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控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规避路径研究

2018-12-30 04:05程桂龙
关键词:网贷借贷消费

程桂龙

(重庆邮电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0065)

网络借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使用价值向价值转换的一种体现。由于其产生及发展时间尚短,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管控,在某些方面弊端大于优势。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网络借贷不能按时还款而屡屡出现的自杀、退学、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网络借贷的两面性。目前,网络借贷在高校有蔓延的趋势,对高校日常秩序的维护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有必要从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产生原因及应对举措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提供借鉴。

一、当前高校学生网络借贷现状分析

2004年9月,首张“大学生信用卡”发行,此后,大学生信用卡一度变得十分火爆,但由于使用不当,其弊端也不断显现。为加强对信用卡混乱现象的整治,“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1]信用卡在校园的发展告一段落。近几年,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出台,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再加之大学生对提前消费需求的增加,自2014年开始,各种针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平台不断出现,大学生信用贷款市场又重新活跃。融360的调查数据显示,接近90%的分期消费平台成立于2014年之后,这些平台种类繁多,大学生大多只需要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就可以获得数万元的贷款,在方便学生消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网络借贷主要分为B2C(Business-to-Customer)和P2P(peer-to-peer)等种类,前者简称“商对客”,这种模式受地域的限制较大,一般在特定区域运行;后者是指“点对点”,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被称为“闪电借贷”,其最大的优点便是“便捷、高效、不受地域限制”,也因此P2P成为当前高校网络借贷的主要形式。简言之“P2P 网络借贷是将原有资金借贷经由网络平台实现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它不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结合了互联网和民间借贷的优势,以低成本、快捷、方便的形式迅速获得庞大的用户市场,对弥补我国传统金融服务不足、促进资金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2]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经北青报记者梳理,花样繁多的学生网贷途径大致有三类:一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3]2016上半年的大学生分期调查报告也显示,大学生近三成借贷资金来自P2P。融360公布的《2015年大学生消费分期调查报告》[4]显示,61%的大学生喜欢分期付款,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分期平台目前呈现出几大巨头割据的形势,花呗占37%,京东白条占34.3%,其次是分期乐和趣分期,分别占18.5%和7.6%。在大学生分期消费的用途上,有65.7%的大学生用于购买电子产品,12.9%的大学生用于旅游,之后分别是餐饮娱乐与服饰装饰等,大部分学生把钱用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2018年高校毕业生已达820万人,加上现有在校生总计超过3 000万人,据调查这些学生中近8成存在资金短缺情况,市场规模近千亿元,而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找不到资金借贷来源。也因此,高校网络借贷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市场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蜂拥而上,一方面,活跃了金融借贷市场,创新了金融流通方式,给大学生提前消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借贷的短期爆发势必造成鱼龙混杂,产生各种负面问题。

二、当前高校学生网络借贷盛行的原因分析

网络借贷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反映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需求,其形成既受自身消费需求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企业宣传、学校教育等方面的限制。从危机管控的角度了解网络借贷盛行的原因,明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为借贷风险的规避提供支撑。

(一)社会方面:金融借贷政策的漏洞及网络监管体系的不成熟

网络借贷相对于传统的借贷方式更加便捷,减少了行政审批的手续与环节,通过无纸化的借贷方式解决了传统借贷周期长、流程繁琐、条件严格等方面的问题,在活跃金融市场,方便金融交易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但新兴网络金融借贷公司的无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正常金融秩序的稳定与市场诚信体系的维护。很多管理制度混乱的公司通过各种变相的手段恶意赚取利益,影响了公平公正社会环境的构建。特别是某些公司在具体借贷条款的设定与借贷手续的完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对大学生个人借贷的隐私维护造成了挑战。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与肯定。在“互联网+”等的推动下,金融借贷市场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纷纷开拓互联网金融业务,各种借贷平台不断涌现。这样一方面响应了国家繁荣金融市场的号召,另一方面也为解决社会资金的短缺提供了便利。高校作为一个开放、多元、需求广阔的群体,必然成为各大网络借贷平台的争夺之地,短时间内各种分期付款、低息贷款宣传遍布校园,甚至在厕所等区域都会出现“白条套现”的广告。网络借贷的无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预期,与国家繁荣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初衷相违背。网络借贷平台实际上是“三无”:即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1],由于难以界定归属范畴,造成监管困难。金融市场的规范以宏观性指导为主,但在具体细节上没有详细的规范,具体政策运行监管方面也缺乏体系性的约束,网络借贷呈现出非理性发展的态势。

