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法

2019-01-02 01:36马一浮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六艺孔子读书

前示学规,乃示学者求端致力之方。趣向既定,可议读书。知人行远,必假舟车,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故读书之法,须有训练,存乎其人。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不得要领,陵杂无序,不能入理,有何裨益?所以《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古人以牛驾车,有人设问,“车如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此以车喻身,以牛喻心。车不自行,曳之者牛;肢体连用,主之者心。故欲读书,必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泛泛读过。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不然,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今以书为一切文籍记载之总名,其实古之名书,皆以载道。《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之名始此。《书序》复云:“孔子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漆书三灭,铁挝三折,其精勤专久如此。今人读书,不及终编,便生厌倦,辄易他书,未曾玩味,便言已瞭,乃至文义未通,即事著述。抄撮剿袭,自矜博闻,谬种流传,每况愈下。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此不独浅陋之甚,亦为妄诞之尤,其害于心术者甚大。今日学子,所最宜深诫者也。

《易》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伊川曰:“天为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人之蕴蓄,由学而大,而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此学之所以贵读书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乃知贵近者必遗远也。河伯见海若而自失,乃知执多者由见少也。读书非徒博文,又以蓄德,然后能尽其大。盖前言往行,古人心德之着见者也,畜之于己,则自心之德与之相应。所以言“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业者,即言行之发也。君子言而世为天下法,行而世为天下则,故乱德之言,非礼之行,必无取焉。书者何?前言往行之记录是也。今语所谓全部人生,总为言行而已矣。书为大共名,六艺为大别名。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初无经史之分也。尝以六艺统摄九家,总摄四部,闻者颇以为异。(《泰和会语·楷定国学名义》)其实理是如此,并非勉强安排。庄子所谓“道术之裂为方术,各得一察焉以自好”。《汉志》以九家之言皆“六艺之支与流裔”,亦世所熟闻也。流略之说,犹寻其源,四部之分,遂丰其蔀。今言专门,则封域愈狭,执其一支,以议其全体,有见于别而无见于通,以是为博,其实则陋。故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守目录校雠之学而以通博自炫者,不可以语于蓄德也。清儒自乾嘉以后,小学一变而为校勘,单辞碎义,犹比窥观。至目录一变而为版本,则唯考论椠刻之久近,行款之异同,纸墨之优劣,岂徒玩物丧志,直类骨董市谈。此又旧习之弊,违于读书之道者也。

以上略明读书所以穷理,亦所以蓄德。料简世俗读书不得其道之弊,大概不出此数端。然则读书之道,毕竟如何始得?约而言之,亦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局与杂为相违之失,煩与固为相似之失。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

《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观象,观变,观物,观生,观心,皆读书也。六合之内,便是一部大书。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夫义理无穷,岂言语所能尽!今举读书法,乃是乘性而谈,不与世俗同科,欲令合下识得一个规模,办取一副头脑,方免泛滥无归。信得及时,正好用力,一旦打开自己宝藏,运出自己家珍,方知其道不可胜用也。

(摘自《复性书院讲录·卷一》,系作者1939年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的讲稿之一)

马一浮(1883-1967),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曾在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猜你喜欢
六艺孔子读书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西周时期数字五学六艺
御风六艺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六艺”之“五射”新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