里发展霸业。重耳称晋文公后,要重赏介子推,没想到介子推不贪图富贵,带着老母亲到绵山归隐。为了逼迫介子推受赏,晋文公命人焚山。面对熊熊大火,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抱树而死。后来,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烧火,人们要吃寒食,因此清明节前一天便成为了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陕北人在寒食节捏面花祭拜。经过世代相传,捏面花成为了陕北地区祭祀和祝福的传统民俗。
除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一个上古名人在初春被虫子围住啃咬。在这个人快被咬死时,很多燕子等小鸟飞来吃掉了那些虫子,将他救了下来。后来形成传统,人们在清明时就会“捏燕燕”来纪念和感恩。
2 陕北面花与民间习俗
陕北地区人们主要用面花来祭祀。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面花渗透到陕北民俗的方方面面,和很多习俗融合。无论是过春节,还是清明节扫墓,或是婚丧嫁娶、民间送礼等,就连生日祝寿、婴儿满月礼,也用到面花。经过与习俗的融合,面花在陕北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下面重点分析面花与陕北民间的一些重要习俗。
2.1 春节的面花习俗
春节陕北有捏面花的习俗。在准备过年时,巧妇们聚在一起捏面花,为过年准备花馍。她们会捏成各种各样的花朵或者生肖,比如在豬年将花馍捏成肥猪的模样,寄予新年祝福。
陕北流行的风俗礼馍,是过年祭祀离不开的供品。在小年或者大年三十时,人们会把蒸好的面花献给“灶神”“财神”“土神”,用以祈福,保佑新的一年能够获得大丰收。花馍可以用来做供品,也可以在正月时吃,观赏性强又有独特风味,大人小孩都喜欢,适合过年时招待客人,或给亲戚伴手礼。
2.2 清明扫墓的面花习俗
陕北面花最早用于清明祭奠,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捏“子推馍”祭奠介子推。经过代代发展,这一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成为了家家户户在清明时用面花祭奠逝去的亲人。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在寒食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就开始捏面花。
清明节面花和春节面花有所区别,一般会捏一些燕、鸟,也会捏一些有象征性的花卉、瓜果,还有专门纪念介子推的“子推馍”。子推馍的形状与古代武将头盔相似,馍里面包有红枣或鸡蛋。这种馍只有家中成年男人才可以吃,女人和小孩不能吃。女人和小孩也有他们的专属花馍。成为母亲的女性吃的是“梭子馍”,这种馍是条形状,女孩子吃的是“抓髻馍”,男孩子的专属馍是“老虎”形状[2]。清明节还有燕子、花篮、小鸟形状的花馍。在清明时节捏制这种馍还有一种象征意义,就是用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召唤春天。
用作扫墓祭奠的面花,一般不点颜料。将面花摆放在墓前,洒一些在坟墓的周围,用以犒劳“饿神”“饿鬼”,剩下的摆放在坟墓前的供桌上用以祭奠。这已经成为了陕北清明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前,巧妇们将花馍蒸好,拿一部分用作清明扫墓祭奠和自家食用,一部分用来送给亲戚朋友。剩下的会串起来挂在高处风干,便于长期保存,日后可以拿下来给小孩解馋。
2.3 婚丧嫁娶的面花习俗
陕北面花不仅跟传统节日习俗有关,还跟婚丧嫁娶有关。在结婚时一般会捏制“龙”和“凤”的面花。迎亲时,新郎和新娘会分别端一个红瓷盆,新郎的瓷盆里面放着“龙”的面花,新娘的瓷盆里面放着“凤”的面花。人们将对新人的祝福寄予在面花中,意思是祝福他们百年好合、生活吉祥。在喜庆的唢呐声中,“龙”和“凤”的面花栩栩如生、熠熠发光,为迎亲增加了喜庆氛围。
在丧葬礼仪中,陕北也有捏制面花的习俗,丧礼上用的面花称为“老馍”。我国民间丧事有用白色的传统,所以制作的“老馍”不会使用红色材料,不会有红豆、红枣等。造型像是混沌宇宙,象征着人死去后回归到混沌宇宙中[3]。丧事上还有一种称为“莲花”的花馍摆放在丧事供桌上,这种馍是由许多层薄饼构成,用以悼念逝者。
2.4 七月十五的面花习俗
陕北一些地区将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麻谷节”,这个节也有捏面花祭祀的习俗。七月十五是麻谷成熟的季节。传说古时候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粮食,会把新麦子磨成面,仿造麻谷形状来捏制面花,人们将这种面花称为“麻谷神”。将捏好的“麻谷神”拴在地里,请求神灵保佑。渐渐地七月十五用面花祭祀“麻谷”成为了重视农业发展的民间习俗。至今,人们还会在这一天捏制面花祭祀天地神灵,也有的用来馈赠亲友。
2.5 满月寿礼的面花习俗
