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琦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职责,就是把广大教师党员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坚强战斗力的集体,进而团结广大教职工推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地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一、高校党组织建构
高校党组织一般由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成,然而,由于高校实行校院二级行政管理模式,系(教研室)的建制相对松散,加上系(教研室)人数相对较少,使得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没有落脚点,缺乏根基,导致很难独立开展工作。虽然高校基层党支部基本能够完成相关工作,但大多是被动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三化”问题
(一)功能弱化
党支部承担着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等功能,然而在高校,因为人数、建制、岗位设置等,党支部和党总支的功能定位和角色分工不明确,党总支实际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本属于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压缩了党支部独立开展工作的空间。
(二)工作简单化
虽然《党章》对党支部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界定,然而实际工作中,在制度层面,高校的党支部不是独立建制的,党支部没有独立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的权利,这使得党支部的工作还停留在上级要求什么,党支部就做什么的层面,也使得党支部的工作还处于搞搞活动、收取党费等简单事务层面,而其教育、宣传和管理功能无法体现。
(三)队伍非专业化
目前,高校党支部书记人员结构相对混乱,有处级干部担任的,有科级干部担任的,也有普通党员担任的;有在编的,有聘用的;有年轻同志擔任的,也有老同志担任的。基本都是由行政人员、教师兼任,这也使得部分人员投入党支部工作的精力不够。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三新”改革
(一)体制创新
党支部要想在高校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就必须在体制上进行革新。设置专职岗位,配置专职人员,科级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党支部书记干部队伍。只有设置专职岗位,才能使党支部像党总支一样,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才能使高校党支部工作找到抓手。设置科级建制党支部书记,更有利于建立相对年轻、充满活动和相对稳定的党支部干部队伍,为党组织的建设、学校发展培养优秀的、政治素质过硬的后备干部。
(二)方法创新
党支部工作主要包括学习、教育、宣传、服务等内容,而要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革新工作方式方法是关键。在确定各项工作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把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紧密结合,对党员的教育活动,要外化于行,更要内化于心。实现角色互换,开展普通党员给党员干部上党课活动,让普通党员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不仅能让党员自觉地、主动地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也能让党员领导干部聆听到基层党员的心声,一举两得。
(三)内容创新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基层党建不能脱离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宗旨,更不能为了党建而党建。而作为与教师联系最密切的基层党支部,党员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要紧扣教学和育人这个主题,党支部的工作要永远服务于这个主题。这就要求把对教师的社会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到教师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内容进行跟踪,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基层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怀。只有我们真正重视党支部工作,加强制度保障、改革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党支部建设才能走上健康、有序、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才能让党支部具备凝聚力,更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