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玲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长丰方言地处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受到两种官话的影响,具有两种官话的性质,因而县内各地语音差异较大,n和l有区分,en和eng有区分,j、q、x和z、c、s有区别,但in和ing不分,长丰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它的一些虚词使用情况有其独特之处。笔者从小生活在长丰县,现在所读专业为汉语史,所以打算从汉语史的角度来探讨长丰方言中的虚词“得”、虚词“可”和虚词“来”。这些虚词在长丰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其实古已有之,研究它们对我们现代汉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丰方言,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现代汉语虚词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拓展新的思路。
《说文》:“得,行有所得也。”段注:“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论语》《左传》才见到“得”与动词连用的句例,“得”的意义就逐步抽象,进而有了表示“能”“可能”等含义。大约在战国末到西汉年间,有了“得”“不得”用在动词后的句例,这个“得”后来又进一步虚化,演变成今天常用于动补结构的“得”[1]。
关于“得”字的运用,朱锡明《安徽长丰方言中表揣测意义的“得”字结构》[2]简要描写了安徽省长丰县方言中一种表示说话者主观推测的“得”字结构,从语义上看,“得”表示说话人对将来事态或假想情况的一种揣测,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助词“会”,但是“得”字仅出现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在肯定句中不能用,但是在长丰方言中的“得”其实是可以用在肯定句中的,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与用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完全不同。朱锡明较早地关注长丰方言中的“得”,但是并没有从全面的角度去考察。
1.在长丰方言里,“得”用作助词的时候读作轻声[di],有时写作“滴”,“得”字在普通话中非常常见,一般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后面,如:
(1)用得很顺手。
(2)雨下得很大。
(3)他走得很慢。
在长丰方言中“得”也是经常用作助词的,和普通话的用法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是发音和普通话不同,普通话读作dé,除了和普通话的用法一样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即构成一种“得”字结构,这里的“得”是表示能不能,强调一种客观能力。如:
(1)你克讲得好英语?
(2)你克讲得清这个事情?
(3)你克看得见黑板上的字?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杜甫《杜鹃行》)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之一)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同上)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饮食吃得些些子。(《天下传孝十二时》)
兄且如何出得身?(《季布骂陈词文》)
卒仓没人关闭得。(《大目犍连变文》)
朱锡明文中提到的“得”在普通话中就相当于“会”,“克得”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会不会”,是说话人对将来事态或假设情况的一种推测。朱锡明认为这个读音的“得”在长丰方言中只能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作出肯定回答我们一般会用“会或者不会”而不用“得”。
3.在长丰方言里“得”也可以用于肯定句,但是这个时候的“得”读作[dei214],可以对读作[d35]的“得”字结构的疑问句做出肯定回答,这里的“得”就相当于普通话的“要”。我们姑且把读作[d35]的“得”叫做得1,把读作[dei214]的“得”叫做得2,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句:
(1)后个克得1下雪?
后个(恐怕/估计)得2下雪。
(2)风再猛这棵树也不得1倒。
风再猛这棵树(恐怕/估计)得2倒。
(3)雪下再大这间房子也不得1被压塌的。
雪再大这间房子(恐怕/估计)得2被压塌。
除了可以用于回答这类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读作[dei214]的“得”也可以用来鼓励和督促别人的句子,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命令的语气,但是语气相对缓和一些,也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要”,这类句子在长丰方言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
(1)你这次可得抓住机会好好学习了。
(2)饭吃饱了,你可得好好写作业了。
(3)你可得给我争口气啊!
(1)他给冲得了。(“冲田”条,28)(冲,枪毙)
(2)这身衣服穿在你身上化得了。(“化得了”条,96)(化得了,好极了)
(3)那家伙都坏淌得了。(“淌”条,202)(淌,人品坏)
(4)澡堂里的人都鹜得了。(“鹜”条,216)(鹜,多)
这些例句里的“得”字放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状态结束,因为“得”表完成消失较早,一般人不把它当作完成时态助词看,所以往往又加“了”字以示强调。
《说文》:“可,肯也。”段注:“可,肯双声。”《说文通训定声》:“可、肯、堪,一声之转”。《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可,犹宣也。”本义是“肯”,有“许可”“同意”“合宜”等意思。又声转为“堪”,有“能”的意思。可用作助动词、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至今[1]326。
合肥方言中“可”可以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表示询问或反问,可译为“怎”“岂”等。在长丰方言中也还保留着虚词“可”的这种用法。王光汉的《庐州方言考释》中提到了“可”字其含义是:是否[4]113。如“可好”“可懂”之类。还有和“可”相关的方言如“可达”:可是的啊。“的啊”合音如“达”。“克”字在书中的意思与“可”是没有关系的。
其实对“可”字较早加以论述的是朱德熙,他的论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5]论述到合肥话里有一个跟苏州话的“阿”、昆明话的“格”相当于虚词“克”,并且把它追溯到明代。
在明清白话小说里通常写作“可”。例如在《西游记》里面有很多“可VP”型的。
(1)你可认得你丈夫么?(12,152)
(2)这观里有件宝贝,你可晓得?(24,328)
(3)你叫我,我就应了,我若叫你,你可应么?(35,479)
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例子:
(1)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3,21)
(2)问他这里面可有一个牛布衣,他拿手指著前头一间屋里。(23,159)
(3)主人慌了道:“这地可葬得?”
