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中的“暮春”意象

2018-12-29 09:30胡丁文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

胡丁文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豪放派又一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作呈多元化风格,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常通过曲笔侧面抒写出来,表达了很深刻的思想感情。本文试通过对稼轩词中有寄托意义的“暮春”意象的简析,试窥辛弃疾词中超凡艺术表现力、独特内涵与思想感情。

关键词:辛弃疾 词 “暮春”意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70-02

辛弃疾,字稼轩,词坛巨人,是继苏轼之后豪放派又一代表人物。在宋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社会下,辛弃疾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最响亮、最悲壮、最优美、最动人的的忧国之声。然而,他的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固然常在一些剑拔弩张的豪放之作中直言倾泻,但更多的是通过曲笔,侧面抒写出来。词作中,许多的意象都有或是比兴寄托或是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深意悠远,感人心魄。

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瞬间呈现出来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意象能够引起人们的某种智性和情感的心理反应。意象即被作者赋予感情的事物,通过对事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①

有人曾说,稼轩有满纸春愁。他的词作中,伤春多于悲秋。据统计,《稼轩长短句》中,咏春之作竟然多达六十多阙左右,几占现存辛词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春”之意象之于稼轩之重要。②而他“暮春”意象的运用尤其普遍,本文试通过对稼轩词中“暮春”意象的简析,试窥辛词之超凡的艺术表现力、独特内涵与思想感情。

一、感怀青春易老,时光空逝

辛弃疾的词中尤其钟爱春天,有一种伤春之情,也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最有名的当属他的《满江红·暮春》:“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便过眼、等闲输了,三分之一。昼永暖翻红杏雨,风晴扶起垂杨力。更天涯、芳草最关情,烘残日。 湘浦岸,南塘驿。恨不尽,愁如织。算年年辜负,对他寒食。便恁归来能几许,风流己自非畴昔。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沉空碧”。词的上阙写的是怨春,“可恨”二字,表明了对东君(司春之神)的怨恨。为何?因他让春来春去了无痕迹,而时届暮春,即便春从眼前过,也已经无缘无故输掉了三分之一,可惜之情尽显。“昼永二句”具体描写春去的表现。“更天涯”二句借春草写离情。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由此可见,“芳草最关情”,更何况其遍及天涯,又被残日熏炙。虽未明言伤春,伤春之情溢于言表。

而《祝英台近·晚春》中,“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有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莺啼生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作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转换角色,变成一个青春女子,再通过联想与春景相联系。如此,自然而然将少女伤春与春归花落的自然景物结合得浑然一体,看到眼前片片飞红的春归景象,立刻联想到青春年华白白逝去;听到莺啼送春之哀鸣,就联想到有谁劝莺勿啼,意在留春;梦中呓语哽咽,怨春不带愁去。而一个鲜活生动又满腹忧愁的少女的音容举止,心理情态都描绘了出来。“暮春”意象通过一个少女的感受呈现,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心之声。

同时还可以从广义“春”的意象来推及“暮春”意象象征意义。《汉宫春·立春日》中有写“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里就有盼春、迎春、留春、送春、惜春、怨春等复杂的情感在里边,也是对年华易逝的伤感,同样《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也有如此一样的情感,将盼春与怨春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泣如诉,春恨缠绵。这是一种对青春与生命的何等无奈的焦灼感!正是“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青春自负”(《玉楼春》)。

二、感怀壮志未酬的悲恨,反映社会的黑暗

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个满怀抱负的爱国主义者,词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北归无期之迷茫、功名未立之悲恨与对权奸误国之幽愤之情。稼轩词的“暮春”意象往往和“归鸿”“归鸦”相联系,如:“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寒雁先还”(《汉宫春》),“起来极目,向迷茫数尽归鸦”(《上西平》)等例子很多。而所谓“飞鸿”“归雁”云云,则更多寄托的是由大雁南来北去引发出来的思乡情怀。如前面提及的《满江红·暮春》,也有“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沉空碧”面对暮春残景,勾起年华虚度的感慨。年年盼归,却年年辜负寒食,有家难归,其急切盼归的心情不能自已。于是凭高临远斜倚画栏,目送由南北去的大雁,心随雁去,直到雁群消失在极目天际,一种恨自己不如大雁的惆怅孤独之愁恨感油然而生。他的忧国忧民之思,贯注在对于“暮春”意象勾画的字字情意中。

