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
摘要:中国舞剧艺术的创作与演绎走过了几十年的道路,也造就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当代文化思潮的转变促使舞剧的原创精神再度觉醒,在各个主题领域中思考着新的可能性。以朱洁静、华霄一、唐诗逸为代表的新一代舞者用独到的眼光和艺术表现力重新解构舞剧创作的内涵,激发出舞剧艺术新的活力,也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全新审美体验。
关键词:当代 中国舞剧 新锐舞者 意识觉醒 创作与表演
中图分类号:J7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39-02
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转眼间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其中既有一代代艺术家的励精图治,也有从迷茫到坚定的觉醒过程。在塑造了民族舞剧中一幕幕经典画面的同时,中国的舞剧编创者也在不断思考着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我意识和个性突破的道路。时至新世纪,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激起了文化领域前所未有的转变与升级,在不断地颠覆与转型中,舞剧创作一方面固守着百年基业的文化沉淀,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寻求着新的艺术题材与表达方式。长久以来,舞剧都在不遗余力地塑造着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但是却很少关注到自身的努力、付出、隐忍与成长。当代文化思潮的转变,使舞剧创作与表演重新审视自我,也重新思考此前所诠释的一系列角色和呈现方式。
一、当代舞者的生存环境催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国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生产劳动与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附属品,舞蹈在天然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无论是古往今来的乐工或乐伎,或是将舞蹈画面镌刻在画卷或石壁上的匠人,都怀着对舞蹈艺术炙热的感情。当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与和平面貌,使国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并在物质基础丰盈的条件下对义务带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百花齐放的舞台上,舞蹈演员用娴熟的身体技巧表现着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主题,赏心悦目,令人如痴如醉,但在舞台幕布的背后,则是舞蹈演员从幼时便开始面临的一天天艰苦训练和无法计算的创伤和泪水。面对数以万计的舞蹈后备人才,能够登堂入室,在大舞台上绽放光彩的人屈指可数。尤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舞蹈已经走上了精品化和剧情化的道路,舞剧艺术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下,舞蹈演员渺小的个体显得微不足道,形单影只。
80后和90后的新锐舞蹈势力如今已经在舞蹈界占据了主导位置。对于他们而言,不单单想要成就一台精美的节目或是一段唯美的舞蹈画面,而是希望能够像歌星和影星那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观众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这对于舞蹈演员而言绝非是虚荣的体现。相对于其它艺术领域中的明星,舞蹈演员的成功道路可谓坎坷林立,绝境逢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淘汰过后,最终笔直的矗立在舞台前端,不成为其它人的配角,这绝非是虚荣能够做到的,而是竭尽全力所收获的硕果。为此,这些新生的舞蹈力量在表现各种文化主题的闲暇之余,开始谋划为舞者自己写下一段精彩的舞剧内容,为舞蹈演员的勤奋和努力代言,也为那些还未绽放便匆匆离开舞台另寻出路的人代言。
80后舞者朱洁静曾在舞剧领域饰演过多种多样的角色,曾经主演的《野斑马》和《天边的红云》使其名声大振,但是作为一名跨时代的新锐舞者,她亲身经历了艰苦的训练岁月,看到一位位舞者在舞台上出彩,也看到因为种种原因逐渐退出舞台的失落者。分享荣耀的光芒和失落者的痛苦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在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静养在病床上的朱洁静开始思考为舞者创作一个专属的舞剧作品,于是,不久之后,舞剧《红幕》便诞生了。从作品的名称可以看出,所谓的“红幕”正是舞台上阻隔在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大幕,在红幕背后,是舞蹈演员无尽的辛酸生活,而当红幕拉开的时候,观众看到的却是他们最好的一面。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时,朱洁静说:她并不想让这部作品成为自己的人生传记,而是希望将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融汇其中,使人们看到一个丰富的,具有群体代表性的舞者众生相。
