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格
摘 要 互联网的普及为群体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平台支持,然而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化也导致信息真实性难以审核,前后不一的反转新闻和舆论反转成为近年来互联网传播中的新现象。文章结合影视戏剧中“反转剧”的机理,选取2016—2018年具有代表性的反转新闻案例,通过个案研究总结归纳互联网反转新闻传播运作的一般规律与关键动因。结论认为,虽然反转新闻的根源在于有效信息的缺位,但新闻反转的戏剧性依旧是文化消费时代对网民产生天然吸附力的因素。网民对反转新闻的创作和消费,本质上是对故事的渴求和围观。
关键词 反转新闻;后真相;信息;戏剧;舆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8-0001-05
1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2016年,“后真相”(Post-turth)一词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该词被定义为“个人情感和信仰的诉诸要比客观事实的陈述在塑造舆论上更有影响力”。根据牛津词典的调查数据,“后真相”以往并不常用,2016年使用频度增长2 000%。与此同时,国内新闻界出现的高频词“反转新闻”与之形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联,在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接近真相的道路却愈加曲折,“罗一笑事件”“格斗孤儿”“汤兰兰案”等典型的反转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度讨论。
“反转新闻”的释义,应从“反转”说起。“反转”本是股市用语,指股价朝原来趋势的相反方向移动,分为向上反转和向下反转。当其与“新闻”相结合时,并非指新闻事实发生反转,而是指网民所接收到的相关“事件信息”发生反转,从而导致舆情的颠覆。
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征是事件持续发酵过程中舆论的两次甚至多次建构。因多种因素的介入,导致已趋集中的意见迅速向对立面逆转并趋同为占优势地位的一致意见。通常情况下。反转新闻有一个或多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前后呈现出网民的认知与事件的真相背道而驰。
关于反转新闻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从传播学角度对反转新闻的成因和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有的研究以具体的案例切入,提出网络舆情反转中存在“参照点效应”,网民所选取的参考标准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有的学者对反转新闻的产生原因进行归纳,认为反转的不是新闻事实,而是网民所接收到的信息。
二是从媒介管理的角度对媒体报道失实现象进行归纳和建议,有的文章指出媒体的失范是导致反转新闻频出的原因之一,缺乏调查和专业素养的撰稿者对新闻事实进行碎片化截取和挑选,再进行情绪化解读以博取眼球。也有学者从反思的角度观察媒体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认为反转新闻背后是媒体所面临的公信力危机。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反转新闻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而反转新闻作为具备情节性的社会事件,其发生过程中有当事人、知情人、媒体、公众等多方的参与,宏观上来看一则反转新闻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发而生的戏剧性。本文結合影视戏剧的故事模型,对反转新闻的发展模式做出宏观上的总结和归纳,以期探究其内在逻辑,并试图找出反转新闻吸引眼球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反转剧这一艺术形式在影视创作中已有成功模板。剧情中的反转由编剧提前设置,通过前后主人公命运的颠覆或逻辑线索的翻转增加戏剧张力,塑造一种“意想不到”的悬念。而现实中的新闻事件,则凭借“信息不对称”“关键信息缺位”等因素为制造反转提供了空间。可以说,新闻中的反转并非人为预设,而是在媒介和大众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2016—2018年度的反转新闻案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反转新闻的共性,并结合影视戏剧创作中的“反转剧”故事模型,寻找现实与戏剧的相通点。
在对网民舆情做出判断和整理时,本文参考了清博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舆情数据,通过量化分析对新闻的舆情态势转折点做出判断。
2 反转新闻的故事模型特点
通过对大量反转新闻的案例进行归纳和分析,本文认为反转新闻的情节发展有模因可循。开端上,反转新闻发端于社会冲突,且矛盾双方处于难以调和的状态,由此构建起一个单线叙事模式;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其他人员或机构参与进来,由此带来信息的补充和颠覆。
2.1 信息发布渠道单一