在陕北地区,孩子出生有送礼馍的习俗。在孩子满月时,会捏制一种混沌馍,象征孩子从混沌世界出生。这种馍里面包着红豆,象征着孕育生命与发展。也有圆圈形状的花馍,中间留孔,像是游泳圈,在孩子满月的当天套在脖子上,用以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在花馍上会有一些图案,有颜色鲜艳的花卉,寓意富贵、吉祥,或者有龙和虎,寓意龙凤呈祥、猛虎驱邪。亲戚朋友会在孩子满月时送礼馍。不同形状的礼馍包含着不同的祝福。如果是兔子、老虎,意思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是牡丹和芙蓉形状的花朵,意思是祝福孩子长大后荣华富贵。
陕北老人过寿也流行用面花祝寿。用面捏成“寿桃”的形状,寓意祝福老人寿比南山。也有将面做成圆形蛋糕的形状,上面点缀各种花卉或寓意吉祥的动物,将对老人的祝福寄予其中,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3 陕北面花的艺术特征
发展至今,陕北面花不仅是特色美食,还是具有很强观赏性的艺术品。人们把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寄予在面花中,使面花形式多样,富有艺术特征。下面将重点分析陕北面花具有的艺术特征。
3.1 题材广泛
面花是用面粉揉成面团后捏制而成。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来做成圆形的馒头、包子等。但在陕北,人们会将面捏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题材很广泛,常见的花鸟鱼虫、十二生肖、人形等。花又可细分为牡丹花、海棠花、芙蓉花等,鸟还可分为燕子、小麻雀等,鱼可分为金鱼、鲤鱼等[4]。这些题材主要取材于大自然,只要是人们能想到的都可以捏。除了大自然题材外,还有一些是根据祝福来取材,比如祝寿用的捏成寿桃、结婚用的捏成龙和凤、小孩出生捏成混沌状。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习俗有不同题材,赋予了面花题材广泛的艺术特征。
3.2 制作精巧
陕北面花具有制作精巧的艺术特征。一个面团经过巧妇精雕细琢,可变成花鸟鱼虫,做什么像什么,让人不由得感叹手工精细。制作陕北面花的工具很简单,常用的有擀面杖、剪刀、梳子、菜刀等。
巧妇们先把面发酵好,等面發酵好就揉面。如果是蒸馒头、包子等,对揉面的要求不高。如果是捏制面花,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揉面,直到把面揉透、软硬适中,才适合用来捏制面花。
将面揉好之后,巧妇们就会细心捏制。先把面捏成想要的图案,然后用剪刀修剪,用筷子上颜色点缀,用红豆、红枣装饰,这些全部都是手工完成。有一些复杂图案,需要投入很多精力。面花在细节上追求精致,给人留下制作精巧的深刻印象。经过精心捏制,白白的面团变成了精巧的图形[5]。
3.3 造型别致
陕北面花具有造型别致的艺术特征,形态逼真。在捏小鸟时,并不是大致捏出鸟的形状,而是在将鸟的轮廓捏出来之后,再进一步加工,用木梳压出小鸟毛发,用剪刀修剪出小鸟尖尖的嘴巴,用黑色的豆子点上小鸟的眼睛。完成之后,一个别致的小鸟就呈现在眼前,惟妙惟肖[6]。
在陕北巧妇看来,没有什么可以难倒她们,只要是生活中能看到的,经过她们那双巧手,都可以捏制出跟真实物体一样别致的造型。即使是“龙”和“凤”这些复杂的吉祥物,也能捏得栩栩如生。因为造型别致,陕北面花像图画一样,捏出的鲜花在怒放,小马在活蹦乱跳,老虎在吼叫,小鸟在枝头上唱歌。正因造型别致,更能将美好祝福寄予其中,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3.4 色彩鲜艳
用小麦粉揉成的面只有单一的白色。为了凸显出造型别致和形态逼真,人们在捏制面花时,还会选择可以食用的色素,根据真实物体的颜色上色。比如将牡丹花朵涂成粉红色或鲜红色,将陪衬的叶子涂成绿色,将金鱼涂成金黄色,将动物的眼睛点成黑色。
在一些组合型面花中,往往会有多种物体,比如有花鸟点缀,有老虎、龙或凤。这些物体会根据原物来上色,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即是色彩鲜艳的艺术品。陕北面花的颜色跟造型一样丰富多彩。除了清明节、丧葬等特殊习俗要求面花不能使用鲜艳颜色之外,一般用来观赏和送给客人的面花都可以使用鲜艳颜色,大大增加了面花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4 陕北面花的现状与传承
4.1 陕北面花的现状
在现代经济文化冲击下,很多传统民间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甚至逐渐消失。陕北面花跟传统民俗密切融合,过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面花。在传统民俗维系下,陕北面花得以发展至今[7]。在民间艺术发展备受考验的今天,社会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陕北面花不仅有贡品和食用的价值,还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受到了陕西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一方面,子洲县南川一带的面花在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陕北面花的保护及发展,避免面花艺术在时代浪潮中被遗弃。
