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阳,董进生,孙宏亮,罗志忠,刘长云,赵 景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2)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早石炭世杂多群(C1Z)在研究区内大面积的出露,其中诺日巴尕日保组火山岩段(P1-2nr2)地层中灰黑色硅化—碎裂岩化玄武岩、玄武安山岩是区内主要的含矿地层。陆日格复背斜分布于陆日格矿区南西侧,对陆日格地区成、控矿作用明显,区内规模较大的有F1、F2、F3、F4四条断裂,其中F4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陆日格中部,从目前工作程度看该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控(成)矿构造,其作用大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区内分布的主要为喜山期各类岩浆岩,岩浆的多次侵位,伴随着含矿热液的多次抬升,使斑岩体及靠近岩体的围岩受到多次矿化蚀变作用的叠加,从而在岩体接触带附近形成矿体。大面积出露的早—中二叠世诺日巴尕日保组中基性火山岩段,是研究区的主要的控矿因素[1-2]。
岩石化学特征,陆日格组合以高硅、高钾为特征,为钾质花岗岩。陆日格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上有所差异,含矿斑岩源区主要为超钾质熔岩,而不含矿斑岩表现为地壳的混染,这可以解释含矿斑岩为富钾质且高CaO、Fe2O3、Al2O3,而非含矿斑岩则更富Na2O[3]。
陆日格矿区内共圈出钼矿化带2条,以F4断裂为界,位于西侧的MoⅠ矿带和东侧的MoⅡ矿带,以间距100~200 m处的矿化最好,矿体多呈透镜状和条带状,大多北东倾斜,矿体分布地段因裂隙发育,且金属硫化物易风化,在矿体分布地段则呈负地形[5]。钼矿体产于斑岩体内、斑岩体外接触带的蚀变玄武岩中,铜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及顶部与围岩接触带外侧的蚀变玄武岩中。
MoⅠ矿带:矿带位于矿区西侧,走向12(°)~192(°),控制长度613 m,控制宽20 m。该矿带赋存于早—中二叠世诺日巴尕日保组火山岩段(P1-2nr2)地层中,地表出露岩性为硅化、碎裂岩化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石英脉等。从北往南通过TC802、TC1601、TC2404、TC31槽探揭露,圈定出钼矿体4条,编号MoⅠ-1、MoⅠ-2、MoⅠ-3、MoⅠ-4,矿化多为黄铁矿化、辉钼矿化、褐铁矿化等,辉钼矿多呈侵染状、细脉状分布于硅化玄武岩中,钼含量一般在0.02%~0.1%间,最高达0.38%。通过ZK1601孔深部揭露,岩性矿化同地表对应性较好,矿体沿倾向厚度变窄,品位变化不大。
MoⅡ矿带:目前为陆日格圈定的主矿体,位于矿区中部,F4断层东部,走向160(°)~340(°),控制长度1 050 m,控制宽3~46 m。从北往南由TC001、TC801、TC2402槽探控制,TC1602、TC2401、TC30槽探控制,圈定出钼矿体2条(MoII-1,MoII-2),MoII-2矿体规模最大。该带矿体多赋存于早—中二叠世诺日巴尕日保组火山岩段(P1-2nr2)地层中,钼的含量大多在0.03%~0.15%,最高可达0.30%。通过ZK701-ZK5601从北往南按约400间距沿走向的追索,在ZK701、ZK801、ZK2401、ZK2402、ZK4001钻孔内硅化玄武岩、斑岩体与火山岩接触部位、花岗斑岩均不同程度的圈定了辉钼矿化体,ZK701孔中伴生有铜。同时在24线,利用ZK2402、ZK2404、ZK2403孔,沿倾向对矿体的延伸进行了追索。总体看,矿体往北、往南延伸均具有变窄、变贫的趋势[6]。
通过工作初步搭建了横线以24线为轴线,纵向以ZK701-ZK5601为纵线的“十字型”勘探网,总体来看,隐伏斑岩体存在北浅南深,东浅西深的特征,矿体多集中分布在花岗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且在斑岩体内较为富集。
