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时代”下的舆论监督方式创新
——以福建龙岩媒体调查推动水污染成功治理为例

2019-01-02 10:45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龙岩调查组舆论监督

(闽西日报社,福建 龙岩 364000)

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因记录和传播方式的差异,不同媒介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优势和不足。融媒体时代,发挥不同媒介的特质所长,进行深度融合调查报道,有利于提升舆论监督的实效及引导作用,形成1+1>2的媒体组合优势和联动效应。

流域污染是当下许多地方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本文以2017年以来福建省龙岩市整合地方媒介资源,开展城市水污染调查报道,推动治理取得实效为研究样本,探析新形势下媒体联合调查、媒介资源共享、全媒多维报道等创新方式对提升舆论监督实效的积极作用。

一、媒体联合暗访,多元呈现揭露污染问题,促成上下治理共识

小溪河是龙岩中心城市内河的主要支流,因上游企业等污染,20多年来水质长期处于四五类,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该河久治不愈,缘于积弊深重、治理乏力等多重因素。从干部到群众,一度对治理失去信心。

闽西新闻网报道小溪河污染整治截屏

2017年市“两会”期间,市民再次反映小溪河污染问题。面对群众的痛声疾呼,龙岩市委、市政府下决心重启小溪河整治。治河之殇,利剑该挥向谁?如何促成治理共识、提振治理信心?任务,落到了具有调查监督、舆论引导双重功能的新闻媒体身上。此次政府一反过去“开动员会——下发方案——启动整治——宣传报道”的常规做法,而是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组织闽西日报社、龙岩电视台等当地党媒力量,成立媒体联合调查组,赴小溪河上游流域进行暗访调查,寻找污染源。

肩负特殊使命,2017年1月底,媒体调查组悄然出发。爬山涉水、深夜暗访,与排污企业斗智斗勇,经历被企业主盯梢、险些被狗咬等种种危险……历时两个余月的艰辛调查,最终摸清了30多个污染源。每找到一处污染源,记者便分别用图片、视频详细记录污染现场,记下经纬度、取证时间等,细致做好证据收集。

调查结束后,为避免企业闻风而停规避查处,媒体没有急着将问题曝光公众,而是首向政府递呈调查报告。两家媒体分工协作,报社记者整理文图调查报告,电视台记者制作污染视频,两个资料互为补充,使调查证据更加充分确凿。2017年3月27日,龙岩市政府召集环保、水利等10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听取媒体调查汇报。

文图、视频全方位记录的污染状况触目惊心,首度直观呈现了小溪河污染存在的严重问题,揭露了因监管失职造成流域污染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深层问题,极大地促动了大家的神经,促成了市、区两级政府和各部门治理共识的形成。

根据媒体调查提供的污染源线索,当日龙岩市政府迅速组织部门联合调查组,兵分多路对小溪河流域的采选矿、项目工程、养殖场等企业进行突击调查取证。经过提取检测水样、检查环保设施等程序,媒体调查组发现的30多个问题均得到证据固定。

这些问题被迅速分解落实到市直部门和属地政府进行整治:关闭拆除5家无证企业;行政处罚10家环境违法企业,其中3家移送公安机关;整改7家环境违规企业以及河道倾倒垃圾等15个问题事项。2018年4月10日,流域所有涉嫌违法违规排放企业一律停产整顿,污染整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二、媒介融合报道,提升舆论监督维度和深度,形成强大警示引导效应

污染整治启动后,将调查素材转换成新闻产品公之于众的时机已成熟。曝光污染内幕,持续跟进报道,唤起社会关注,才能倒逼治理,起到广泛的舆论监督作用。这期间,媒体一改过去舆论监督“你报你的、我报我的”“负面报道不上网不传播”的做法,实行采集资源共享,全面融合报道,既集中曝光问题,又理性分析成因,并跟踪治理措施和成效,赢得了领导干部和市民群众的强烈共鸣,社会效果颇佳。这期间的融合创新报道,既有媒体外部的融合,又有媒体内部的融合,丰富了报道形态。

媒体之间融合采制报道。无论是暗访阶段,还是整治查处阶段,报社和电视台记者都协同调查采访,共同策划报道,采集资源共享——报社在制作新媒体报道时,经常采用电视台拍摄的画面作植入视频;电视台则时常撷取报社采集的文图进行画面解说和新媒体报道。这样既统一口径又各有侧重,双方的报道都变得更加丰富饱满生动。在目前地方媒体内部全媒体设备和人才尚较缺乏的情况下,这种联合共享模式既提高了采制效率,又提升了传播效果。

媒介内部多形态融合传播。随着舆论生态的变化和龙岩市级党媒“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舆论监督报道不上“网”的惯例开始打破。小溪河污染治理,从调查呈现问题,到整治查处企业、问责部门责任人,再到跟踪监督治理过程……一年多来50余期报道,均通过《闽西日报》、龙岩电视台的融媒体平台全方位展播。新媒体产品编制精良,有文有图有视频,好看易读,点击率高,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依托融媒体传播平台,发挥党媒的威权性和公信力,小溪河治理报道的角度不仅重警示,还注重普法;不仅要监督,更要引导。例如,《责令整改期间仍超标排污马坑矿业被处以按日连续罚款》《犯污染环境罪 龙岩一家企业两责任人被判刑》《污染整治履职不到位21名单位责任人被问责》……这些报道获得大量关注转发,对涉排企业、监管部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唤起了市民共同关注、呵护小溪河的意识和信心。

三、持续报道建言,形成从调查到反馈的完整链条,提升舆论监督“参谋力”

小溪河污染“冰冻三尺”,治理决非一日之功。为跟踪治理成效、精准舆论监督,媒体调查组在完成污染源查找后,除了不定期赴上游开展回访调查外,记者们分工轮作,每日拍摄记录小溪河下游水质清浊状况,并发布到治理工作群,供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情况、迅速查处违排企业,查处案例在媒体上一一曝光。通过媒体严密监督,督促部门严格监管,不让污染有反弹空间。至今,媒体每天跟拍水质已长达一年半。

治病需要良方。媒体调查组经常根据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治理的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一年多来,媒体调查组提出的“涉排主体实施可能污染河道的行为都必须提前报备”、“将建筑施工排污行为与企业信用分值挂钩”、“建立随手拍举报平台引入社会监督”等多项建议,均被政府采纳,收入治理长效措施。

全程恒力密切跟踪,使新闻媒体成为社会监督、推动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媒体舆论监督形成了“调查——整治——反馈”的完整链条。而不同媒介的联合发力,不仅大大增强了监督效果,还引导形成了社会民众关注呵护小溪河的强烈共识。如今,奋战在治理一线的不仅有市、区、镇、村各级干部,还有许多热心群众,大家协同联动、合力监管,成为小溪河的共同守护人。

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奋战,小溪河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历史性转清——2017年全流域一至三类水质比例达88.9%,比2016年提升近50个百分点,最下游断面20年来首次达到二类水标准;2018年以来持续向好,上半年全流域一至三类水质比例达到100%。

此次小溪河的实效治理,解决了龙岩多年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媒体调查组被誉为助推治理的“侦察兵”、“宣传员”和“守望者”。2018年5月,龙岩市委市政府授予媒体调查组记者“小溪河流域整治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龙岩调查组舆论监督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真的记住了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ONES IN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