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贤平,黄 鹏
(铜陵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深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只有坚持“深化标本兼治”,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1]纵览新世纪特别是十八以来反腐倡廉的进程,可以发现一条清晰主线贯穿其中,即从治标入手,为治本赢得时间和民心,逐步迈向标本兼治。从哲学的意蕴来看,“治标”与“治本”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割裂,才能更深入地推进反腐败。其中,“教育反腐”不仅包括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而且也包括对高校大学生的廉洁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廉洁教育,提高他们廉洁素养,这必将有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效地拒腐防变。本文试从高校教育者维度来考虑,提出要把握好四个着力点,这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性、长远性和整体性出发,前瞻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高校教育者要增强战略思维,必须树立大局意识、胸怀长远眼光、着眼整体布局。
腐败是世界各国政党肌体上的毒瘤,也是各国治国理政面临的共性难题。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但现实世界并不太安宁。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老牌政党,面对两极分化、选票政治、福利陷阱、社会撕裂等痼疾时,往往是治理乏力、思想僵化,再加上政党内部贪腐成风,甚至导致丢权垮台,其教训发人深省。环顾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处于关键时期,虽然我国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在高校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廉洁教育是“教育反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教育者要增强大局意识,洞悉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善于从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高度来深刻认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增强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自觉。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廉洁素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世界观、事业观和权力观。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无疑具有先导性、预防性和夯基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代代相传、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因此,从长远考虑,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顶层设计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则更显意义深远。可以考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设置党的建设或廉政理论研究等相关二级学科,组织国家级师资力量编写“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和学习资源,在重点高校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具体落实看,高校教育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价值,虚心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们和教育家们学习,努力克服知识分子常见的政治幼稚性和书生气,提升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行动自觉。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布局。其一,从本质属性角度看,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自不待言,但它还具有科学属性和教育属性。一方面,廉洁教育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既是党和国家长期反腐倡廉教育经验的总结,又经过了专家们的系统阐发,因而具备了科学性的基础。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教育部在人文社科研究年度项目申报中均设立了“教育廉政理论研究”专项任务,这有力地提升了研究水平,不断充实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廉洁教育还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属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争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过硬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其二,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廉洁教育生态系统涉及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基本要素。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发挥着主导性,即确立廉洁教育目标、优选教育内容、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等;作为客体的大学生在参与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和教育氛围的营造上具有能动性,反过来会影响教育者的理念;作为主客体联系的中介即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廉洁教育信息输出输入效能;作为环体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则起着“外部条件”影响作用。基于此,教育者要善于耦合并促进各要素功能协同发力。
辩证思维是指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思维方式,高校教育者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必须增强辩证思维。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这为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机遇。其一,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通过“打虎”“拍蝇”“猎狐”行动,440多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和其他中管干部严重违法违纪受到惩处。同时,党中央坚持改立并举,及时制定和完善了90多部党内法规,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其二,把反腐倡廉教育提升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整体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2]“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3]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思维需要增强、教育方法需要改进、教育效果亟待提升等挑战。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正确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勇对挑战,在考虑大学生可接受性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的理路,扎实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落地生根。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既要形成廉洁教育的内生动力,也要营造同向同行的外部生态。美国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则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据此启发,高校教育者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校园廉洁文化环境:其一,从教育路径来看,重点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做好廉洁教育的“三进”。同时,整合开发高校专业课、通识课、党团课等内蕴的廉洁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廉洁教育中形成合力。其二,从校园文化来看,重点加强学生公寓、学生社团以及校园电台、宣传橱窗等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同时,注意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例如,我校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原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时代先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优秀基层干部楷模沈浩的母校,学校充分发挥沈浩精神传承基地的育人功能,在每年入学教育中均组织新生参观,通过深入学习沈浩扎根基层、勤政廉洁、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开展“学习沈浩校友 我们怎么做”的主题班会和大讨论,使得廉洁教育润物无声。其三,从教育的时间节点看,重点抓好新生入学和毕业离校两个关键节点开展集中教育。新生开学报到时,充分利用与家长见面会的契机,做好学校和家庭廉洁教育的协调,在毕业离校环节,注重把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和廉洁教育有机贯通起来。
