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应香
【案例背景】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上课时总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教师若能利用教学智慧合理转化加以利用也可以成为一种课堂生成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增色。
【案例描述】
一次我在外校三年级的一个班上教研片公开课《掌声》。《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子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自卑,后来因为课上的一次掌声而改变。上课前5分钟一切良好,等我把小儿麻痹症症状的图片通过PPT呈现出来以后,有两个学生突然间开始窃窃私语。那么大的阶梯教室,听课老师在认真记,学生在认真听。他们俩却旁若无人地聊起天来,我被惊呆了。我赶紧向那两个学生使了使眼色,投去温柔却饱含提醒的一瞥。你猜怎么着?人家压根就不理你,继续聊。一招不行,再换一招。我故意找了个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说完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够明显的提示吧!没用!他们就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窃窃私语了,时不时还低下头窃笑。哎,我真是急得一脑门汗。到底他们在笑什么呢?
下面听课的老师也注意到这两个学生了,有的微笑地看着我,有的在小声交谈。我的后背都冒汗了,强撑着不慌张。怎么办,怎么办?如果这个时候我批评他们,岂不是把整个课堂搞得很尴尬。肯定就冷场了。可是他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夸张,明显已经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了。先不论是不是在上公开课,作为上课的老师,我不闻不问,这多不好啊。我在纠结着,思考着。突然间我想到,刚开始这两个学生明明表现很好,什么时候开始窃窃私语呢?没错,就是从小儿麻痹症图片出示以后。可想而知,聊的内容多半是小儿麻痹症,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见过相关的图片,他们觉得很新奇,甚至觉得很好笑。
想明白了我就不紧张了,我说:“同学们,没有得过小儿麻痹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它的痛苦的。无论语言上怎么描述都不及亲眼所见来的震撼。有一次我在公交站台等车的时候,眼前就突然走来一个患了小儿麻痹症的人。他柱着棍,一步一步艰难地从我跟前走过。那变形的腿和脚就那样扭曲着,我太惊讶了因为我从未看过。等我回过神来,发现他已经走远,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我一直张着嘴巴,瞪着眼睛。虽然我是无心的,可是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人从小到大,遇到了多少这样惊奇的目光。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目光会如何呢?”我不动声色地走到这两个学生的旁边,请其中一个人回答。这一次他们的表情变了,变得很严肃很认真,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其中一位学生说:“肯定会很伤心,很难过的。说不定还会有同学笑他们,那么他们就更伤心了。”我赶紧接着说:“是啊,说到这里你一定能理解英子在班上的默默无语,那是多么自卑多么无奈啊。”两位同学看着我点点头。其他的同学都一脸沉思看着我。很多听课老师点点头在那微笑。我继续趁热打铁,想把这两个学生彻底拉进学习状态中来,便接着问:“那你一定知道英子上台后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代表什么?”“是鼓励她。”“请你们俩给英子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吧。” 两个学生都很认真地鼓掌了。“心里有没有话想对英子说?”“英子,你一定要坚强。不要这么自卑。”“英子,希望你能更加勇敢地生活。”从这以后这两位学生就再也没有说话了,安安静静听完了下面的课。
【案例反思】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教育资源,有的时候一些公开课的小插曲利用好也是很好的生成资源。
一、巧转化——变不利为有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明明看到了学生不恰当的行为,如果为了自己教案的顺利过渡就不去点拨引导学生,这是不行的。只有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找到他们不对的点,寻求恰当时机来转变,就能变不利为有利。
比如公开课上的这两个学生不停地说话,批评自然也能解决问题,但是不免过于生硬。我巧妙地结合他们谈论的兴奋点和这篇课文英子自卑的心理加以引导,就将不利的情况转变为有利的情况。一箭双雕地解决了他们说话和引导学生理解英子自卑心理的问题。
二、巧捕捉——不让生成资源悄悄溜走
课堂上遇到突发的事件多得数不胜数,尽管老师再精心预设,总有些事情超出预料。只是老师要善于思考哪些是可以转化的资源。老师要善于抓住知识能力的生长点,哪怕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善于捕捉语文教学的契机,借助这“东风”,起到点亮课堂的作用。
其实理解英子自卑的心理是个难点,虽然看了图片以后大家都知道小儿麻痹症是一个很可怕的疾病。但是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生了这种病后会那样的自卑。因为生活中那些有意无意的关注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更何况有的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更是让她觉得很难堪。我抓住这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恰当的反应这个生成点引发学生思考,让这两个学生切身反思自己不恰当的行为。他们一方面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对的。另一方面也就能明白英子的自卑心理。同时不断地引导他们对英子鼓励,将这两个游离在课堂边缘的学生重新带进课堂。
当然不是每个课堂生成都值得抓,也不是抓住的课堂生成越多越好,一切以更好地促进教学为前提,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努力。正所谓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否则漫无目的地抓住生成,结果只会让学生越扯越远,节外生枝。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是一个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生意外,绽放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时时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發掘、利用,智慧必能让我们的课堂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