(二)企业方面:广阔的市场需求与低介入门槛、高利润空间之间的博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录取率逐年增加,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学生消费认知的变化,使学生借贷市场产生巨大资金缺口,为此,很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网络借贷。特别是“互联网+”政策的出台,使互联网金融市场更加繁荣,较低的准入门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很多资质存在问题的企业蜂拥而至。目前,随意在网上搜索“大学生贷款”等关键词,便会出现各大网络贷款平台的借贷广告,像“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0抵押0担保”之类的信息更是层出不穷。部分借贷平台只需要学生证即可发放贷款,而对学生信息的真伪不加甄别,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网络借贷的巨大获利空间,使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失去了基本的诚信,通过变相欺诈等方式赚取学生利益,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借贷的风险。市场是经济发展调控的无形双手,当前国家调控并未过多的涉及网络借贷领域,单靠市场的无形调节,企业的自主性无法得到监控。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网络借贷的条款上玩文字游戏,使学生在辨别上产生混淆,在贷款给学生时存在随意性,对学生的借贷信息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存在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且部分企业在学生无法按时还款时采取了非法威胁与电信骚扰等多种催债方式,对学生造成了精神及肉体伤害。

(三)学校方面:基本理财知识普及的欠缺与风险规避意识培育的缺失

随着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增多,很多学生借贷的用途五花八门,除了购买电子产品、化妆品等外,个别的甚至用于赌博,而某些借贷平台通过专门开展“大学生分期购物节”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网络借贷,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受这些宣传的影响纷纷进行借贷,提前消费,而对其中的陷阱与危害不加关注。部分借贷平台通过学生干部的作用进行借贷推广,让学生干部或学校代理拉学生下载注册APP账号,并根据注册及下载情况发放酬劳,一些学生在借贷平台的宣传鼓动下纷纷加入,在学生中形成了较恶劣的负面示范。大量无序的网络借贷平台的涌入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风气,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对学校整体学风与氛围的营造产生负面影响,形成负面效应,阻碍正常教学管理活动。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较少涉及理财及风险规避意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较为局限。由于网贷属于新兴事物,高校多是在问题出现后才进行对症下药,在治理方面存在滞后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为缓解经济压力才选择网络借贷,学校没有发现学生网络借贷的势头与趋向,导致学生陷入网贷的泥潭不能自拔。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关注,也没有针对网贷的相关预案,导致网贷在高校中蔓延,针对学校内张贴的各种网贷广告和网贷渠道学校也缺乏必要的管控,进一步助长了网贷的风险。

(四)学生方面:提前消费观念的传播与虚假消费、异化消费思想的蔓延

各大网络借贷平台的宣传资料都声称自己的贷款利率低,对学生有特殊优惠,但往往通过担保费、服务费等隐性条款进行变相扣费,最后算下来学生所要偿还的利息远远高于广告所宣传的,有的年费率甚至高达50%以上,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借款后存在还款压力,产生学业与心理问题。各借贷平台为了督促学生还款,使用了各种招数,如“关系催收”等,在贷款时填写同学及亲戚的姓名、联系方式,在逾期不能还款后给借款人的亲朋发送还款信息,通过借款人的亲朋催促其还款。这些借贷方式对学生的权益造成了较大的伤害,部分学生因为不能按时还款而产生各种问题,各种催债方式也可能恶化同学关系,产生矛盾冲突,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高校学生基本过渡到“95后”“00后”,这部分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对电子产品等娱乐设施有着较为广阔的需求。《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如果消费金额超过生活费上限,愿意考虑用网贷的方式暂时缓解购买压力。”[1]在提前消费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有着强大的消费欲,但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很多学生愿意用网络借贷来提前消费。当前,很多大学生透支消费的产品并非生活必需品,而是在对比与攀比之后产生的冲动消费,是一种虚假消费思想的存在,是消费观念异化的体现。据《北京青年报》调查,大学生网络借贷申请院校以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把过多的心思花在了生活品质的提升上,提前消费思想得到进一步蔓延。此外,由于很多大学生对网络借贷深入了解较少,只看到其便捷性,而对其危害缺乏必要的关注与警惕,使网络借贷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危机管控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规避路径

危机管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5]网络借贷不仅仅是一个行为问题,更深层的还是思想问题。要运用危机管控的思想提前进行网络借贷风险的评估与预警,降低网络借贷的危害。要通过整合和发挥政府、高校、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关联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思想引导,制度规范,落实监督,管控帮扶等方面做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关注的思路,不断进行措施完善,构建相应的管理路径体系,改善网络借贷现状。

