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秦玥
关键词:河北;大学生;知识型创业;三螺旋模型
基金项目: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1832073)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26日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究其缘由,并非仅为就业市场高度饱和这一表层原因使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以及人才类型、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难以有效对接。就业市场现状是教育、就业观、职业选择等多种因素综合碰撞交织的结果。唯一可以改变劣势客观环境的方法是大学生群体立足自我投资,增强自身比较优势,统筹全局,运筹帷幄,将谋创业这一基本突破路径与自身知识性优势相结合,那么知识型创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大学生知识型创业是指大学生创办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人力资本为主要资本投入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进而获取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具体来讲,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知识技术为核心、以知识服务为导向、以知识经营为战略的一种新型创业模式。这种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以往的简单的“资源驱动”和“劳动力驱动”增强了人力资本与科技在价值链中的作用,通过知识外溢性及科技迭代创新不断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当前我国大学知识型创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创新性。当前大学生知识型创业对于新兴市场及有待开拓的市场较为敏感,有利于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和经济发展方式。且作为高校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够得到锻炼;(2)知识型。知识型创业将知识资本视为关键要素,受创业者的文化水平影响较大。大学生掌握知识量大,覆盖范围广,从而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将知识通过商品化转化为企业资本。
(一)创业意愿持续高涨。当前大学生创业大潮正在兴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群体中有创业意愿的占到90%,其中26%的大学生更是表明创业意愿十分强烈,相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创业呈现低龄化趋势,70%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便开始创业,更有可观数量的大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和创业路径相结合。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意愿正持续高涨,而主观意愿的增强恰好也为大学生选择知识型创业提供了最持久有效的内心驱动力。
(二)专业知识应用程度攀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中多数掌握有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工学、理学等专业知识,其从事领域多为住宿餐饮与消费电商,可见大学生在相关创业领域中能够应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即存在知识资本转化成为实际价值的过程。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创业者远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8:2;从学历水平上看,创业者多为高学历,集中于本科、研究生或博士,专科学历比例较小;从地域构成上看,知识型创业者多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高校,这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环境背景、价值观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先进开放的环境有益于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良好的教育水平有助于知识型创业者夯实知识基础,从而实现知识资本向现实价值高效转化。
(三)社会角色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明晰。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创业经济,知识型创业企业顺其自然成为了诸多创业企业中最活跃的群体,知识型创业企业除了致力于自身的生存发展,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分别为社会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知识管理的创造、利用和扩散。两方面综合发力,进而实现了企业效益(或者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共赢。知识型创业企业并非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演变过程中的孤岛,而是要与社会进行持续的能量交换。
(一)知行不合一,大学生专业水平和社会能力存在脱节现象。1960年西奥多·W·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到,人力资源是个人获得职业地位的关键因素,其具备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需要靠教育及职业培训投资形成。在知识型创业过程当中,将更加要求大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某一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有过真正市场行为的经历。然而当下许多大学生置身于象牙塔内,缺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通俗来讲就是缺乏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生產力和现实价值的能力。
(二)大学生对于知识型创业存在差别化认知及自我定位误差。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市场形势估计以及错误的自我评估,一方面可能会使大学生自身忽略了社会历练的重要性,难以较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可能会错误地低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其在知识型创业中的基础作用,这一点从创业群体的低龄化趋势便可以洞察一二,但“知识”作为知识型创业的核心,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文史类科目学生过分强调与理工类科目间的界限,低估知识衍生性,也是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型创业产生差别化认知和自我定位误差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知识型创业融资困难。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资金链是否稳定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持久性的关键因素。而刚刚完成角色转变,从校园融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除了家庭补给外多数没有收入来源,那么启动资金的筹备自然成为其实现知识型创业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大学生知识型创业融资也更具风险性,知识资本应用的特性结合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冒进决策行为,势必会加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大学生知识型创业可持续性不强。
(四)高等院校创业知识培训滞于浅层化、形式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课程,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技能大赛,这些举措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传统教育观念对大学生群体现实创业诉求的冲击,部分高校开展活动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对学生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和方向指引,加之相关赛事部分组织者、参与者的功利性心态,知识型创业设想往往难以真正落地。
“三螺旋”是续约州立大学社会系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从生物学、遗传学领域借鉴和归纳的新概念,其本含义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要旨在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中的一者能够体现另外两者的能力,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原有作用和独特身份。本文立足三螺旋模型,结合大学、产业、政府三方主体,着力提出解决大学生知识型创业困难的措施。
(一)政府因势利导,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条令引导大众对于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关注,加大对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政府主体的适度干预,即保证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政府可以适当放宽税收政策,从而减轻知识型创业企业的税收负担;对知识型企业予以补贴,发挥研发经费的带动作用;完善融资体系,为高风险项目提供贷款业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创业管理体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促进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对接。
(二)校企密切对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十分密切的,这为其国内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知识型创业,提供了双赢的过程,同时也为我国校企对接提供示例和典范,让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群体避免因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及时或者不全面而盲目创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通,为大学生发展与就业同时提供专业知识指导以及市场导向分析,有利于将知识通过商品化转化为企业资本,更大地发挥其价值。
总而言之,政府、企业和大学在一套简洁有效的创业体制机制内实现动态平衡将是未来大学生知识型创业平稳持久发展的不二法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伟文.大学生知识型创业与三螺旋模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6).
[2]邹云龙,孔洁珺,曲国丽.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3]李桦桦.大学生知识型创业的困境及出路[J].职业时空,2016.12(3).
[4]田茂利,杨甦宏,德米特·基马.创业经济背景下知识型创业企业社会角色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