再来看《西江月·晚春》中“听风听雨小窗眠,过了春光太半。往事如寻去鸟,清愁难解连环”,思归之意甚明。他总认为自己是“徘徊南土”的“江南游子”总想早一点重归故里,但年复一年,春去春来,双鬓已白,北归还是遥遥无期。这种情感缠绕愈久,就愈觉回归渺茫,也愈觉得苦闷难解,挥之不去,也就愈觉得急迫与无奈。

稼轩思归,却不是一般意义的游子思归,而是一种对故国沦陷的悲慨与恢复统一祖国大好河山的热切而又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境界一种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他始终把回归故土与国家统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理解,感叹年华空老,而又归国无望,自然就包含了功名未立的焦灼。

辛弃疾不是一般的文人骚客,苦难深重的时代环境、爱国主义的家庭教养、英雄失意的生活经历和沉重多思的个人品性,使得他有一种远比一般南方士大夫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

《鷓鸪天》中的感慨:“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鬚。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③看在《破阵子》中之苍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怜白发生”的五字悲吟,虽只五字,但凝重郁结,于豪壮转为悲怆后边蕴藏了及其阔达悠远的境界,有年华空逝的慨叹,有哀于南宋小朝廷不得恢复的悲愤,有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苦闷,有故国沦陷,山河破碎的心痛。

这种浓重的伤时、愤世之情,一旦被季节更替,春去春归之景物等触发,就附丽于有关的形象喷涌而出。

三、反映炙热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真切的表达了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主要的情感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辛弃疾用神采飞驰的笔触,表现了自己豪迈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在这高昂而委婉的笔调中,其中“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以饱满的热情表达收复北方的夙愿和信心。“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是激励友人立功万里,大展雄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明快。词中洋溢着豪放乐观、昂扬向上的激情,把慷概激昂搞得英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念奴娇》中“华屋金盘人未醒,燕子飞来春尽。最忆当年,沈香亭北,无限春风恨”。蕴含深刻哲理。《定风波》:“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对春的描写,形象的衬托出春天的风采和精神,也富含哲理。词中具有雄壮开阔之境,饱含炽热的情感和对失地收复的伟大抱负。而另一首《水调歌头》(寿韩南涧七十)中,“上古八千岁,才是一春秋。不应此日,刚把七十寿君侯。看取垂天云翼,九万里风在下,与造物同游。君欲计岁月,当试问庄周”。辛弃疾对老庄也是有所信奉的,词中体现了平静、怡然的情绪,但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平静的句子,却更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波澜壮阔的英雄豪壮,内心与外在的强烈反差,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从总体上说,“暮春”等意象下大致体现这些艺术形象,是这位虽则备尝了“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艰辛,却依旧“白发自怜心似铁”的大词人的悲怆,贯穿辛弃疾词中的春光易逝、归期难卜,或春来春去、徒染霜鬓的词意,实际上乃是他壮志不酬、时日空待、北归无期的那种希望和失望交替,追求与幻灭相续的情思的抒述。

注释:

①康尔:《电影艺术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 148页。

②孙崇恩等:《辛弃疾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2月版,第136页。

③邓红梅:《壮岁旌旗拥万天 辛弃疾卷》,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256页。

参考文献:

[1]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89.

[2]张廷杰.宋词艺术论[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3]鄧红梅.壮岁旌旗拥万天 辛弃疾卷[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

[4]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6.

猜你喜欢
辛弃疾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辛弃疾也是“及时雨”
辛弃疾作词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