(一)国家层面:加强立法规范与监管,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

国家是危机管控的宏观把控与调控者,在网络借贷的治理中处于顶层设计的地位。国家要根据网络借贷情况的发展出台规范方面的政策、法规,为网络借贷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2015年6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6]第二十九条规定“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6]这一规定对借贷利率的设定进行了规范,为企业钻制度空子设置了枷锁。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7],通知着眼于当前部分P2P借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方式致使部分学生陷入网络借贷泥潭的现状,要求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做好金融监管,建立预警机制,进行风险评估,要协同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理网络借贷事件,降低网络借贷风险。政府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为网络借贷市场的规范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6月12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对社会失信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提出了惩治措施;同时,也对破坏社会秩序等企业行为进行了规范,指出要增加对企业征信的检查频次与监控力度。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维护网络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法制保障与社会环境支撑,逐步构建起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使金融市场发展更加健康稳定。

(二)企业层面:提升行业自律与社会责任,完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与调节器。企业的经营方式不仅对企业自身至关重要,对社会发展及市场导向也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型营利模式,近年来逐渐得到企业的青睐,但由于形成时间尚短,存在着诸多问题。合理的提前消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过度的透支将会对经济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形成经济泡沫。从整体来说,企业对网络借贷的定位及具体对策影响着其具体操作。当前,针对网络借贷的无序状态,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应规范政策,但短时间内难以马上立竿见影。主导网络借贷的多是一些小企业,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大学校园,部分企业通过虚假宣传方式误导学生非理性网络借贷,对学校的教育管理造成负面影响。为此,一方面,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要通过正常合法的方式盈利,不能仅为盈利而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不管不顾。另一方面,企业要完善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增强危机管控意识,降低网络借贷的风险与危害。企业要提前制定好合理的危机管控预案,对网络借贷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要在学生进行网贷前,告知其责任与风险,提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学生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由于其没有经济收入,要把风险防控作为高校网络借贷的重要部分来执行。《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的出台,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权利与利益,关注并决心治理无序的网络借贷现象。国家除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外,也应督促企业对学生信用状况进行测评,从流程上规范企业的网络借贷。企业自身也要严格网络借贷的审核力度与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及个人还贷能力作基本的风险评估,避免盲目借贷,造成企业与学生的双向损失,增加网络借贷的风险。

(三)学校层面:加强教育规制与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校的教育管理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与网贷危害的降低密切相关。学校要有完善的危机管控预案,通过对学生状况的了解,对网络借贷的现状、走向、风险及可能带来的危机有提前的预判,通过跟踪调查的方式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首先,要做到预防为主,加强风险防控与消费理念的养成教育。当前,国家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开放力度,但由于监管及配套措施的衔接断位,出现了不少问题,非理性的网络借贷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为此,要对学生网络借贷行为进行正面引导教育,指出无序网络借贷的风险,并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其次,要坚持防治结合,加强对网络借贷状况的摸排与治理。网络借贷具有隐蔽性,某些学生怕被家人、同学知道往往会偷偷借贷,这种情况一旦被发现往往后果已经比较严重。要坚持防治结合的方式,提前对网贷状况进行摸排,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骨干作用,了解学生的贷款状况,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学校也要积极开设专门的金融理财类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及理财知识,减少非理性的网贷消费。再次,要加强管控监督,形成相应的引导管控机制。平时除加强对网贷危害的提醒外,要构建相应的引导管控机制,要通过日常信息的收集形成相应的研判机制,在发现学生陷入网贷后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及时摆脱网贷危害,同时要积极发挥广大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带动周边同学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降低网贷的风险。

(四)学生层面:加强自我教育与管理,提升自我管制与约束能力

网络借贷的治理,国家是保障,企业是桥梁,学校是支撑,学生是关键。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及自身成长与认识是网络借贷治理与风险规避的关键要素。为此,首先,要提升学生的风险意识,正确认识网络借贷的危害性。大学生之所以会盲目网络借贷,一方面是源于对外界网贷信息甄别的无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风险认识的不足。要通过案例分析及风险提醒等方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网贷危害的识别,提升基本辨别能力,减少网贷危害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自我管控与约束的能力。网络借贷行为的产生与大学生自身管控能力密切相关,很多学生的网络借贷行为源于攀比心理。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选择,摒弃过度的物质追求与虚假消费,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盲目攀比的怪圈,透支自己的大学生活。再次,要改善自身生活方式,培养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网络借贷提倡的是提前消费,但学生的消费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与自身及家庭经济能力相统一,要避免异化消费行为的蔓延,为了眼前享受忽视长远风险。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价值追求,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真正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消费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特别要对某些隐性借贷方式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明确的消费界限,合理开支,张弛有度。通过自身努力匹配个人消费需求,用实际行动规避非理性网络借贷的风险。

猜你喜欢
网贷借贷消费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40年消费流变
网贷平台未来亟需转型
网贷十年:迎来“去伪存真” 时代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新消费ABC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