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战略途径。这是我们党着眼实现富国强军大业,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令,同时也为军队后勤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武警部队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反恐处突、抢险救灾是其工作的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国家安全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新态势,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我国社会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双重的局面,武警部队执行任务时的不确定性、突发性特征愈加突出,对应急保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必须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武警部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对于武警部队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圆满完成各项应急保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武警部队应急保障能力内涵
武警部队应急保障能力是指武警部队在执行反恐处突、抢险救灾的任务过程中,通过对组织体制、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物资保障、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与作战力量同步甚至先于作战力量形成的快速保障能力。近些年来,武警部队各级后勤部门认真地贯彻上级指示,切实加强后勤战备建设,已形成应急保障体系,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应急保障在武警部队保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各级都把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作为部队后勤建设的首要内容和长期发展目标。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种种挑战,与当前的保障任务需求相比,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还任重道远。
二、建设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能力的必要性
1.在武警部队执行多样化任务过程中。短时间内会引发巨量的应急物资需求,而军事行动的高消耗性也决定了后勤保障任务的急剧扩大,以致仅仅依靠武警部队自身的应急保障力量,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在财力上都难以独立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因此武警部队应急保障系统必须通过军民融合,与国民经济紧密融为一体。
2.目前,军队正进行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逐步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后勤保障同样面临着重大变革。在不断提高保障质量的同时,总体规模也要减少,这既是武警部队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也是新时代军队改革的客观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应急保障需求,必须充分利用地方后勤保障资源,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三、建设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和思考
1.顺应趋势,加速观念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技术迅猛发展,其潜力已经初露端倪。而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新技术的策源地正逐步转向民用领域,民用部门,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先行者。在民用领域,许多新技术取得突破,并展现出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无限空间。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军事实力。当前,提升武警部队应急保障能力必须要顺应时代大势,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积极破旧立新,以整体国家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民用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形成军地优势互补。
正所谓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不断加快观念转变,坚持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资源办的事都要实现社会化保障。要从军事机关单向推动向军地双方互动融合转变,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大政方针,把军地双方的思想统一起来。要从简单融合向质量效益融合转变,紧贴任务实际搞融合,把军民融合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武警部队应急保障能力上来。要从个人感情融合向制度机制融合转变,制定配套完善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推动武警部队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2.提高实效,畅通指挥机制。武警部队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及机构,隶属关系复杂、指挥协同难度大。截至目前,武警部队尚未构建完成军民一体、协调联动、优势互补的应急保障体系,指挥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大多数机构形同虚设,特别是在统筹协调军地之间的物资动员、应急生产、应急采购、应急配送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应急保障的效益和质量。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集中统一的军民融合应急保障指挥机构,加强武警与地方机构之间的系统融合,建立集中統一的应急保障指挥中心,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确保多元力量发挥最大保障效能。要加紧构建和完善军地联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武警部队应急指挥与地方应急指挥的无隙对接。
要逐级建立相应领导体制,科学设置机构编成,合理确定应急保障指挥层次,完善应急保障指挥机构的内部要素,理顺指挥机构与隶属、配属之间的关系,增强多层次、多方面的协同保障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军民融合应急保障的综合效益,把武警部队建设置于地方经济建设全局之中,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武警部队的应急保障能力,将武警部队资源转化为地方建设的支持力。
3.动态共享,推动信息化进程。面对突发性强、难以预测的任务特征,第一时间掌握准确信息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快速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以满足突然增加的保障需求才能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否则,不但不能为应急保障赢取宝贵的缓冲时间,甚至会由于应急转化速度过慢导致急需资源供应不及时而影响战斗力。
因此,军地之间应建立健全信息报知、情报会商、行动监控与评估等合作机制,为行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联合侦察监测,科学整合军队、武警情报侦察和地方应急管理、灾情监测等力量,构建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信息报知网络。要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络并形成制度,确保武警后勤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切实把握遂行多样化任务的主动权。进一步联通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栅格技术和路由拓展功能,对接军民应急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共用、情报动态共享。同时必须解决好军地信息网络的对接问题,确保在军事保密的前提下与地方信息交流畅通,实现军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4.讲求效益,完善物资储备。武警部队在执行反恐处突、抢险救灾任务时,物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在遂行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任务中,需求难以预测且容易发生断供缺供现象。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着应急保障的反应速度并对最终的处置结果有深刻影响。而当前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数量、结构、布局、方式上还不尽合理,通用物资与专用物资储备比例不当,非战斗性消耗大,依托地方储备通用物资的意识不强,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的予以利用。现实教训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军民融合、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讲求效益的应急保障储备体系。武警部队任务的性质、环境决定了应急物资保障可以更多地使用地方资源,利用地方力量来实施联合保障。在物资储备上,可以充分发挥物资通用性强的特点,采取经费储备与实物储备相结合,自我储备与地方代储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应急保障的时效性,缩短应急准备时间和缩少保障工作量,确保应急保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应急行动急需、部队易筹措的物资,以部队储备为主;对部队不易筹措、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不易储备的物资,以国家专供、地方专储为主;对军民通用、兼容性强的物资,依托地方储备,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这既有利于部队轻装上阵,也便于集中力量完成各种处置任务。
此外,要借鉴国外关于人道主义救援框架协议的相关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便与地方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并签订合同协议。通过合同协议使武警部队能以合适的价格,保质保量地按照约定条款拿到急救物资。这对武警部队和地方供应商来说是一种双赢,既能保持一种稳固的业务关系,又能极大地促进双方的直接交易,促进军民深入融合。在协议中,规定供应商为武警部队储备库存,并承诺一旦武警部队需要,供应商按照预先规定的条款交付供应品,使合同协议发挥虚拟库存的作用。在虚拟库存的存在下,武警部队只需储备重要的物资、设备,这样就可以减少仓库中的预置物资数量,提高储存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的任务需求,必须加强新时代国民经济体系应急功能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必须不断完善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与地方协议代储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不断提升武警部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