另一方面,在陕北民间,面花已不局限于节日习俗,还登上了展览舞台。很多地区自发组织面花展览。比如在国庆长假,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举行面花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还有利于促进面花创新。在展览上,创作者会对面花种类、形状进行创新,让面花艺术更好地绽放。
除了被列入非遗和举办展览之外,陕北民间还有一些手工面花培训班。现在会做面花的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而年轻人大多数读书、外出工作,较少人学面花捏制。开展面花培训班,利于促进更多人加入到面花捏制队伍中,这对传承和发扬面花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4.2 陕北面花的传承
陕北面花能够传承到今天得益于它礼馍、供品的特殊身份。在与民间习俗结合的过程中,陕北面花代代相传,成为了民间艺术,在陕北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8]。和很多民间艺术一样,陕北面花传承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并没有完善的文字记载。人们从老一辈口中了解这门手艺,或通过“手把手教”掌握这门手艺,这样的传承方式具有不稳定性。
如今年轻人大多青睐从事新兴职业,更愿意把精力投放在新兴事物上。做面花工艺繁杂,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很多年轻人缺乏这方面的耐心。面花手艺主要掌握在老一辈人手中,渐渐会随着这些人年老和逝去而威胁到面花传承,这也是很多民间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因此,陕北面花传承应该打破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将面花艺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记载保存,让面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5 结束语
陕北面花在民间生根,与传统民俗相互融合。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过年过节,都离不开面花。这种传统手工艺术品散发着浓郁的黄土地气息,是陕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作为礼馍、供桌上的供品,陕北面花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作为食物,陕北面花是民间美食的一道独特风味。
陕北面花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民间艺术,具有题材广泛、制作精巧、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等艺术特征,极富艺术表现力。这种蕴含陕北人文历史和精神气息的艺术,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陕北面花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豫倩.陕北面花艺术主题内涵探析[J].艺术科技,2014(11):161.
[2]宋润民.陕北面花中的生存观[J].装饰,2013(4):115-116.
[3]王铎.从陕西面花看中国饮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有机融合[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6-20.
[4]张潇娟.陕西面花造型特征成因探源[J].艺海,2018(5):132-134.
[5]王铎.从陕西面花看中国文化的原始图腾[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2):75-78.
[6]王铎.试论陕西面花的文化承载[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91-94.
[7]张丽媛.洛川生肖面花的造型特征分析[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7(6):74,78.
[8]张欣宇,郭耕延,彭骞乐,等.以非遗面花讲好中国故事——论陕西黄陵面花的文化意蕴[J].艺术科技,2016(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