长丰方言中的“可”问句,一般有两种读音,我们姑且称之为“可1”句和“可2”句,其中“可1”读作[k55],“可2”读作[kei213],两种读音在长丰方言的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在相同的句式结构中,但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与寿县方言中的“可”用法基本一致,详见杨曼的论文《寿县方言的两类可问句》[6],杨曼基于时体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寿县方言的“可VP”问句。长丰方言与寿县方言的用法大多相同,但是在表示吃惊、反问语气这个意义上,长丰方言的“可”的读音[k51]与寿县方言的“可”[k55]是不同的。
(1)可下雨啦?(难道下雨啦?)
(2)可停电啦?(难道停电啦?)
(3)可用完啦?(难道用完啦?)
此外,长丰方言中的“可”还可以与“来”和“了”搭配构成“可”问句,但是“可1”和“了”“来”搭配均可,但是具体意义不同,“可2”只能和“来”搭配,如:
(4)这本书你可1看了?(这本书你还看吗?)
这本书你可1看来?(这本书你看不看?)
这本书你可2看来?(这本书你有没有看?)
(5)你可1吃饭了?(你还吃饭吗?)
你可1吃饭来?(你吃不吃饭?)
你可2吃饭来?(你有没有吃饭?)
(6)你可1去了?(你还去吗?)
你可1去来?(你去不去?)
你可2去来?(你有没有去?)
综上所述,长丰方言中的“可”问句可以使用语气词“了”和“来”结尾,用“了”结尾的时候有两种用途:其一是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其二是作语气助词,表示一种陈述语气。长丰方言中的“来”具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了”的功能,表示的是动作完成的状态,因此可以加在“可2”句末。
《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无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尔雅·释诂》:“来,至也。”“来”的含义是“(由别处而)至”。虚词“来”,“至”义已虚化,不表实义,有时表示一种趋向,可用作助词和语气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世虽然沿用,但却有所变化[1]336。其中“来”作语气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十分常见,“来”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命令、祈使或商量等语气或者起强调、着重的作用[7]。
长丰方言中的“来”,可以用作动词,用法大致和普通话相同,如“来家(回家)”“来学校(到学校来)”“来”用作动词十分的普遍,如:
你噶得来,来干活!(你干什么呢?来干活!)
败看电视了,来吃饭吧!(不要看电视了,来吃饭吧!)
除了动词用法外,我们在上面一部分也说到过“来”作为一个语气助词在长丰方言里的用法,下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在长丰方言里,我们经常见面的时候会寒暄和打招呼,就是象征性地询问一下对方在干什么,并不是真的想问清楚这个人在干嘛,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对方在做什么,还会以询问的语气问一遍,以示礼貌。如:
散步来?(你在散步啊?)
2.“可”和“来”组成是非问句,与我们上面所说的“可”问句一样,这里的“来”是语气词,如:
你可吃饭来?(你吃饭了吗?)
3.“来”还可放在疑问句句的末尾,它的意义就相当于“呢”。如:
你干什么来?(你干什么呢?)
1.“来”还可以直接放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用来回答别人带有命令和要求的,往往带有一种不耐烦的语气,常常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某人让另外一个人做某事,而他已经在做了,如:
看书吧!——看来!(正在看呢!)
2.此外,“VP+来”这一句式也可以不带有任何感情,只是叙述正在做某事,如:
你干嘛来?——做饭来。(我在做饭。)
3.“来”在陈述句中的用法,除了以上两种,还可以放在陈述句的末尾,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就相当于普通话的“呢”。
可有了?(还有呢?)——(还)有来。(还有呢?)
4.最后,“来”还可以指自己刚刚所做的事,也有正在进行的语义,或者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了。比如,你如果问一个刚从健身房出来的人,你问他干什么的时候,他会回答:
健身来。(健身呢。)
“来”用于祈使句在长丰方言中常见一个特殊用法,如:
(1)晚上陪我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吧?
(2)我今晚好累,不想去,你自己去吧。
(3)好来!陪我去吧。
这里的“好来”相当于普通话的“好不好嘛?”有种撒娇的意味,一般用于两个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
这个用法唐代就有,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来”表示要做某件事。“来”也可以用作语气词,用在语句的末尾,如《行路难》:“行路难,归去来”中的“来”是语尾助词,与“咧”相当,用法与“了”“啦”“哩”相同,表示祈求、劝勉等语气[8]。
除了以上的用法,长丰方言中的“来”还可以用于感叹句的末尾,往往表示一种吃惊、强调、愤怒等意义。例如:
(1)怎么会是你来!
(2)这家面真好吃来!
(3)你做错事你还有理来!
其中(1)就是表示很吃惊,怎么会是你?(2)表示强调,强调面好吃。(3)表示愤怒和不满,做错事的人是你,你还不认错!
除了用于上面这种一般的感叹句之外,长丰方言中还有一种特殊感叹句在日常口语中可以说十分常见,一般往往用于感叹非常吃惊和不可思议的情况。例如:“我滴孩来!”也可以说成“我滴妈来!”“我滴猴来!”
针对长丰方言中的几个常用虚词用法展开的介绍和论述,可以发现长丰方言中的几个虚词用法的特别之处,将会帮助我们了解这几个虚词的使用情况,同时对了解这几个虚词在方言中的用法,具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很大的,而且方言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方言的存在能够让我们看清方言之间的差别,进而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方言的存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重视方言,在普通话日益推广的今天,关注方言,发挥方言在汉语研究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