反转新闻大多属于民事纠纷或事关民生的事件。在其开端,事件的牵涉人并不多,因而构成相对封闭的叙事环境和简单的单线叙事结构,给片面信息的传播提供土壤。信息发布渠道的单一,导致信息失实的可能性增加。我们会发现,在“罗一笑事件”“格斗孤儿”以及深圳四胞胎等反转新闻的开端,单一媒介所造成的信息谬误已经为之后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2.2 道德领域行为失范
反转新闻常常伴随着舆情的“过山车式”起伏,最开始引起网民过激情绪的原因往往是当事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期待甚至突破道德底线,比如“格斗孤儿事件”中,第一家进行报道的媒体梨视频发布了一条视频,展现两个14岁男孩在铁笼中缠斗扭打的场景,并介绍这是两个失去双亲的凉山孩子,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后,平时需要练习综合格斗,偶尔参加商业演出。报道一出便引发了无数网民的征讨和谴责,认为这样的“收养—培训”机制残酷而功利,对孩子幼小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道德上的谴责让事件一圈圈发酵,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加入了报道议程,从而使该事件成为全国网民关注的新闻。本身,“格斗孤儿”的新闻标题已经暗含着情绪引导的取向,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和血腥暴力的格斗活动联系在一起,自然使网友联想到压迫、压榨、利用等关系链,为少年们的处境和未来感到担忧。网民纷纷质疑俱乐部利用儿童牟利,残酷训练、剥夺受教育权等,俱乐部的创办者恩波陷入了道德危机。
而另一种失范的方式,是当事人或者媒体采用隐瞒、夸大、发布片面信息的方式欺骗受众。“罗一笑事件”和“深圳四胞胎事件”都属于当事人人物设定崩塌后的反转,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在微信文章中塑造了一个“急切救女而无能为力”的形象,得到超过200万的网民捐款,却在之后被爆料有3套房2辆车,具备较好的经济能力。深圳四胞胎家庭塑造了一个其乐融融的6口之家,却意外被发觉还有一位不受重视的“大女儿”,在家只能睡厨房的伸缩床,其父亲重男轻女的态度引起网民反感。
无论是事发前的行为“失范”还是当事人隐瞒、欺骗网民的行为,反转新闻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网民对道德审判的期待。新闻中当事人的行为通常不构成法律层面的犯罪,因此国家机关无法干涉,而网民期望能够通过舆论压力督促社会力量对“失范”的行为做出纠正和惩罚。因此多数反转新闻背后,反映了网民伸张社会正义的良好心愿,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模糊地带,网民自发组织、动员形成一股合力,对有悖社会文明的行为进行谴责。
2.3 有单方面的可信证据
看似确凿、实际失实的信息,是博取信任、煽动情绪,从而形成反转新闻的必要条件。纵观2016至2018年度反转新闻案例,笔者发现借助看似权威可信的媒介是反转新闻能够博取信任的重要因素。“格斗孤儿事件”曝出时媒体提供了眼见为实的视频影像,“14岁麻省理工神童事件”则是由政府部门官方微博(@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汤兰兰案”则是通过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澎湃新闻和《新京报》发稿从而走进大众视野。
通过以上反转新闻我们可以发现,最初消息源的权威性通常能够对网民的舆论引导起到关键
作用。
一是通过视频影像记录,向网民传递出“真实还原现场”的态度。
二是通过政府部门官方渠道发布信息,在消息渠道上披上权威的外衣。
三是凭借媒体的公信力或细节详实的文稿来提升证据的可信度。
2.4 舆情在转折点快速逆转
反转新闻通常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在此转折点的前后,舆情在短时间内发生反转。舆情的反转,背后反映的是信息的反转,转折点这一关键节点通常是一次重要信息的补充或幕后真相的揭露。参考图1,我们会发现“格斗孤儿事件”的转折点是局面视频拍下了孤儿们含泪按手印被遣送回大凉山的画面。他们对记者说:“不打拳就回家吃洋芋。”孩子的眼泪和失望激起了舆论的反转,网民调转枪口,开始指责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消除丑闻断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谴责梨视频片面的报道扼杀了孩子们的梦想。
清博大数据系统对网民的情绪走势进行了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7月20日“格斗孤儿”的视频发布出来以后,迎来了一次舆情的集中讨论,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大凉山、孩子、未成年人、义务教育、商业等。网民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对孩子生活状态的担忧,认为商业化的格斗比赛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而在8月16日局面视频发布孩子们被带回凉山的视频画面后,舆情立刻迎来反转,此时的关键词有:圣母、洋芋、命运等。网民开始质疑,抱着脱离现实的“圣母情怀”将孩子们“解救”送回大山是否真的帮助了他们,只能吃洋芋的山里生活、教育资源的缺乏和贫困的环境并不能许诺孩子们一个未来。
3 反转新闻的反转方式
反转新闻的反转方式通常体现为强弱势地位的反转和主人公命运的颠覆,巨大的反差形成强有力的戏剧冲突,这类新闻事件由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围观的网民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3.1 矛盾双方的强弱势地位反转