采用现代舞为表现手法的《红幕》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展开陈述。通过一位舞者在初篇的冥想与回忆,追溯到多年以前首次接近舞蹈的场面。全剧分为多个段落,从历时性的纵向时间顺序和横向的舞台前后为视角推动,不仅表现了演员人生中重要的“练功房”时刻和“初登舞台”时刻,也写下了舞台背后舞者的“奔波”“会议”“卸妆”。最为痛心疾首的是,在这一系列道路不断走下去,马上就将迎来人生辉煌的时刻,却出现了突如其来的“黑色梦”,演员的人生在一瞬间哑然而止,十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所有对于舞台的梦想在这一刻化为了泡影。红幕的“红”与黑色梦的“黑”形成了最为残酷的反差,距离舞台只有一步之遥时,却最终成为咫尺天涯,功败垂成。《红幕》的现实主义语感和文化精神,绝非是强加给舞剧内容的矫揉造作,而是带领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血淋淋的舞蹈生态环境,也带领观众拉开红幕,看到舞蹈演员渺小卑微的身躯是如何拼搏和挣扎的。当然,对于整个当代中国舞剧的创作与表演而言,《红幕》的出现恰恰印证了新时代的文化觉醒。
二、用舞蹈艺术形态重新审视人生的觉醒
人生是在不断地成长中变得强大,但也在成长中不断消耗与逝去。对于人生的感悟,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作为舞蹈演员,可能更有感知力和说服力。在同龄的孩子们还在享受着美好的童年时光时,学舞蹈的启蒙幼童已经开始披星戴月做起了早功和晚功。在撕心裂肺的疼痛感和哭喊中,日复一日的煎熬其中,内心对于成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是常人更加强烈万分的。但十多年后的一天,他们以成功者的姿态站立在舞台上时,内心的满足感化为了对人生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青年舞者华宵有感于生活,创作了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剧《一刻》,这部作品用现代舞的风貌展示了当代青年舞者对于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寄予。全剧共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以《眺》《未完》《独自起舞》《滑》为主题,从各种意义层面思考人生的起伏以及过去和将来的辩证关系。华宵一一袭白衣在简约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第一篇章的《眺》是对未来的展望。在现代舞抽象的描述方式中,舞者融入了人生的百般滋味,追光不断洒落在舞者的身上,也让华宵一成为舞台的焦点。第二章《未完》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人生即便走上了一个巅峰,仍然需要迎接未来的挑战。华宵一拖着飘逸的长裙游走于舞台之上,好似人生连绵不绝的起伏阅历。第三章《独自起舞》是一种个性化的对生活的审视,也表明人生道路上需要独立面对种种的困难和抉择。第四章《滑》用特殊的表达方式对人生的坎坷做了肢体语言的陈述。看似一帆风顺的坦途上有着种种不为人知沟壑和困苦,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不断向前滑行,不至于倒滑。
华宵用《一刻》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体现出一位年轻舞者对生活过人的真知灼见。在这样的生命觉醒之中,舞剧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生命意义,也拥有了更多的理想和秉性。
三、当代舞剧在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中再度觉醒
中国舞剧艺术在过往的几十年岁月中,始终不遗余力的思考着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与表达,也造就出了诸如《桃花源记》和《铜雀伎》这样的经典舞剧内容,充分表达厚重的历史积淀。但在当代舞剧创作与演绎中,舞者不再单纯满足于重复以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希望用全新的形态和思想意识阐释出中国传统舞蹈和文化之美。
近年来获得许多国内外舞蹈比赛大奖的青年舞者唐诗逸,就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多年来所积累的艺术功底,完成了一部名为《唐诗逸舞》的新近舞剧作品。同样是对中国舞蹈风格的诠释,唐诗逸的设计构想体现出青年舞者与众不同的思维。
第一幕名为《春》。波澜不惊的舞蹈画面感体现出温暖祥和的古典文化气质。这一篇章借助了《春江花月夜》的主题乐思,营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氛围,给人以舒畅柔美之感。第二幕的画风突转,从恬静和谐的画面变为阴冷朦胧的悲歌《长恨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憂伤气质在这一主题下逐渐晕开,形成了悲从中来的苦闷忧郁之感,并将古诗词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会声会影。最后一幕的《剑器行》将全剧推向了高潮。快速的律动节奏将中国武学精神和对抗力之美转化得栩栩如生,舞蹈与武术融为一体,也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审美观感。
当代中国舞剧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在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也在新一代舞者的带领下寻找着进化升级的诸多可能性。未来的舞剧艺术必然属于觉醒之后的新锐舞蹈势力,也必然属于勤勉睿智的中国舞蹈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曾辉.大众审美与当代舞剧创作的资源整合[J].四川戏剧,2017,(08):109-111.
[2]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顾春芳.戏剧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王玫.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