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山歌小调号子还有戏曲,是民歌的一种,综合分析演唱特点,从而更加体现出了河南民歌的演唱特点,目的是把河南地方民歌更好的传唱下去,为祖国的民族歌唱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山歌号子小调 豫剧 编花篮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23-02
一、山歌 号子 小调
河南的山歌多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山区,非常有特点。河南山歌每句七字,每段多为五句,每段两句或四句歌词的山歌比较少见。河南山歌多采用五声音阶徵调式,但西部和南部的山歌,风格截然不同,前者优美婉转,节奏舒展但比较规整,后者音调高亢嘹亮,采用散板,节奏自由。
语言最能体现出民歌的演唱特点,比如:呦,乃,喂。这些虚词、衬词、语气助词都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和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的表现,也体现出了当地人民的方言特点和中州的语言特色,表达了人民的情感生活。在实际的演唱中,根据河南方言的语言规律和声调特点去咬字吐字,能充分表现出河南民歌的曲调韵味和声腔特点,能丰富旋律,加强音乐性,使节奏非常动感。这些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地域性,美化了语言,加强了语气,让人们很快辨别出这首歌曲的来源。充分表现出山歌的特色,曲调优美,高亢有特色,让人唱后心里突然会有种豁然开阔的感觉,意犹未尽,心情舒畅,這就是河南民歌的魅力所在。
“号子是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为统一劳动节奏,活跃气氛,消除疲劳而唱的民歌,是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民间艺术”[1]。河南省的号子曾经遍及城乡,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和其他地区的号子一样,河南号子曲调都是在当地语言音调的基础上形成的。河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有很强的音乐感,加上它内部一致性也比较强,所以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曲调,风格也一致。
号子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中,语气词如:哩、啊、哼、噢、儿、嗨、呀、么、呀、来、吧等这些词本身没有表示实际的意义,但加在歌曲里就能表现出非凡的情感体验。这些语气词,在演唱中的吐字也是很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河南语言四声的规律,可以先大声朗诵,然后再唱出来,这样语言的韵味就能体现在歌曲的曲调中了。号子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艺术,歌曲的领句、合句表现出的是很短促的节奏,乐句比较长,曲调高亢,节奏有力,这些都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赋予歌曲的感情,充分体现出演唱特点。这个号子是流行在兰考一带的号子,歌曲里有很多的语气词,这些词在演唱的过程中能表现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心情,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鼓舞气势,心潮澎湃,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河南的民歌中,小调流行的最广,数量最多。河南小调一直保持了记录历史事实的优良传统,有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直接反映了河南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争精神。有这样一个作品,《八月桂花遍地开》,在语言方面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哪”字是一个语气助词,这一个字可以把整个乐句所表现出的情感浓缩在一起,意味深长。在演唱的时候把每一个字用方言的感觉唱出来,字头、字腹、字尾都交代清楚,也能充分体现出信阳民歌的演唱特点。
二、河南豫剧和各地方民歌
豫剧是梆子戏的一种,解放后改成豫剧,是全国五大地方戏曲之一,在全国流传很广,河南、甘肃、河北、湖北等都有豫剧爱好者。关于豫剧的来源,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的。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边各县区。豫剧唱腔的板腔分为慢板、二八板等,各板式中又有很多变化,比如慢板中又分为金钩挂、连环等,流水板也分为流水连,呱哒嘴这些变体。二八板也派生出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等。飞板中也包含滚白、栽板。还有慢板是一板三眼,擅于表达抒情的曲调。流水板是一板一眼,常用切分节奏转换强弱的关系,造成特殊的戏剧效果。飞板属散板体类,无板无眼,节奏比较自由,是一种由乐队伴奏的朗诵式唱腔,近似口语化的韵白,大都是四、六、八句就转入其他板式。在演唱的时候,要掌握不同板式的不同要求才能唱好。说河南豫剧,心里很激动,这是我们河南地方戏曲的精华,汇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也最能表现出河南地方民歌的演唱特点。民歌来源于戏曲,很早以前民歌中的小调和戏曲相结合从而推进了戏曲的发展,可以说戏曲的演唱特点就是民歌的演唱特点,在戏曲中就能体味民歌的演唱韵味,两者相辅相成,彼此联系。解放后河南豫剧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比如:《朝阳沟》等,这些作品深入全国人民的内心,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还有现代豫剧形式的出现,这些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河南豫剧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推动了河南民歌的发展,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景象。