地位的反转出现在涉及多方的纠纷事件中,指随着事件发展,原先的“强者”与“弱者”身份进行对换。以“汤兰兰案”为例,被性侵的汤兰兰和被判刑的数十人,究竟谁有冤情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0年前的旧案,法院早已有了定论,汤兰兰从7岁开始遭到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10余人强奸、轮奸。14岁时,汤兰兰给公安局写了一封举报信后,身边亲人和乡邻锒铛入狱。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闻的长篇报道《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企图为“汤兰兰案”进行重新定性,文中采用大幅笔墨描述了亲人进监狱后的痛苦遭遇,以及汤兰兰在报案后向家人索要5万块钱来平息事件的细节,并在文末公布了汤兰兰转户口之后的户籍信息,呼吁网友一起“搜索”此人。次日,新京报评论员的一篇时评《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再次在文中表现出“可能是冤判”的倾向。
此刻已有许多网民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下,对“汤兰兰案”的审判结果产生质疑,但另一方面,社会对澎湃新闻记者泄露当事人户籍信息的做法表示谴责。2018年2月1日,黑龙江五大连池政府办公室官方微信号“五大连池发布”发文回应此案件,称其母汤某秋在出狱后串联炒作,企图翻案。政府官方的微信推文可看作该事件强弱势地位的“转折点”,汤兰兰自此完成从“冤告家人”强势地位到“受害者”弱势地位的转换。而其母和众多亲戚、乡邻逐一出狱后,汤兰兰所面临的威胁和“围剿”也令网友担心。
3.2 主人公的命运反转
主人公的命运反转指的是事件主体的真实身份、状况等和大众的预期相反。在“罗一笑事件”中,主人公的命运反转是之前“爱女心切却又穷困窘迫”的父亲形象与之后有房有车却不愿意尽全力救女儿的父亲形象之间的对比。在“深圳四胞胎事件”中,主人公命运的反转可看作之前荧幕上所展示的相亲相爱的家庭与之后重男轻女、仇视社会的家庭氛围之间的对比。
无论是前文中矛盾双方强弱势地位的反转,还是主人公命运与形象的颠覆,由信息缺位造成的误读与更正,使真实的社会新闻蒙上了戏剧化的色彩。一波三折的剧情,起起伏伏的人物命运,反转新闻在无剧本的情况下,通过舆论的施压、多方力量介入,將事件的发展一步步推向高潮。网民的期待心理来源于对未知的好奇,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难以揣测事件发展会走向何处。“反转”的故事模型,已经广泛运用于影视戏剧编剧领域,究其根源,人们为什么喜爱反转剧,在于其“戏剧性”的超现实性。平淡是现实生活的常态,反转剧却给受众提供了追求极致和刺激的体验机会。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舆论场的生态,人人都掌握便捷的发言渠道时,“反转新闻”更像是众人合作创作出来的一部戏,贴切地诠释了“人生如戏”的含义。
4 反转新闻的内在动因
形成反转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判断信息的缺位,而在网络新闻事件中,关键信息的补充有3种途径:新闻当事人的发言、第三方的揭露和媒体的调查挖掘。由此可见当网络新闻受到全民监督时,舆论压力会促进有效信息的持续披露。
4.1 通过第三方补充关键信息导致反转
因第三方补充关键信息导致的反转是最常见的模式,“罗一笑事件”中,其父亲罗尔曾写过一篇感人至深的长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中称自己“无法承担重症室的费用”。文章流传网络不久,网友对罗尔家庭背景进行了曝光,称“其岳父母均为大学教授,丰衣足食。其本人经营广告公司,是深圳广告界知名人物,有3套房产、2台车”。该文章所透露的信息与罗尔本人所形容的自身经济状况不符,网友对其前后矛盾的说辞感到愤怒。
而深圳四胞胎的家庭丑闻则在其上综艺节目不断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深圳四胞胎自出生以来,一直活跃在各类综艺节目的舞台上,他们的家庭也向网友展示出和睦、幸福的形象,但在采访中父母从未提过自己还有一个女儿。2016年1月,四胞胎一家参加北京卫视改造装修节目《暖暖的新家》时,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从未在大众眼中出现过的“姐姐”,本来住在“储物间”的姐姐,在改造后新家里只能住厨房的伸缩床了。网民浏览四胞胎的父亲微博,发现他曾向其他网友支招通过姐弟“假结婚”的方式让房产过户到儿子名下。荧幕后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和性别歧视让网民愤怒,北京卫视所记录下的四胞胎家庭现实生活状况以及其父的微博言论成为重要的补充信息,致使网民的态度从祝福变成谴责。
4.2 通过当事人揭示幕后真相导致反转
基于多数反转新闻都是源于有效信息的缺失和失实,当事人的检举、揭发成为推动反转的重要因素。由此形成的矛盾与对抗效果也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戏剧性,使此类新闻迅速获得大量的关注。2017年8月10日,北京地铁十号线上一位大妈怒怼cosplay女孩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代际沟通、小众动漫文化等话题引起网民的讨论。截至14日上午11时,该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2 991万次。接着一名叫做“诚子绝赞摸鱼”的网友发布微信群聊截图,称该大妈教育cosplay女孩这一段戏码皆是事先设计好的,在视频中展现了某公司的广告海报,该行为纯属营销炒作。在舆论压力下,视频中的cosplay女孩扮演者发微博承认自己收了广告公司300块钱拍摄此视频。由此广告公司炒作的真相水落石出,舆论也从聚焦于两代人的代际沟通问题转而对广告公司的低劣营销手段进行谴责。