该区已查明钼矿体21个,其中地表露头6个,钻孔内隐蔽矿体15个。矿体主要产于蚀变玄武岩、花岗斑岩和玄武岩的接触带中。花岗岩斑岩中的钼矿体主要由细脉形成,细脉规模大,品位低,具有典型的斑岩矿床特性。MoⅡ矿体由MoⅡ-1、MoⅡ-2两条矿体组成,其中MoⅡ-2为主矿体,位于陆日格中部的Ⅱ号钼矿带上,地表控制矿体长1 135 m,平均真厚度22.75 m,呈条带状展布,产状60(°)~100(°)∠34(°)~68(°),地表含矿岩性以硅化玄武岩、碎裂玄武岩为主,钼最高品位0.1%,平均品位0.038%,主要在24线较为富集,辉钼矿化多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伴生有黄铁矿化。通过ZK801、ZK2401、ZK2401、ZK801孔控制,在各孔中均见到不同程度的辉钼矿化分布,含矿岩性除地表见到的硅化玄武岩外,多以硅化花岗斑岩为主,且在靠近斑岩体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矿化最为富集。矿体平均厚度11.37 m,钼最高品位0.3%,平均品位0.051%,证实矿体往深部具有延伸,且具有品位变富的趋势。MoⅠ由MoⅠ-1、MoⅠ-2、MoⅠ-3、MoⅠ-4 4条矿体组成,矿体长矿150~226 m,平均真厚度3.03~6.83 m,呈条带状分布,矿体产状10(°)~15(°)∠51(°)~62(°),地表含矿岩性为碎裂岩化玄武岩、硅化玄武岩,辉钼矿多呈侵染状、细脉状分布。钼最高品位0.17%~0.38%,平均品位0.038%~0.116%,品位变化较大,说明局部出现有较为厚大或高品位矿石产出。矿体经ZK1601孔验证,深部矿体厚度1.6 m,钼最高品位0.11%,证实矿体深部有延伸,但矿化强度及矿体厚度变小。
在陆日格矿区出铜矿体3条,呈脉状分布,矿体规模均较小,延伸约40~70 m,厚度2.9~4.5 m,多为单槽控制。MⅠ矿体宽2.9 m,铜平均品位0.45%,含矿岩石为花岗斑岩;MⅡ矿体厚度约3 m,铜平均品位5.22%,向深部金属矿物以辉铜矿形式出现,通过深部CM01硐探验证,在相应层位见到宽1.5 m斑岩体,接触带部位铜含量0.1%左右;MⅢ矿体厚4.5 m,铜平均品位1.19%,含矿岩石为玄武岩[7]。
钻孔验证中亦发现了零星分布的小规模铜矿体。其中ZK2403孔内圈定铜矿体2条,厚度1.7~3.2 m,铜品位0.176%~0.42%。赋矿岩性为硅化玄武岩。在ZK701孔中圈定铜矿体1条,厚度4.8 m,铜品位0.47%~1.2%之间,含矿岩性为黑云母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矿化的规模比较小,但是对研究区内的矿化分带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区域上,结合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区看,区内二叠系致密的玄武岩较好充当了“遮挡层”,喜山期的黑云母花岗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含矿岩体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促使了成矿作用的发生,其本身携带的铜、钼、铅锌等元素使其成为主要的“含矿源岩”。在研究区玄地表的武岩受F4断层和次生断层的影响,局部地方发生了破碎,形成裂缝。喜山期黑云母花岗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含矿岩体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在侵入后期,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岩体体积缩小,斑岩体顶部形成一定的空间,为矿物的迁移和沉积提供了场所[8]。而且同一时间在汽、水热液的作用下,斑岩体中的铜、钼等成矿流体向上运移,部分铜元素在后期富集,在地表岩体中形成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斑岩体中的Mo离子,在成矿流体的作用下,向接触带附近发生位移,并在斑岩体与玄武岩的接触带部位发生混匀、拥挤,形成了金属硫化物高富集区,Mo离子沉积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斑岩体上部,部分拥挤混匀从接触带进入玄武岩,在后期作用下发生次生富集作用在斑岩体及斑岩体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形成辉钼矿体。
总体来看,陆日格—哼赛青地区已发现的矿(化)体,多赋存在斑岩体及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岩体中心多以钼矿化为主,岩体接触带在火山岩中多以铜为主,碳酸岩中多以铅锌为主。据此,我们认为陆日格矿床为斑岩型矿床、哼赛青矿点为斑岩—热液叠加型。花岗斑岩小岩株、脉群,围岩与斑岩体的接触部位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找矿标志明显,具有比较好的找矿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