三、常香玉唱腔
常老师的唱腔艺术是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和舞台上慢慢摸索出来的,接近于现在科学的声乐演唱方法,不能说完全一样,但在用声感觉上面是比较接近的。比如:运用丹田气和用胸腔发声的原理来演唱戏曲,这样声音就更加有表现力和柔韧度,让人听起来好听,表现力也大大加强了。演唱时运用声音的柱状感觉来行腔,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常香玉老师的唱腔和声乐演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也能体现出戏曲和民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用这种演唱方法,可以使演唱者的音色绚丽多彩,能够准确的表达人物个性、感情变化的需要,使人物活灵活现、丰富生动,声腔艺术更加有魅力”。[2]常香玉是河南人的骄傲,是河南戏曲的领军人物,她代表了河南戏曲演唱的最高水平。戏曲和民歌是一个体系,戏曲的演唱特点也能同时体现河南民歌的演唱特点,戏曲的吐字很有讲究,有七分说,三分唱的说法。比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三句唱词中的“偏”字,和“男”字就是说出来的,按照河南说话语言的特点以说代唱,说着唱,唱着说,表现出了河南民歌的语言规律和演唱特点。她的唱腔对河南民歌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四、闫立品唱腔
闫立品老师的唱腔,听她的唱腔曲调,和普通的豫剧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能做到一个戏曲一个样子,人物和性格不同,感情真挚,讓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她演唱戏曲行腔朴实无华,但平淡中见真情。她的唱腔有豫剧朴素的一面,也有奔放的一面。感情表达委婉动听。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去学习的宝贵财富,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看到河南民歌的又一个春天。
五、《对花》和《编花篮》
《对花》是流传在全国各地的一种汉族小调,歌曲很有特点,语言方面这首民歌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和语气助词来表现歌曲。比如“俺”字最能体现河南方言的特点,演唱时要按方言的感觉去吐字。歌曲中的哇、嘣、呀、里、的、哎这些字要先用方言朗诵,然后配上优美的曲调唱出来,就能充分的展示出河南民歌的语言特点和演唱规律。这首歌曲旋律很活泼,曲调优美动听,风趣幽默的语气词使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加上曲调中的滑音,更使得整首歌曲律动感强,同时也把河南民歌诙谐的一面表现了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编花篮》这首歌曲显得自然大方,歌词平铺直叙,音节响亮,曲调粗犷广阔,声腔浑厚有力。在语言方面和吐字方面表现出豪爽的一面,曲调粗旷,声音有力,呈现出河南的文化和民歌的特点。“并且吸收了河南豫剧的一些特点,在整首歌曲上充分的表现出河南地域文化,达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最完美的结合。也体现出了戏曲和民歌是不分家的。另外王昌芝老师的民歌自成一派,她不断研究如何使吐字清楚,声音动听,她在唱每一首歌之前会把歌词念出来,带上情感咬字吐字,她认为只有念好了才能唱好,这就是常说的“千金念白,四两唱”的意义。然后再与旋律和声音相结合,所以她的演唱很自然,连绵不绝于耳,字正腔圆。
我们在研究河南民歌演唱特点的同时,必须要研究相关的艺术形式,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民歌,这对于我们学习民族声乐演唱的学生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学无止境,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努力下去。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研究地方民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宝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是具有强大力量的民族,河南地方民歌是中国民歌的中坚力量,总结好河南民歌的演唱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会推动中国民歌不断的进步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能促使更多的创作者写出更多好的作品来丰富人民的生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富中.黄河号子[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2]陈梦麟.论常香玉声腔艺术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