4.3 通过权威机构核查导致反转
通过政府机构的介入、核查并发布调查结果来形成的反转新闻也不在少数。及时更新、澄清事实信息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当某一新闻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受到大众质疑时,官方权威机构的情况说明则显得尤为重要。
14岁麻省理工神童的事迹的第一个有力的反驳信源来自校方,2017年12月8日,环球时报记者称,从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录取办公室官方了解到的消息是:麻省理工学院不存在主动签约学生的情况,并提供了邮件截图作为凭据。第二个权威信源来自信息的发布者莱阳市教育体育局,12月11日,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终于发布消息称:“由于我们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经不起推敲的神童闹剧就此谢幕。
而2018年初发生的另一起反转新闻则更加复杂,自澎湃新闻将“汤兰兰案”重新拉回大众视野中后,这起被定性为“集体性侵”的旧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关注。由于涉及刑事案件和司法审判,大众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有限,同时漫长的审判过程也难以全部还原,在找不到事件的受害者汤兰兰的情况下,除了汤母及其家人的说辞,法院和当地公安机关的信息也成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当舆论失去明确的方向时,2月1日,黑龙江五大连池政府办公室官方微信号“五大连池发布”对“汤兰兰案”做出回应,称汤母出狱后串联同村人借助媒体炒作,企图通过舆论向政府部门施压并翻案。政府官网的回应,将法律案件收归法律管辖,同时也为焦灼而迷茫的民意打了一针镇定剂,扑朔迷离的“汤兰兰案”走上法律程序审判的正轨。
5 结束语
本文对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反转新闻类型进行了归类、归因分析。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发声渠道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为失实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反转新闻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有效信息的缺位造成的。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时代的互联网狂欢,体现了网民对新闻“故事性”的天然需求,在得到一些关键词后,网民根据既有的经验和成见对故事脉络下判断,而这一预判很可能与事实真相不符。
信息的失实和网民的错判,是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刷下无法避免的事实。面对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反转新闻”,一方面媒体应当从信息发布环节进行更严格的把关,减少片面、失实信息对网民的误导,尽力还原事件真实全貌。另一方面,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悲观,如今的网民早已不是“魔弹论”中嗷嗷待哺的羔羊,他们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在许多新闻案件中通过理性分析和舆论风向推动事件的良性发展。而每一个新闻“反转”的节点,都体现了网民对真相的察觉,剥去表面的成见,反转新闻的背后往往体现着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无奈。不以剧情化的套路去消解这些复杂的成分,才是对新闻事实最好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29-33.
[2]吕远.“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新闻战线,2010(10):97-103.
[3]钱文霞.从反转新闻看媒体公信力危机[J].新闻战线,2016(9):15-16.
[4]周夏萍.后真相时代:传播新技术下的“断层”及审视[J].新闻记者,2017(11):33-34.
[5]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28-35.
[6]彭小萍,盛安陵,董柳.看反转剧如何“反转”——韩国反转电视剧《情Man 转转转》叙事结构的分析[J].东南传播,2009(5):156-157.
[7]刘洁,韩红梅.意外是如何形成的——反转手法在单线叙事电视短剧中的应用分析[J].电影评介,2010(7):22-25.
[8]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3):22-23.
[9]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J].新闻记者,2016(10):41-49.
[10]张华.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基于对“大学生掏鸟窝获刑十年半”微博舆情的研究[J].新闻界,2016(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