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利芳,笔名芝墨,是个徜徉在童话世界里的幻想星人。作品大多想象丰富、天马行空,也有不乏蓬勃朝气的校园故事。她以创作童话、幻想、校园故事为主,在各类中小学报刊上刊登作品数百万字。她喜欢写作,享受思维跟随文字跳动的喜悦感。她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在我话都讲不利索,大字不识一个的时候,爷爷就给我买了几本连环画。我已不记得那些连环画的名字,因为当我识得几个字,想要看书时,已经找不到它们了。于是,我央求爷爷再给我买,果然如愿。那本连环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和一只熊猫的故事,小猴调皮捣蛋,熊猫憨厚老实。故事的最后,在熊猫的影响下,小猴不再捉弄别人,变得和熊猫一样善良。短短十来页的连环画,一两分钟就能看完,我却看了无数遍,至今难忘。
家中没有读书人,也没有任何一本书,所以我的童年几乎和读书绝缘。因此,我对书的渴望无比强烈。去邻居家的小姐姐家玩,我们玩捉迷藏,玩跳皮筋……当所有我们熟悉的游戏都玩了一遍之后,无论是她还是我,都觉得无聊了。我问:“我们还能玩什么?”她说:“要不,我们看书?”
她带我去看她爷爷的书柜,里面放着一些医书,还有故事书。医书我不感兴趣,故事书却深深吸引着我。我当时看的是《聊斋志异》,书中每个故事都简短、有趣、想象力丰富。一旦看书,思维便进入了故事当中,情绪随着情节的推动而起伏。也不知看了多久,小姐姐催促我该回家去了。我依依不舍地放下书,犹如放下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此后,我常常往邻居家跑,觊觎邻居爷爷的书柜。那本《聊斋志异》终于在几天之后看完了。后来,我又想看别的故事书,于是问邻居爷爷借,他大方地借给我了。我如获至宝,看书之前总是把手洗干净,看到有书页的角卷了起来,立即抚平。就这样,除了那些生涩难懂的医学书籍,我把邻居爷爷书柜里的书全都看了一遍。如今想来,是《聊斋志异》开启了我对志怪故事的兴趣,这本书的脑洞大开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小学四年级的冬天,远房亲戚结婚,邀请我们一家人去喝喜酒。由于路途遥远,我妈又感冒了,我爸便只带着我去。天蒙蒙亮出发,舟车辗转,到了傍晚时分才来到亲戚家。当天晚上,主人家的伯母怕我无聊,问我:“喜欢看书吗?”我答:“喜欢。”她拿给我一本《格林童话》。原本由于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而觉得无聊,因为有了这本书,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格林童话》很厚,想着自己只有一天的时间,便抓紧时间阅读。一个个奇妙的故事仿佛为我铺开了一张绚丽斑斓的网,我像一只小小的蜘蛛,在这张网中顺着丝线慢慢地爬。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遨游在书中。那些神奇的故事散发着独特的光晕包裹着我,让我欢喜着,让我担忧着,让我拨开云雾,看见了灿烂的阳光和七彩的虹。
回到家,我妈问我:“菜好吃吗?”我答:“好吃。”她又问:“有什么新鲜事吗?”我回答:“我看了一本书,特别好看!”我兴致勃勃地给我妈讲了几个故事,我妈敷衍地回应:“哦!”
我想,大人的思维也许和小孩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是特别好玩、特别有趣的故事,在我妈那儿却是枯燥乏味的。后来,当我长到我媽那时候的年纪,才发现我依然热爱童话。
我是喜欢看书的,然而,童年的我无书可看,直到我上了初一,帮着别人写字赚了几十块钱,才拿着这笔属于自己的“巨款”去市集买书。因为闲钱不多,我对书相当挑剔:薄的不要,字大的不要,插图多的不要……最后,我挑选了一本很厚但相对来说并不贵的书——《人生四事》。这是一本集合了鲁迅、梁实秋、丰子恺、林语堂等诸多名人的散文集,内容涵盖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这本书有600多页,我看了无数遍。
现在,我的孩子也长成了一个优秀的少年。前些日子,他从书柜里翻出这本缺了封面(他小时候顽皮撕掉的)的《人生四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人生离不开衣食住行,却也不止于此。要我说,读书也应当是其中一事。读书,令人欣喜,令人洒脱,令人明智,亦令人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