大学生廉洁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衔接的视角看,小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应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教育为主,方法上宜采用诵读名言、听讲廉洁故事、观看廉洁影视等形象直观的形式,使小学生逐步形成廉洁的感性认知。中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应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国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等教育为主,方法上宜采用学习、讨论、参观等形式,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廉洁的理性认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党纪国法、廉政法规等教育为主,方法上可采取明理、讨论、参观、研修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弄懂“为什么”以及“如何去践履”,进而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内心认同。这样,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在内容上避免了与中小学的简单重复,而且在教育目标上有机衔接并实现了递进。
历史思维是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智慧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因此,高校教育者要善于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其一,注重通过经常性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来坚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纯洁队伍。比如,党史上的延安整风运动、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教育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及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二,注重榜样示范来激励,通过反面典型来警示教育。党史上先后树立了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沈浩、廖俊波等廉洁从政的先进典型,同时也惩处了一大批贪腐分子:如谢步升、肖玉璧、刘青山、张子善等,仅以十八以来的五年统计看,经党中央批准立案查处的十八届中央委员、后补中央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其三,注重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治标”行动有效地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为反腐败提供了“治本”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着宝贵的思想遗产,主要体现在:其一,核心价值追求。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牧民》)等。其二,从政道德规范。例如,“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第十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等。其三,反腐倡廉教育实践。历代的统治阶级注重实施以立政德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机制,以官员的选拔、任免、考课为核心的监督机制。例如,《周礼》一书中提出了官员任职应具备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的“六廉”标准。历代统治阶级还通过树立“循吏”“良吏”等榜样,编写书籍和颂廉鞭腐的文学艺术作品,撰写诗词、悬堂楹联警语等方式全方位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反腐倡廉教育的有益实践,其主要体现在:其一,注重反腐倡廉教育的学理支撑。英、法、美、德等国家学者注重以政治社会化、风险社会、利益集团、道德伦理等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学理支撑,同时开发相应的廉洁教育课程来教育青年学生。其二,鼓励大学生参与反腐倡廉教育实际运动。英国通过大学生公民宪章运动,美国政府道德署、媒体部门和高校联手,开展大学信息公开、行政官员财产申报监督和政府黑幕揭发等运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反腐倡廉的自觉意识和技能。其三,注重廉政文化培育。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普遍把廉政文化的熏陶作用奉为圭臬,并以较为完整的大中小学廉洁教育课程为抓手,在学生中长期弘扬“守法光荣,滥权可耻”的廉洁价值观。新加坡长期开展以儒家伦理为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旨在全社会弘扬廉洁、诚实、公正、责任的国家利益至上核心价值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立场是坚持扬弃的态度,否则“橘逾淮为枳”。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来识物谋事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对象上一致、在目标上本质契合,因此,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
“平台经济”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之一,一般指借助互联网这个虚拟交易场所,促进供需方的交易,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很显然,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追求廉洁素质的提升。因此,宏观上,应以高校为依托整合链接校内各种分散的教育资源,发挥高校纪检、宣传、教务、学生、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网站在廉洁教育中的合力作用,同时,高校廉洁教育网站还可以链接上自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下至地方纪委、宣传、教育、共青团等部门网站,构建起“大廉洁教育网”。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跨越层次的快捷通道,可以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学习、分享廉洁教育资源。微观上,高校教育者要参与校园廉洁教育网站建设,指导办好“廉洁知识普及”“廉洁人物事迹”“廉洁文化大家谈”“国外廉洁教育实践”等栏目和内容,更好地发挥网站平台凝聚人气、传递信息、成风化人的综合功能。
“开放生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之一,一般指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能够在本系统边界内部和外部间保持贯通的状态,贯通不等于放任自流。信息时代,高校不再是“象牙塔”更不是“铁围山”,身居其中的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而信息时代语境齐,颠覆与重构交织,理性和宣泄并存,这些对大学生廉洁价值观的养成会形成一定的消解。因此,在网站上科学设置大学生廉洁教育议题并掌握话语权就成为高校教育者的必备技能。其一,议题设置要走进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并积极回应关切。优先设置师德师风、评选干部、推优入党、评优评奖、后勤服务等议题,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民主、公平、廉洁等价值理念的现实领悟与不懈追求。同时,教育者不能在网站平台上失语失声,要主动回应现实中“廉洁教育无用论”“反腐倡廉损害经济论”等错误论调,善于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点上进行辨析,以正视听。其二,注重与学生交流的平等性。进入“微时代”,以微视频、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载体优势凸显,但同时,基于网络交流的“去中心化”和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教育者要注重与大学生交流的平等性和亲和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进而增进大学生对廉洁价值的内心认同。
互联网作为一个海量信息汇聚平台,可以借助大数据理论和技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也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大学生关于廉洁教育的碎片化思考都能通过网络平台原生态地进入教育者的视线,日积月累后就会形成海量信息场,而这些“海量信息场”本身既是“舆情场”又是“知识场”,蕴含着丰富的可开发资源。教育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科学采集和集成分析,形成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状况的整体图景和具体境况,前者可以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后者可以提供精细化服务。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数据分析尚处于萌发阶段,可以想象未来将会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高校要确保有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包括有足够的计算机硬软件设备和系统,还要吸引大学生包括“低头族”、“键盘侠”们在网站平台上积极参与,否则大数据的分析就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对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教育者也要主动加强自身的廉洁理论知识和大数据相关技能培训,确保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精准施教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