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玎,杜世全
(安徽医科大学, 合肥 231000)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培养也逐渐转变为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建设精准化学科以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要[1]。体育教学是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因其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其体育教学更应结合自身实际,选好切入点,走医体融合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从“医体融合”的角度剖析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策略,为其他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脉路。
目前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学生在教学中以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忽视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师在学生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而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如健身运动处方模式、体育锻炼与医疗体育相结合等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契合度不多[2]。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以普通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为主,教学内容单一。而体现医学院校特色内容,如运动医学、运动养生、运动生理、医疗保健等则少有涉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应逐步融合到预防医学教育中,体现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建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医学院校学生具备储备体育保健知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走体育锻炼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体育教学道路,将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取向。
高等医学院校拥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师资力量,在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课程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能够充分发挥医学专业教师和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可是纵观国内诸多医学院校,基本都在走传统体育教育的老路。由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等人为因素,体育教学总是同外语、计算机一起被安排在公共课程教学行列,与体育关联的医学内容都被分散在学生的医学专业教学环节之中,而医学专业教师由于不懂体育专业知识,往往在教学中对相关知识不能详细的予以解释,体育教学资源和医学教学资源没能够有效整合,从而导致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并没有反映出其“医体融合”的办学特色。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方式主要局限于体育教师对运动专项技能的传授,学生则以掌握这些技能为目的,而教师和学生针对动作给人体生理机能所带来的影响、变化分析甚少,这显然不符合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毕业后,多数学生要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应向健身化、保健化、兴趣化转化。所以,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医学生的知识能力构成、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需求。建设医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原来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精简、重组、整合,体现出医学体育的职业性,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医学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从体育的角度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自身的职业需要,加强体育专项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如何贯彻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理念,发挥其在医学教育的育人环境中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殊性,便成为改革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突破口。“医体结合” 体育教学改革要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特点,以适应和服务社会需要为目标开展教学,让学生们明白,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体育是强身健体,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将医学与体育的结合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现阶段改革出发点就是要使学生从多维度、多层面接受医学体育教育,如体育保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中医养生、体育健康教育等多维观念,凝练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
安徽医科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施行“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策略:首先,就“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专题汇报,附属医院从人员、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学校教务处从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选定、“医体结合”体育课程的安排、外聘教师课时计划、教学工作量计算等诸多方面都给予认可与支持;再次,学校科研处从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投入、学校与附属医院人员的科研交流合作等都做出计划与安排[3],并给予“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专项经费支持。多部门的有效协调,使得“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软硬件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安徽医科大学“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能够成功迈出第一步的重要保证。提高各系部院辅导员的体育意识,“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是高等医学院校“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好基础力量,“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医体结合” 体育教学改革中充分体会到知识性、新颖性、趣味性、实效性。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新的举措。“请进来”即邀请学生时代的优秀运动员现在已是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的专家和教授,定期来学校为本科生上“医体结合”的专题理论课,他们结合自身将医学与体育融会贯通的体会和经验,以及生动、翔实的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有了清晰的设定[4]。 “走出去”即让本科生以小班为单位,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附属医院的相关科室,参观的过程中医生们会回答学生们的各种提问,使学生们了解体育对医学治疗、医学康复的帮助,同时,让学生们明白学好体育知识与技能,对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一定会有较大的帮助[4]。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考虑到部分研究生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回到学校来读书的现状,他们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开医学处方的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了健身运动处方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体育教研室选派在“医体结合”方面最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该班级“医体结合” 健身运动处方模式的教学,每学期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由任课教师聘请附属医院运动医学方面的专家来课堂教学,回答学生们的提问,指导学生们如何选择健身运动处方,实现学生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
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势必要求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为此,从改革体育教材入手。改革教材要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对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把医学体育的相关知识融入体育教材之中。教材要充分体现高等医学院校“医体结合”体育教育理念,从理论上阐述高等医学院校实行“医体结合”体育教学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5]。安徽医科大学在学生体育必修课中设立体育保健课,把体育保健课程作为“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实现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6]。在体育保健课实践教学内容中,选择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八段锦、五禽戏、大舞等气功内容。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医学体育的内容不少于10%,并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给予加分奖励。
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就是要把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要实现和完成好这一目标与任务就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是“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7]。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扩大体育教师的知识面,特别是医学知识的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同时,为教师在职读研和进修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力度,多方面鼓励教师提升“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水平。第二,加强体育教师和医学专业人才的交流。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学习到现代医学知识和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努力把体育教师培养成“半个医生”,使医学和体育这两个不同的专业在“医体结合”体育教学这个平台上相互交融,让医学体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发挥更大作用[8]。第三,合理评价体育课成绩。体育课成绩的合理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投身医学体育的学习热情,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统一规定医学体育知识占总成绩的10%,并且采用奖励加分的形式记入总分,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出卷考试、讨论问题、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给予评定。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精髓,身体练习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而身体练习正是医学体育知识运用最好的载体[9]。 “医体结合”的体育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对于医学院校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健身体育思想理念已被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界广泛接受,我们的“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近年来不断地摸索与试验,我们得出以下启示:第一,争取学校政策的支持是我们进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力量源泉。第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每所高校所在的省情不一样,每所高校的人文环境不一样,每所高校的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场地设施状况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第三,加强人际交流,争取院系部的支持[10]。现代社会人脉关系也是一种资源,高等学校的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一般不承担学生的管理职能,而体育教学改革的最后载体是学生,所以,和院系部各级领导与辅导员建立良好的友情,并取得他们的配合与支持,是贯彻和落实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的关键所在。
[1] 李晓静.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思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89.
[2] 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4.
[3] 王志华.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56.
[4] 陈学华.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89.
[5]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3-544.
[6] 王刚.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5):55-59.
[7] 李家兵,张兴元.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66-167.
[8] 雷亮.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医体结合”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8):1112-1113.
[9] 胡国鸽.优化医学专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嘉应学院医学院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研究生论文专刊),2013,28(12):75-76.
[10] 袁琼嘉,侯乐荣,李雪.高等体育院校“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